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11-07
如果让学生一个礼拜在实验室工作80个小时,这将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但是,如果让他们每星期投入几小时到教学工作中,则可以使他们获得更积极的反馈信息,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投入到科研中。
我这次来中国,听说中国的科学家都忙于自己的科研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科普工作,且在申请科研经费方面也没有足够的保证。科学家拿到科研经费后,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让公众知道他们的研究成果,而是希望通过研究成果拿到更多的研究经费。
在十多年前,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就开始规定,在美国的科研经费中,需要拿出5%进行公共教育,为鼓励科学家进行科学教育。
《科学》杂志作为一个科学家的组织,也在推动相关的举措。例如,每个科学家,每个星期应该花4小时的时间,自愿投入到社区教育工作中。最新一期的《科学》杂志主编,就是由美国高级技术委员会两位顶尖科学家担任的,他们在杂志中发表了他们此前在社区中所作的研究报告。
我曾经任职的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拥有一个非常大的志愿者项目,名为“教育合作”,是由一群在校研究生建立的。这些研究生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建立起科学家和教育互动的关系,当他们毕业工作后,也会深受这一关系的影响。
现在中国正努力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如果让科学可以更深入地影响中国的下一代,科学家以及公众可以建立类似的组织项目,让青年学生暂时远离实验室,投入到科普工作中。
事实上,如果让学生一个礼拜在实验室工作80个小时,这将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但是,如果让他们每星期投入几小时到教学工作中,则可以使他们获得更积极的反馈信息,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投入到科研中。
对科学家来说,最重要的是创造力以及想象力。如果一直做同样一件事情,他必然感觉筋疲力尽,这样的情况下,又如何获得新想法?如何发挥创新?美国DNA之父詹姆斯·沃森,在他撰写的著名畅销书《双螺旋》中介绍,他的很多想法都是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诞生的。
我认为,老一代中国人应该帮助年轻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平衡工作与生活。这并不是说他们不需要努力工作,而是他们需要其他的生活方式。我希望可以鼓励像我一样的科学家为年轻科学家们做一些事情。
在一些国家,现在不仅设有国家科学院,而且还成立了青年科学院。据我所知,德国、荷兰和南非已经建立了这样的组织,鼓励青年科学家在社会中发挥他们的影响力。我是这一项目的主要支持者。
(供稿:腾讯网科学频道)
[北京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