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误导中国人奋斗方向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5-04-09
北京图书大厦儿童书架前,一位年轻的父亲肩上扛着自己的女儿
总有一些往事,不堪回首;总有一些念头,挥之不去;总有一些情绪,无法释怀……
因为,我们心中产生了阴影。
所谓阴影,其实就是我们在生活世界中隐约感受到、却又不敢认同、不愿接受、不能正视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意象。事实上,我们在生活实践中遭遇负面经验时,即有可能感受到阴影,或者说,意识到心里面产生了阴影。
本专题系列即着重诠释我们中国人在传统社会文化及其变迁脉络下各种阴影的文化特性及其意义。
中国人历来有“望子成龙”的期望,力图让儿女成为人中龙凤或出类拔萃的人物,不仅是每一位为人父母者从子女降生那一刻起即对他(她)抱有的殷切期望,也几乎是每一位为人子女者自懂事那一刻起(甚至更早)即心领神会的父母期望。
无疑,“望子成龙”是一种支撑为人父母者直面艰难生活的永久动力。在父母眼里,孩子的降生,就像一张白纸可以任意做远景规划,似乎一切皆有可能;而为人子女者,自幼背负着父母“望子成龙”的期望也就等于获得一种原初的生活动力。对子女来说,不管理解不理解,愿意不愿意,反正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能辜负父母的期望。在这个意义上,“望子成龙”实际上构成亲子两代人一种共同的生活动力。
然而,“望子成龙”却是一种不良期望,一种多半给亲子两代人带来恶果的不良期望,一种数千年来错误引导中国人奋斗方向的不良期望。
“人中龙凤”产生于人际比较,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人不可能成为人中龙凤
在绝对的意义上说,人中龙凤只能是惟一的“真命天子”。当然,我们通常将“人中龙凤”看成一个符号,一种表征,即泛指各种出类拔萃的人物。而出类拔萃可以相对一定的人群(如男性、女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某地方人群等)而言,也可以相对一定的领域(如知识、智商、能力、德性、财富、地位等)而言。这样,出类拔萃的人物或人中龙凤并非是独一无二,而是出乎其类的一部分人。
不过,人中龙凤毕竟产生于人际比较,是在某个类别或范畴中远远超出平均水平的人物,故其必然是极少数一部分人。加之,人际比较既有相对性,亦存在无限扩展的可能,某个类别或范畴的人中龙凤相对于更大的类别而言,或随着时间推移,可能只是沧海一粟,毫无显山露水之处。看来,“望子成龙”注定只能成全极少数人,而即使是这极少数一部分人也还可能是“山中无虎,猴子称霸王”,甚至还有朝不保夕之虞。
所以,且不说“期望愈高,失望愈大”的道理,“望子成龙”本身就注定是一种多半要落空的期望。“望子成龙”的目标渐行渐远,只好“知足常乐”了,其中,固然有自我反省、理智清醒之人,亦不乏自欺欺人、心存阴影之辈。
“望子成龙”是为人父母者在无意识中需要凭借子女来构建的一个面子工程
中国人为什么要望子成龙?其首要原因,当然是为人父母者希望子女生活幸福。虽然幸福本身是一种个人的内心感受,但这种感受总得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事实上,中国人的幸福标准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人际比较的基础之上,而人中龙凤恰恰是人际比较的最高境界,两者自然一拍即合。
除此之外,“投入回报”意识也可能是“望子成龙”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中国文化在价值观念上强调“施恩不图报”,更是绝不从为人父母者的角度上要求“投入回报”,但不论是有意抑或是无意,以中国传统社会亲子互依的家庭结构来看,事实大抵如此。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固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投入回报”意识还是广泛存在。
更耐人寻味的是,“望子成龙”可能是为人父母者在无意识中需要凭借子女来构建一个面子工程。也就是说,子女一旦成为人中龙凤,不仅为父母争了气,争了面子,也为家族争了光,甚至光宗耀祖。即使为人子女者在成长过程中显露一点所谓的“成龙潜质”,诸如考取重点中学、大学等,其原本无所作为的父母已似乎不容人小觑。
应当说,面子作为个人在社会关系中被认可的存在价值或影响力,对中国人来说确实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不管我们的“里子”或内部的实际状况究竟如何,我们总是需要一定的面子,而且还要力图维护、增强自己的面子,而子女的生存状况无疑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尤其对于逐渐被推向人生竞争舞台边缘的为人父母者来说,更是如此。
父母利用自己的感召力影响乃至决定子女的人生选择,会扭曲彼此的平等关系
如果说“望子成龙”的期望多半会落空,这或许还不算是什么太严重的问题,问题是,“望子成龙”对为人子女者,对下一代产生了深刻的不良后果。
我们注定在相当长的一段人生成长阶段需要父母的抚养、呵护、教育,我们与父母在血脉相承的基础上建立起终身的牢不可破的情感、义务和责任关系。我们对父母心存感激,我们衷心地热爱父母、孝顺父母,愿意父母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感到有面子,感到自豪、快乐。
但是,所有关系应当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父母应当尊重我们为人子女者的独立人格。不论我们是如何地弱小、不能自助,不论我们如何承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与父母都是同样具有灵魂的人,在人的意义上,我们与父母是平等的,是平等的灵魂。
所以,我们有权利自主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当然,父母有权利提供他们的参考意见,也有责任在我们能力尚不足自主选择的情形下,帮助我们最终能够自主选择。但如果父母有意无意地利用自己的权利和感召力影响乃至决定我们的人生选择,必然扭曲我们与父母之间本质上的平等关系。
我们选择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中龙凤类型,甚或是否要成为人中龙凤,难道不应当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吗?我们愿意父母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感到有面子,但我们有什么责任以此作为人生奋斗目标呢?然而,父母“望子成龙”的期望在我们甚至还不太懂事的时候既已嵌入我们那颗曾经稚嫩的心灵……
“望子成龙”容易成为盲目的、危险的期望,导致歪曲人生原本可能的正确方向
应当说,人际比较也确实能够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动力。所谓“见贤思齐”、“不甘人后”即是这个道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杨振宁曾说,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最大意义是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人行。这当然也是一种比较,但却不是一般的人际比较,而是一种赋予了民族情感、同时能激越整个民族自豪感的民族间的比较。
一般而论,“人中龙凤”作为一种人际比较的产物,不可能有理论上统一的内在标准。事实上,“人中龙凤”的确立往往归结为一些社会现实标准。显然,这些社会现实标准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价值、不同社会制度下差异相当大。不过,在当代中国社会决定“人中龙凤”的主要标准可能已逐渐集中在权力、财富、名气这三个元素上。这样,是不是人中龙凤,就看你权位是不是足够高,或者财富是不是足够多,或者名气是不是足够大。
然而,以社会现实标准来确立“人中龙凤”是十分危险的。我们看到,当代中国社会转瞬之间不少高官即被发现原来是贪官,不少富豪锒铛入狱,或者出现自杀、仇杀等现象,不少名家亦丑闻百出。由此看来,“望子成龙”很可能成为一种盲目的、危险的期望,直接强加给下一代子女,实际上也就歪曲了其人生原本可能的正确方向。
其实,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教训已经告诉我们,尽管人们具体的人生目标可能各有不同,但真正有意义的人生方向决不应当是在人际比较上争高下,而大体上应当是追求真善美,追求自我实现,追求社会和谐发展,追求人类与自然之间长远共存。
所以,我们读书,可以不是为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可以不是为了“学而优则仕”,可以不是为了不辜负父母“望子成龙”的期望,只要喜欢读书,就读,不喜欢读书,就不读。
谁“望子成龙”,谁是不是“人中龙凤”,爱谁谁。
[北京科技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