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收获》第一期在卷首发表了巴金的一组文章。这组文章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一篇名为《致李楚材》的未完成的信,另一部分是两封名为《写给端端》的短信。《致李楚材》写于1988年,其中的“李楚材”就是当年的上海位育中学校长,当时李楚材写信给巴金,希望巴金为位育中学的纪念刊写几句话,而巴金就通过这封信表述了他对于中国教育的一点看法。尽管这封信没有写完,但是已经可以比较系统地看出巴金的观点。而“端端”的大名为祝云立,是《收获》主编、巴金女儿李小林的女儿,巴金的外孙女。巴金非常疼爱这个外孙女,曾送给她一套《巴金全集》,在全集的每本扉页上,都写满了给端端的信,其中多语及教育,这两封短信就是从中挑选出来的,分别写于1992年和1994年。
李小林告诉记者,这三封信是巴金最后写的一批文字之一。在晚年,巴金经常思考有关教育的问题,也一直捐钱给希望工程,同时常常和青少年见面去信,巴金觉得,自己已经老了,而青少年才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在近六千字的三封信里,巴金或陈述、或感叹地表明了自己对中国教育的一系列观点,这位老人思考着,并且希望自己的思考能给中国教育、给中国的孩子们、给中国未来的希望一些帮助。
巴金观点:父母是第一个老师
巴金认为:“孩子们变好或变坏和他们受到的教育有关,有句话叫‘先入为主’,所以父母是第一个老师,不能把一切推给学校。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所谓培养、所谓教育,不过是这样一句话。我们希望子女成龙,首先就要尽父母的职责。”
巴金观点:榜样的力量
巴金说:“父母们的榜样力量非常大。在我小时候,父母的脾气都好,父母从未打骂过孩子。想来想去,我想不出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坏的东西。今天有些年轻的父母高兴时把孩子当作‘小皇帝’、‘小公主’,动了气就打骂不休。不多久,他们的坏脾气全让孩子学到了,孩子们只会学长辈们做出来的行动,不会学他们嘴里讲的道理和心里想的理想。”
巴金观点:要让孩子的心开窍
巴金认为:“不让孩子的脑子开窍,单靠‘填塞’、‘死记’不行。”巴金很同情自己的外孙女端端,从小学到初中,端端挎着沉重的书包,功课水平不过是中等,每天睡不够八个小时。巴金觉得,不是端端不想争取高的考分,可是她动作慢,思想不敏捷,又没有时间看课外读物,就像自己过去,老是盼望有人给一把钥匙让自己的心开窍,由自己去学,而不靠别人来‘塞’。
巴金观点: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
巴金说:“我在‘大油锅’里给煎熬了十年(文革),还不曾失去记忆,还能够讲真话,追求真理,就靠了小时候养成了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这个习惯。”巴金可以不断地问:为什么?为什么?靠着这样培养起来的用自己脑子思考的习惯,巴金在荆棘丛生的人生道路上一步一步地走到今天,摔下去却总能坚强地爬起来。
巴金观点:不做文凭的奴隶
巴金认为,人不能做考分的奴隶、做文凭的奴隶。当代的中国教育制度逼着孩子们心不甘情不愿地走上这样一条路,通过填鸭式的教育,把你们(端端们)培养成“听话的、听话的孩子”。巴金问:“为什么孩子们每天需要拿出那么多的时间来应付功课?为什么必须牺牲睡眠、牺牲健康、牺牲童年的欢乐,只是为了换取普通的考分?”
[博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