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30日电(记者吴晶 樊曦)中国教育发展模式为世界提供了先导性的经验,但仍面临着三大挑战。
国际行动援助教育主管大卫·阿其30日在此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上告诉记者,中国把教育置于国家发展的优先位置,政府对扫盲工作的承诺和投入远远大于世界很多国家的政府。
统计显示:到2004年底,中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94%,青壮年文盲下降到4%,女童入学率达到98.9%。
然而,阿其指出,虽然中国现有的资源足以确保9年义务教育的实现,政府仍应采取更为切实的措施,确保义务教育实现全部免费。低成本的代课教师在很多国家存在,但这对国家教育体系的长远发展是潜在的破坏。
他说,虽然中国的扫盲统计数字令人乐观,但仍需在三类特殊人群中重点开展扫盲工作,包括边远地区的农民,少数民族和妇女。
据阿其介绍,目前全球几乎很少有政府或援助组织在此方面进行投入,大多数国家往往只关注义务教育。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全球有近10亿人不会读写,而真实的数字可能接近20亿人,其中有差不多三分之二是妇女,近五分之一是15岁到24岁的青年人。
国际行动援助的一项调查显示:青壮年扫盲不仅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也与儿童义务教育有紧密联系。“如果一个孩子的家长是文盲,这个孩子即使享受了9年义务教育,也仍然有可能因为父母受教育意识的淡薄而辍学。”阿其说。
国际行动援助辅助农村青壮年文盲,以图表方式编写自己的教材,内容涉及农历、村庄地图,以及农业生产等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教材不仅易于农民掌握和记诵,更成为由政府采纳并广泛传播的扫盲材料。阿其据此总结出一套实用的成人扫盲工作指导纲领,获得“联合国国际扫盲奖”。
阿其表示,国际行动援助希望与中国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合作,在中国推广指导纲领,并根据中国的国情为青壮年扫盲编纂教材。
他指出,目前全球普遍存在强调记忆和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模式,而未来的经济社会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具备学习、创新、灵活应对变化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建立专业化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中国在大力普及教育的同时也要着手提高教育质量。
阿其强调,尽管世界180个国家都在联合国决议中签字,保证在2015年将文盲人数减少50%,但如果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不采取切实行动,这一目标很难实现。
国际行动援助于1972年成立于英国,是一个非政府发展组织,目前已成为国际联盟组织,在40多个国家与2000多个民间组织开展合作。自1998年在中国开展工作以来,国际行动援助已在甘肃、河北、贵州、广西等地开展农村教育、艾滋病防治等多个项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