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重视中国移民第二代问题(“被抛弃的一代”危及中国未来)
文/童大焕
北京朝阳区检察院监所处副处长翟建强向记者介绍,“外来人员第二代”犯罪,已经直接关系到城市建设和首都稳定。被称为“外来人员第二代”的这群未成年人,一般是指随父母来京时间在3年以上的未成年人。他们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无法与同龄人一样享受来自父母的关怀和引导。(《法制日报》1月4日)
“外来人员第二代”问题,是中国大规模城市化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处理不当,将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著名学者亨廷顿就曾经警告发展中国家:进城农民的第二代,将是社会革命的主要力量。不久前发生在法国的种族骚乱,正是以移民的第二代为主力。
1990年代以来,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谋生。据统计,我国现有1.3亿民工居住在城市,这个数字每年还要新增3000万左右。在庞大的移民潮背后,越来越严峻的移民第二代问题摆在全社会面前。它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留守儿童问题。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容易形成诸如性格孤僻、内向、不善言辞、对社会缺乏信任等一些不良的心理疾病,更有甚者可能会对社会产生仇视心理,认为社会是不公平的。广东省一项调查显示,目前父母外出打工的农村留守儿童中80%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甚至有1%左右的孩子想离家出走或自杀。四川仁寿县对2000名打工子女抽样调查发现,48%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每学期均有不及格科目),40%成绩中等偏下。
二是流动儿童心理问题。《法制晚报》2005年4月12日报道,北京师范大学5位学者对北京415名打工子弟的初中生和230名公立学校的初中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两者存在显著差异。打工子弟心理健康问题较多,主要表现为适应不良和人际关系紧张敏感,最突出的表现为对外界严重敌对。数据显示,打工子弟学校的初中生对社会、他人等外界因素抱有严重敌对态度的所占比例是普通学校初中生的12倍!海淀法院少年法庭庭长尚秀云为此提供了一个支持数据:“现在外地来京的未成年人触犯法律已占到我们审判未成年人案件的一半。”而北京现有户籍人口是1100万,外来常住人口则在400万左右。说明未来人口子女孩子的犯罪率将近为当地人口的3倍。很多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是由于感到前途渺茫而产生的,他们毕业之后无法继续在流入地读高中并参加高考,想要继续学习就要回老家,而这又是他们所不愿意的。
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当代“移民第二代”是“被抛弃的一代”。留守儿童是被父母无奈地“抛弃”,流动儿童则是被分割的户籍制度、教育和高考制度制度性地抛弃。而后者又是前者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父母因为户籍和高考、就学制度的障碍以及收入微薄等原因,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家乡。而对于移民二代来说,无论是留守还是流动,其最后的结果大致相同:他们不能与正常的孩子一样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不能享受社会平等看待的目光,将来在竞争中也有不少会因此处于相对弱势的状态。而从小被排斥、被抛弃的感觉,以及未来现实中的竞争弱势,带给他们的,将更多是对社会的仇视心理。和他们的父兄辈相比,他们和社会、和自身比较的坐标,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自己对自己的纵向比较,转而向自己和他人的横向比较。因此,他们将更加缺乏满足感和归宿感。这种状况如果不防患于未然,他们长大成人之后,其可能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将难以预料。
中国社会当下虽然矛盾不少——2005年发表的《社会蓝皮书》表明,从1993年到2003年间,中国100人以上的群体性事件数量已由1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也由约73万增加到约307万,年均递增17% (《环球》2005年8月1日),但都不会形成巨大的破坏性力量,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矛盾基本上是由于现实的直接利益受损而激发,矛盾的激发呈现自身损失大而对社会和他人破坏性小的特点。但如果移民二代问题我们不未雨绸缪,十年以后万一发展成为主要矛盾,就会呈现破坏力大而自身损失小的截然相反的特点,矛盾的发生地也主要表现在城市而非农村,而且矛盾的导火索也不是因为自身利益直接受损,而是感觉到社会不公平。且由于新一代对卫星通信、互联网、手机等现代通信技术的娴熟掌握,其可能漫延的态势也更难掌控。此次法国骚乱的迅速漫延,可见一斑。到时,主干道上一个大坑就足以使半城瘫痪的脆弱的城市将何以应对?
没有任何力量比社会公平更能促进社会的繁荣稳定。对于被“抛弃”和即将被“抛弃”的移民二代,我们至少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努力改善他们的现实处境: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特别是像北京、上海、广州等人口流动量大的城市,平等对待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保证他们的教育权利。2、改革高考制度,实现高考平权。3、从工资福利、劳动和休息条件改善、劳保待遇提高等各方面切实改善移民的现实处境,促进他们的家庭团聚与和谐。这绝不是恩赐,因为只有个人和家庭的和谐才有社会的和谐。
最后,请让我们记住一位平凡而又伟大母亲的话,很朴实,却是至理。若干年前,她说:“作为一个北京小学生的母亲,我想,我儿子将来是否可以进北大清华不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是我希望将来他能够生活在一个进步平等的环境里。在一个不平等的环境里,做个一类大学的学生也没有什么可骄傲的。尽管在教育这一方面他占到了一点小便宜,但他有可能受到其他的不公正待遇。公平的社会是所有中国人的未来,那里也将有我儿子的未来。”每一代人都有责任为他的子孙后代创造更加美好、和谐、平等进步的未来。任何人都不例外。
[凯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