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目前的教育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是我们不能不承认的现实。”中国科协副主席、全国政协科教文委副主任韦钰院士呼吁,从娃娃开始抓创新文化建设。她建议政府修订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从幼儿园开始设立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把科学课列为小学的核心课程。
韦钰说,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必然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国民组成,但在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状况下,很多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热情在儿童时期已经被消磨殆尽。到大学阶段,许多学生已经失去了学习和研究的热情,这是很可怕的。“只有能力特别强的、‘压不垮’的极少数人可以脱颖而出,这样下去,创新型国家如何建成?”
韦钰向记者提起她接触到的一个“没压垮”的高中生杨歌,杨歌曾经获得“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这个孩子多棒!”但韦钰也很遗憾地指出,这种创新人才是中国当前教育体制下的“漏网之鱼”。她建议多研究其他一些创新型国家的经验。她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创新人才是由美国的教育大批地、有计划地培养的”。韦钰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决定要系统地建立和加强科学研究能力,因而设立了国家科学基金会。这个基金会从成立之初,就把支持学校科学教育的研究作为它的主要任务之一。1957年,前苏联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震撼了美国。美国在痛感科学领域落后的同时,首先想到的是教育改革,特别是科学教育改革,并认为最重要的投资应该是对基础教育的投资。从小培养起来的新一代,更有希望,也更重要。美国幼儿园和小学的科学教育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兴起,70年代末到80年代逐渐成熟。1995年美国颁布了该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2007年全美将进行学生科学素质评估,现在正在研究如何评估和向高中扩展,向5岁以下的幼儿扩展,向技术教育扩展,向社会情绪能力培养扩展。
我国教育部和科协在2001年发起了类似的科学教育改革——“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即在幼儿园和小学中进行基于动手做的探究式学习和教育。韦钰正是该项目的大力推动者,她说,实践四年多来,在百余所学校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然而从整体上看,认识没有统一,在国家标准制订、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师培训上可以说还没有入门,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韦钰建议,国家要设立专项研究基金,支持对教育的科学研究,建立科学的教育科研管理机制,提高教育科学研究队伍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科学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把普及脑科学知识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系列;修订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从幼儿园开始设立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把科学课列为小学的核心课程。
“不过,即使列为核心课程,也必须是用形成性评估,记录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宜直接引入国外的教材,要把国外的经验吸收在中国的文化环境里。”韦钰强调。她还指出,科学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传授知识,而是建立一种新的文化,包括我们对世界的态度、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科学文化中核心的精神是实事求是、追求真理,这是我们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具有的。”
韦钰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做中学”科学教育的内涵研究、评价和推广,中国儿童情绪库的建立以及中国儿童气质、性格分类和教养的关系研究。她笑着向记者“坦白”,自己离开原来专业的前沿领域有一段时间了,就连重点实验室也让学生们去实际运作,“他们做得很好,我很放心”;而自己专心从事目前所做的工作,“更有意义,也很快乐”。
韦钰还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拥有“博客”的科学家和政府官员。她告诉记者,自己是从2005年1月开始发表第一篇“博客”文章的,“‘博客’是我的工作平台,可以非常方便地在网上与大家探讨科学教育方面的问题”。她此次也把自己的提案草案放到了“博客”上,引起了访问者的热烈反应。
[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