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19日,清华大学召开了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学术研讨会,《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是此次会议讨论的中心议题,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名学者对纲要的实施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和意见。美国密歇根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杜祖贻先生也应邀专程来到大陆参加了会议。会后记者就科学教育、科学普及等相关问题专访了杜祖贻先生。
受访者:杜祖贻
采访者:本报记者 李芸
记者:《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里提出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进行科学普及的目标、纲领和措施。您认为要有效地推动科学教育其关键在哪儿?
杜祖贻:推动科学教育的努力能否成功,首先要看目标是否明确。我以为科学教育有三个深浅不同的层次。低层次的科学教育,仅着力于科学课程的学习和考核标准的提高;中层次的科学教育,除了学科的学习和考试之外,还加上科学技术的应用;高层次的科学教育,则着重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态度的养成,以此改善国民的素质,使人人都成为理智、明辨、勤奋和自信的新生力量。许多发展中国家,大量增加数理学科的课程、甚至越级施教,同时不断提高考试的要求,以为能制造少数“骄人成绩”的学生就是科教的终极目标,其实是对国家建设没有实益的。中层次的科学教育,会使国人欠缺充分的科学人生态度和足够的理智判断能力,在这些社会中仍会发生许多个人悲剧、社会矛盾和国家厄运,譬如二战时科技强国德国和日本。因此科学教育必须推行得更加彻底、进入科普的最高层次,利用科学教育有系统地、更积极地去改善国民的素质,用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去解决问题,共同建设法治的、进步的国家和共存共荣的大同社会。这应该是我们科学教育的目标。
记者:您谈到的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更多的是从学校教育角度来讲的。那您对我国学校中的科学教育譬如其课程设计以及科学课本等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杜祖贻:科教的课程设计,必须考虑到学生学习的时间因素,不应因科教科普而影响其他学习的时间分配。科教的内容,贵精而不贵多。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加入科学观念的灌输、科学态度的培养以及科学方法的锻炼,使学生觉得学习并不只是为了考试,而是有乐趣、有意义的学习过程。至于科学课本,课本的优劣决定科教的成败。课本的标准可以规定,但更新一定要快,要及时修订,同时教材要精简。现在有这样一种趋势,课本做得很花哨,配上很多图,这是没有必要的、是浪费。反而增加学生的负担。我建议未来的课本加上精要的附录,如图表、索引等,以激发学生作联系性的思考。
记者:您认为高等院校的教师应该在全民科学素质普及中占有何种作用?在国外高校的老师情况如何?
杜祖贻:这次会议与会者有60来人,很多就是来自高校的,我想没有他们的参与是不行的。我认为教师在全民科学素质普及中有很大的道义上的责任。首先,教师在高校里传授知识、研究方法,要鼓励学生比自己做得更好。其次,老师应该鼓励学生把学问打通,学物理也要懂生物、懂化学,不能只学一门。再次,老师和学生除了学校以外,也应该参加一些基本的科学教育工作,因为他们才有这种能力。可以参加中小学科学课程的设计、可以参加科学博物馆的设计,相比于其他人,他们有实验室的经验。在美国、英国、丹麦,有一些大学教授利用空闲时间,帮助做一些科学教育博物馆的道具的设计,而且是义务的,把这当成一种文化服务。
记者:那您认为推动科学普及工作需要专业化的人才吗?
杜祖贻:我想不是什么都讲求专业化的,科普是教育中的一环,需要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来做。科教科普要由科学家和教育家去主导,并由政府部门配合推行。邀请有文化意识的科学家和有科学思想的教育家,以他们的经验、才识,以个人或组别提出对发展科教科普与改善国民素质的具体意见;同时委任具有真知灼见的科学界、学界和教育界代表,为全民科教作整体的策划,并咨询实业界、财经界及政府有关部门的专家,来完成科教科普与国民素质的长期
[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