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西安4月2日讯(通讯员赵力 王磅 记者王百战)记者日前从西安交通大学获悉,该校航天航空学院自2005年4月以来,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加州大学、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以及京都大学等海外著名高校引进了7名高层次人才,平均年龄36岁,而这只是该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来从海外引进优秀科研人员的一个缩影。通过“十五”“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一批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学术带头人正在西安交大涌现,以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拔尖人才为核心,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的优秀创新团队已成为该校创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强大动力。
“十五”期间,西安交大结合重点学科建设,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从政策、资金、措施等方面有力地保证了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激励人才的力度,使队伍建设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通过实施以岗位目标任务为导向的全员聘任制改革和面向社会的高级人才公开招聘制度,吸引了近百名海内外优秀学者和管理人才来校担任教师或者管理岗位高级职务,仅2004年、2005年两年即招聘81人;通过设立定位明确、层次清晰、相互衔接的系列人才培养计划,造就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通过实施海外学术交流计划,邀请了大批国际知名学者专家来校讲学,有效地促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
2004年4月,发生在西安交通大学的一次“壮举”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该校一举拿出8个副校长的岗位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首开中国高校高层管理人才引进的先河,铸成了西安交大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里程碑。剑桥大学卢天健教授、“长江学者”任晓兵教授加盟了“西部高性能材料创新研究基地”学科建设项目,“长江学者”彭晓峰教授加盟了“替代能源与能源利用新技术研究”学科建设项目,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宋永华教授加盟了“西部750kV输电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学科建设项目,“长江学者”邓红文教授加盟了“生物医学信息工程和应用技术”学科建设项目,吕社民等三位海外博士参加了“脑科学中若干重要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学科建设项目等。
理学院引进了留美数学家堵丁柱教授;电气学科引进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邱爱慈;信息学科引进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侯洵;人文学科引进了剑桥博士单文华……一批以两院院士、拔尖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力量的创新团队和学科队伍为学校和重点学科建设注入了活力和创新力。
人才带来了西安交大的事业大发展:2005年该校共有7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居全国第二位,取得了学校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
2005年,西安交大共有153个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较2004年增长了10%。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7个项目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占全省三分之一。有两个项目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重大项目培育资金资助,资助项目数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值得一提的是,国防科研项目立项取得显著成绩,经费以较快速度递增。2005年,西安交大共申请专利208项,授权发明专利近百项。高水平学术论文数稳步增长,SCI收录论文较上年度增长26.2%;EI收录论文较上年增长41.1%,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列第5位;以推动区域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为宗旨,陕西省依托西安交大成立了陕西工业研究院,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与彩虹集团、万宝集团、金川集团等多家大中型企业共同建立研发机构……所有这些成就都离不开“人才强校”的战略实施。
通过“十五”“211工程”建设,今天的西安交大已经成功引进和造就了一批能够带领学科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和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拔尖带头人和优秀骨干,营造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充分调动了优秀学术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我国西部的土地上构筑出汇聚优秀人才的战略高地。
[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