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6国际机械工程教育大会的发言中指出,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在于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在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产业,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原动力。目前,在我国加快发展机械工程教育,是推动制造技术进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中国工程教育要追踪世界工程技术发展的步伐,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机械工程教育人才体系。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教育必须要先实现现代化,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中国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周济在阐述中国教育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时强调:“13亿人口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这样众多的人口,素质低就是沉重的人口负担,素质高就是丰富的人力资源,而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是把中国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故此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周济介绍,在我国始终有一大批优秀的中学生把成为一名机械工程师作为自己的理想,这使得我国的机械工程专业拥有比较优秀的生源。同时,机械工业保持了旺盛的人才需求。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对机械专业类人才的总需求位列社会需求的第一位。周济认为“生源好、就业旺”是我国机械工程教育的两个重要优势。近几年来,中国机械工程教育规模不断增长、结构逐步优化,基本适应了国家工业化进程对各层次机械工程人才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工程教育培养的新一代工程技术人员,已经成为支撑中国企业发展、提升中国企业竞争力的骨干力量。
目前,我国高校机械工程学科的实力显著增强,产学合作更加紧密。周济说,高校已经成为先进制造技术和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介绍说,在我国的高校中,机械工程专业在广泛开展产学结合、加强与企业的紧密联系等方面做得最好,如中国高校中的机械工程专业直接参与了三峡水利工程、青藏铁路等一系列中国大型工程的建设,在机械工程软件、数控技术、激光技术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周济同时指出,我国机械工程教育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如受经济转轨的影响,工程教育脱离工程实际的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薄弱、工程训练软化;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手段和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学术创新能力不足;教育和工业界的合作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型工程师存在差距。
“中国机械工程教育事业既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制造业已经成为带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重要的产业之一。目前,我国面临着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的迫切需要,刚刚闭幕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又把先进制造技术列为中国在今后15年重点发展的技术领域,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对机械工程人才的要求将越来越高,机械工程教育面临着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周济向与会中外代表介绍,今后若干年内,中国机械工程教育要完成三大任务,“第一,要培养一大批创新型的机械工程师,机械工程教育将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全球化进程中增强自身能力;第二,在回归工程的方向上,大力推进机械工程的教育改革,回归工程就是要面向工程实际解决人才问题,推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加强实习,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第三,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鼓励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高校要更加主动地面向高新技术、面向企业发展、面向国家战略,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并积极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规模生产所需要的工程上的共性、关键技术或者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产品,为社会提供服务”。
[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