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惠铭生
巴西副总统若泽·阿伦卡尔前不久在访问中国期间参观了北京史家胡同小学。据巴西《圣保罗报》报道,阿伦卡尔回国后提到他对史家小学的观感时激动不已,在一次有数百名巴西各市市长参加的会议上潸然落泪,感慨地说,如果巴西能有如此好的教育,怎能不富强。(新华社4月7日)
副总统所以落泪,我想一是被中国目前发达的教育而震撼;二是为巴西的教育现状焦虑。
北京史家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以至于让巴西副总统羡慕得落泪呢?据报道,史家小学是一所现代化校园,被人们称为“后现代主义式校园”。学校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绿化面积达30%,就连教学楼的屋顶上都披上了绿装。每间教室都配备了液晶电视、投影仪、上网电脑和音响等设备。即使是教室内课桌椅也非同一般,一律木质、深色,古色古香,讲台更是仿清代风格等。
但是,一所“后现代主义式校园”的北京史家小学,能否代表整个中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我们的教育真的比巴西发达吗?
据笔者了解,巴西是拥有1.8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全民免费义务8年教育和全民社会保障制度。巴西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很大,法律规定联邦政府预算的18%,州政府预算的25%都要用于教育。从托儿所、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和大学,凡是公立的都不收费。除大学和部分高中外,从托儿所到初中,政府都免费提供教材、文具和午餐。为保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8年义务教育,每个贫困家庭除了每月免费领取基本食品外,还可以有三个孩子每月享受政府提供的助学金。每个孩子每月的助学金约等于50元人民币。进城农民的子女,带原籍学校开具的转学手续,可以在公立学校上学,享受与城里学生同等的待遇。
我们的教育现状又如何?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百分比还没有达到4%的世界平均水平;虽然早就立法提出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名不副实;教育乱收费、高收费现象等愈演愈烈;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城乡教育差距大,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不能享有“市民待遇”等。
北京史家小学,不是中国教育现状的缩影,而仅仅是一个“个别”。甚至可以说,北京史家小学,只是中国教育现状的一个“盆景”,其背后却是杂草丛生。巴西副总统的落泪,应当是一把鞭子,鞭笞着我们的良心,让我们羞愧、让我们汗颜。
[中国青年报]
相关评论
巴西副总统上了中国教育部的当
文/海南唐门
来自巴西国的副总统若泽•阿伦卡尔,在前不久访问中国期间曾参观了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回国后在一次有数百名巴西各市市长参加的会议上,提到对史家小学的观感时,副总统激动不已,潸然落泪,感慨地说如果巴西能有如此好的教育,怎能不富强。(新华社4月7日)
巴西副总统远在南美,不常来中国走走,不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难得副总统若泽•阿伦卡尔先生久久才来一次中国,又是国事访问,他要考察中国的教育状况,他要参考中国教育的制度,他要参观中国的学校,他被热情好客的中国教育部领导带到了北京的史家胡同小学。在这“后现代主义式校园”的北京史家小学,副总统若泽•阿伦卡尔先生眼睛发亮了:原来外界说中国教育怎么落后都是假的,这么先进的教学设备,落后在哪里呢?简直是超前发达了。副总统若泽•阿伦卡尔兴趣勃勃地参观完学校,还饶有兴趣地观看了一个模仿学生的电脑操作表演(有相片为证)。他感慨了,原来中国教育水平这么高,中国教育这么发达。所以,回到巴西国后,副总统若泽•阿伦卡尔先生在市长会议上谈到教育问题时为中国教育的发达、为巴西国教不争气激动不已,潸然落泪。
副总统若泽•阿伦卡尔先生,其实你不要激动不已,也不必潸然落泪。其实,中国的教育状况并不是你看到的这个样子。如果把你带到“2005感动中国”的徐本禹支教的那个山区学校,那么你就应该为巴西国的教育感到自豪了。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热情好客而且超爱面子。这点你可能不知道。你远道而来,要参观中国的学校,所以中国教育部的领导经过深思熟虑,最后决定还是带你在北京逛逛就好,其他地方的学校,山高路远,你贵为副总统,他们怎么能让你走山路呢。
两会期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团主席邓朴方委员说了句名言:现在残疾人缺乏救助的问题仍很严重。我去一些地方考察、调研,看起来情况不错,我知道那都是摆好了给我看的。身有残疾的邓朴方虽然不经常四处走动,但是相比之下,邓朴方还是比巴西副总统统若泽•阿伦卡尔要了解中国的,邓朴方知道中国人喜欢“摆样子”给人看。副总统若泽•阿伦卡尔先生,只有了解了中国人喜欢“摆样子”的事实,你才能真正了解中国的教育。让我来告诉你中国教育的真实情况吧。
记得在不久之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多次重申“中国的教育是成功”的观点:“判定中国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是这个教育改革是不是中国的绝大部分人从中受益了,如果是绝大部分人受益的话,就是成功了,如果绝大部分人没有受益的话,那就是失败了。”为了说明中国教育改革的成功,王旭明列举了如下数据:“中国教育在2005年两级人口初中覆盖率和毛入学率有95%。高中入学率已经达到50%,大学生毛入学率达到21%,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改革成不成功,不能让中国教育部自己说了算。我们还是来看看真实的民意吧。现在社会上流传这样的口头禅:房改之后老百姓住不起房,医改之后老百姓看不起病,教改之后小孩上不起学。口头禅能流行起来变成民歌民谣,说明了问题确实存在,而很多时候,民歌民谣也代表了一种民心民意。
社科院发布的《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教育蓝皮书对2005年中国教育满意度的调查表明,77.8%的公众对教育的总体情况“很不满意”、“不太满意”,总体满意度分值仅为35.28分(60分为合格),仅4.1%的公众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其中,作为直接受教育者的学生,对于教育的总体满意度最低。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但公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却是如此的低。这真是一个难于解说的矛盾,也许只有教育部的官员能解释清楚了。
中国教育的现状是不但政府每年投入的资金严重不足,而且在有限的资金支出上也存在着严重的分配不公。我们来看看财政部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表示《财政部:教育投入已尽可能增加 乱收费并未减少》:“2005年,中央财政将原列中央本级支出的部分教育科目在预算执行中下划地方,相应地增加了补助地方支出,总量上比2004年仍是增加的。预算显示:2006年,中央预算教育支出仍按照高于中央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比例安排,预算支出比2005年的执行数增加144.11亿元。”虽然看似每年在数据都在增加,但是,教育投入增长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教育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投入。这样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只能靠当地财政支持,而当地财政拿不出资金来,那么重担子压到了学校,乱收费就这么产生了。
教育投入的分配不公主要表现在对小学、中学、高等教育的资金分配比例上,分配严重失调到几乎荒唐的地步。中央政府的财政教育经费的绝大部分投向了高等教育。在整个90年代,这一部分始终高达90%左右,而包括高中在内的中小学得到的比例始终未超过1%,而且这些有限的金额也主要是对“中央属”中小学的投入。这样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分担教育经费投入的结果是,看似政府对教育投入总量继续增加,但真实情况是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副总统若泽•阿伦卡尔先生,这才是中国教育的真实情况。你已经上了中国教育部领导的当,教育部领导这种“孔雀开屏式”的想法,把最美丽的一面展现给你看,你看到的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只是中国学校的“摸板”或者说是中国学校的“盆景”。真实的背后,其实是荆棘满地的,中国教育的路比巴西教育的路还要长。
[凯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