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迅雷
“讨论一下《无极》、《一个馒头的血案》给网络生活带来的启示”、“在1分钟内列举这瓶水的用途”、“请说出你父母的生日”……哇噻,多好玩的考题,这是什么考题?2006年高考考题啊,不管这样的考题是否让将来参加高考的GG、MM们兴奋,那至少是新颖的、好玩的。复旦大学有限度地将现有高考标尺扔爪哇国里去之后,就掏出了这些面试题目,考了学生一把。
(据4月11日《成都商报》)
晕倒了吧你?或许你准备用脚投票,边走还边骂骂咧咧:“什么‘鸡鸡歪歪’的东东!”但是且慢,我感觉这样的考题还是蛮有内涵分量的,《一个馒头的血案》包含的网络时尚、一瓶水含有的现实用途、父母生日蕴藏的骨肉情感,都与一个人的素质有关。即使你老兄真的整天儿忙着题海战术,早已经考成了烤鸭,压根儿不晓得老爹老娘的生日是猴年马月鸡日,只要你还拥有为人子女的真情实感,你也不应该成为吃了黄连的哑巴,而应饱含深情地说说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而且对比对比父母给你过生日的情形,那相信考官大人也不会给您老兄判个鸭蛋。
如今,复旦与上海交大已发出598份“预录通知书”了,这598份派司既是派给学生的,亦是派给家长、派给老师的。多元化的高考时代,我们将如何做好家长、当好老师?作为家长,我只能赶紧让孩子知道老爸的生日是哪个璀璨的日子,阳历何月、农历几时;在这里,我想跟老师们唠嗑唠嗑,来个举例说明,拿很通俗的冯远征和他的德国老师说事吧。
那个演《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男一号的冯远征演得好,与他的德国老师太有关了。还是在1986年,冯远征所在的人艺请来了德国一位教授,女的,教哥罗托夫斯基表演法。后来冯远征去德国求学两年,吃住在这位德国妈妈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这位德国教授只会中国教授习惯的填鸭方法,能够把哥罗托夫斯基表演法的条条杠杠照本宣科得一清二楚,结果会塑造出一个什么样的冯远征……(这一串省略号就留给您设想了)。小冯回国后曾上舞台表演一个戏剧,可怎么也找不到角色感觉,那“过去的时代”小冯同志可是没有经历过的,他穿上拖鞋在舞台上也找不到那飘忽的感觉。万般无奈,他想到了德国妈妈,一个越洋电话去请教。我如果是德国教授,我准备翻开哥罗托夫斯基教科书第N页,详细指点一番。可是,人家不是这样的,她依据角色身份,对小冯同学说,你设想自己走在深水里,并觉得四周都藏着眼睛。
好了,小冯走在舞台上就想象着走在齐腰的深水里,感受着四周墙壁都有眼睛在窥视着他,感觉一下就找到了、找准了,演得轻松且精准。这,就是好老师的好指点。
对“孙行者”的联语考题,老师指点以“胡适之”或“祖冲之”应对之,这不算难,因为这还是知识层面的;而真正的难题是找不到标准答案的,即使这样,好老师也能真正启智。所以,现在的问题是,习惯于标准化应试的老师们,要好好考虑该怎样进修自己了,你是一桶水还不够,是一塘水也不够,而要成为汪洋大海。否则的话,拿这些酷题考老师,老师们在“哇”之后只有“塞”了。
[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