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6-07-16
“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是好事”
复旦校长王生洪
记者:你对“香港的大学到内地抢生源”的说法怎么看?
王生洪:“香港的大学到内地抢生源”的说法,我认为是非常不科学的,但是生源对大学的发展至关重要。香港的大学正是看中了这一点。香港的大学目前在内地的招生人数总共还不超过1000人,对于内地庞大的生源基数来说,这实在不能算是“抢”!这对内地学生来说,是件好事,多了进入优秀的高等学府学习的机会。
记者:你怎么看待香港的大学到内地招生?
王生洪:香港政府非常注重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建设,他们希望香港的高等教育是世界一流的,他们的大学经费都会得到政府支持。所以从香港的大学来说,他们到内地招生,我认为是非常自然的一件事情。
记者:香港大学和内地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或者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
王生洪:香港和内地在高等教育方面有很多共同点,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和内地相比,香港大学的优势比较明显,如英语教育和学生的英语水平比内地要高,长期积累下来的师资水平也相当高,还有整个高等教育制度中为学生服务的理念比较到位。这些都是香港大学的优势所在。
“他们在为内地培养更多人才”
农大校长陈章良
记者:你对“香港的大学到内地抢生源”的说法怎么看?
陈章良:这不存在抢生源的问题,而是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问题,香港也是中国的嘛。
记者:你怎么看待香港的大学到内地招生?
陈章良:他们(香港的大学)在内地招生,是在为内地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今天的人才是属于世界的,我个人非常赞同更多的内地学生在个人愿意选择的情况下到香港就读。如果没有外来条件的改变,我个人认为应该欢迎他们在内地招收更多的学生。而且这是一种必然趋势,理由是香港和内地的交流越来越多;从人口基数上看,香港的大学多,学生少,而内地是学生多,大学较少,这给很多通过高考走“独木桥”的内地学生提供更多的深造机会。
记者:香港大学和内地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或者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
陈章良:我在香港的大学呆过,所以认为大陆和香港的高校体系有许多相同点。但是香港学生在入学时追求个人成功的意识要比内地学生强很多,他们就是为了找到好工作的目标在大学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这是内地学生应该学习的地方。在管理上两地高校也有差异,香港高校更像美国英国式的学分制管理,没有班级概念,自由选课,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非常强。内地学生会从这种氛围中学到很多内地大学没有的东西。香港的大学资金运转要比内地大学好很多。内地大学经常看到学生争夺图书馆阅览室的位子,香港的大学基本不会,香港科技大学一学期的实验课是我们一年的实验课。这些硬件软件条件是非常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的。
“今后继续增加内地招生人数”
港大校长徐立之
记者:你对“香港的大学到内地抢生源”的说法怎么看?
徐立之:我不赞同这个观点。首先,港大没有“恶意抢”的意思,选择内地大学还是香港大学,这是学生的意愿。事实上目前港大有3000多名外地学生,来自于全球58个国家和地区。到内地招生,主要是因为大学的发展需要不同地方的生源来推动学校的风气。
记者:你怎么看待香港的大学到内地招生?
徐立之:港大要成为国际型大学,比较理想的状态要有20%的非香港本地学生。20%的非本地生源是我们现在的期望。而目前港大的生源情况是,90%是香港本地学生,在10%的外地生源中,有6%是来自于内地,3%是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所以香港大学还会继续在内地招生,而且人数将来肯定会有所增加。
记者:香港大学和内地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或者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
徐立之:香港大学在人才培养方式和课程设置上和内地有很多不同。我们给学生的弹性很多,课外的学习很多,成绩好不好,不只是在课堂上。但香港大学是三年制教学。在3年中,教学很集中,自由度不够高,学生就像吃“套餐”,“主菜”是多少都是定好的。由于教学较为集中,学生要很快能够吸收。我们希望是4年制的学制,内地就很好,本科都是4年制。这样,学生的学习就像吃自助餐,什么活动、什么实践都能自己选择。
“北大清华永远是内地最好的大学”
港中大校长刘遵义
记者:你对“香港的大学到内地抢生源”的说法怎么看?
刘遵义:我刚刚听说,有好几位内地的“状元”报考了中文大学。当然,我非常高兴。因为我们在内地招生,本身也是考虑内地生源数量庞大且学生质量优秀。但这不是说我们在内地抢生源。
记者:你怎么看待香港的大学到内地招生?
刘遵义:我认为北大清华永远都是内地最好的大学,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并不会因为香港的大学到内地招生或者内地学生选择香港的大学而使他们的地位有所改变。他们有良好的传统和国际知名度。另外我们和港大在内地招生人数加起来才不到500人,但是北大清华每年要招4000至5000人。所以,这个数字是不能和北大清华相比的。尽管很多内地学生选择到香港上大学,但每年香港也有很多学生选择到内地大学读书,而且,这个互相交流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两地的学生互相选择到对方的大学学习。只是目前内地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比较大规模地招收香港学生。我想将来有一天,如果香港的状元到内地读大学的话,大家就不会觉得内地状元到香港读大学是一件很稀奇的事情了。这需要一个过程。
“高额奖学金对内地高校有压力”
北师大校长钟秉林
记者:你对“香港的大学到内地抢生源”的说法怎么看?
钟秉林: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良性竞争机制。
记者:你怎么看待香港的大学到内地招生?
钟秉林:香港几所大学在内地高调招生,甚至用高额奖学金吸引生源,我想会对内地其他高校有一定压力,但是应该不会有什么影响。高等教育不应该是死水一般,应该是充满生机的。香港和内地的学生互换,也同样会促进高校新鲜血液的生成,只能更有利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
■相关新闻
导师将和学生“捆绑”在一起
中国酝酿研究生教育改革,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科研课题,以获得经济与学习双重资助
本报上海电 昨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主题演讲中表示,中国大学人才培养方面的许多局限与问题,在研究生教育领域中表现更为突出,所以要在招生制度、课程设置、科学研究、论文答辩、导师资助等环节上,对现有的研究生培养过程和机制进行系统改革。部分试点改革学校校长认为,改革后导师和学生的关系更为密切,学生将由导师的科研经费资助完成研究生学业。
尽管与会的众多大学校长认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最近北大、清华、复旦等十所高校将试点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消息,还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最关键的部分就是是否全额收费问题。周济部长没有直接涉及到研究生改革是否收费的问题,他强调,要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实行与科学研究紧密联系的导师资助制。这也意味着学生要完成研究生学业,必须积极参与到导师的科研课题中,以获得经济和学习的双重资助。
华中科技大学是2006年率先开始的三所试点改革高校之一。李培根校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试点改革的思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后,学生和导师将“捆绑”在一起,导师要招收学生,就要申请课题,这样才有科研经费,并从经费中拿出一部分用于资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学生只有参与导师课题或者科研,才能完成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并得到资助。“这样的方式,既避免了有些导师长期不做课题和科研,浪费高校资源,又调动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质量。”
港中大录取4内地状元
据新华社香港7月13日电(记者唐昀)香港中文大学今年在内地的招生已经展开,在首轮结束的7省区市录取工作中,已招收4名来自广东、广西、江西和山东的高考状元。据港中大校方网站介绍,四名学生表示,选择来港读书主要是因为香港的教学资源更为丰富,具有国际化环境,对事业发展有很大帮助。
本版采写:本报特派上海记者 吴狄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