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寻找“有精神”的中国大学之路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6-07-23

   

    文/储朝辉

  7月是教育的敏感月份,这个月“孕育”了两个同样焦虑和充满希望的人群:纷纷走出大学校园的高校毕业生和踌躇满志选择大学的高三毕业生。这两个人群的关注交叉点是大学,他们对大学有着共同的发问:什么样的大学才是好大学?

  近年来,关于“大学精神”的讨论似乎一直很热。从著名学者杨东平的《大学精神》,到“北大精神”系列图书,每一本大学精神探讨图书的“出炉”,带来的都是一阵“锣鼓喧天”的讨论。近日,教育学者储朝晖又往这个火热的“大学精神讨论”中投入了新“炸弹”——《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在这部新著中,储朝晖运用语义分析、理论辨析、历史研究、个案研究和文化研究等多种方法,对“中国大学精神”进行了立体的审视和分析,呼吁社会共同努力,为中国大学“立心”!

  记者日前就有关问题采访了他。

  “丢心失魂”已经成了现在一些大学的主要问题

  记者(以下简称记):虽然以前也有过杨东平先生编著的《大学精神》等书,而且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但那些书基本上都是“编选本”,对大学精神的研究也是只言片语式的,而您的新书《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似乎是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大学精神”图书。您是怎么对这一领域产生浓厚兴趣的?

  储朝晖(以下简称储):在我从事这项研究以前,已经有人开始对大学精神注意了,也有人做过一些研究,但只有编书或写文章的,没有出版过系统研究大学精神的专著。由于较多的人将大学研究的关注点聚焦在西方,更没有出版过系统研究中国大学精神的专著。

  对这个问题产生浓厚兴趣,这与我的研究经历相关。在教育研究中我发现一些大学存在几个带共性的问题:第一我把它叫做真伪难辨,这已经涉及到大学里面各个领域;第二个问题即钱权万能,有些人认为有了钱和权大学里能有的什么都有了;第三个问题是虚实不分,有的人是实实在在地在做学问,有的人却不是;第四个问题是批判无力,即使是导师对学生的研究或文章提了一些意见,也有学生怀疑这位老师是否对我有成见。这几个问题存在于大学里,司空见惯。我分析其根源有两个:一是现代大学制度还有待健全,二是大学精神的失落,我把它们总结为四个字“丢心失魂”,这是一个制约大学质量提高和发展的潜隐的关键问题。正因为如此,尽管当初很多人劝告我,我自己也知道,这是一个十分难做的研究,我还是兴致勃勃地决定做这个研究,并且我自己确立了为中国大学“立心”的定位,当然这项工作光靠我一个人是不行的,但我愿做酵母。

  记:抽象松散的大学精神在具体的大学发展中地位有那么重要吗?

  储:我想引用日本经济学家的一个观点,他们认为精神在日本经济发展中作用很大,并总结出精神占50%,法规占40%,资本只占10%。最近大家炒得比较热的韩国“新村运动”其本质也是一种精神运动。可以这样说,如果大学精神没有焕发出来或发展不健全,再多的钱,再好的制度,再先进的设施也办不好任何一所大学,现实中这样的例证已经不少。相反,只要大学精神是健全的,大学发展的策略和指挥系统就能正常发挥作用,大学人高远的志向就有可能存在并保持下去,就能吸引并充分有效地利用人力、财力、物力,建立和完善大学制度,西南联大便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例证。

  好的大学就是培养出“有精神”的人的大学

  记:您认为“大学精神”最核心的部分有哪些?

  储:可能您已经看到过我在《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这本书中将大学精神定义为“大学精神是有关大学发展的价值取向及其在大学设置与运行中的体现。”从这个概念定义可以看出,大学精神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价值,就是关于大学发展的价值取向。

  不同文化、不同语言对大学精神的价值取向有不同表述,中国两千余年一直延续下来的表述方式是“士志于道”,这里“道”是外在一致内在多样化的一种价值,不同人、不同的士,不同学派所理解的“道”在内涵上是有差别的。现在常用的表述还有从内容差别分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历史发展看包括文化底蕴、传统和时代精神、特征。它内含批判精神、求知与创造精神、做人的精神、民主的精神、思想自由、牺牲精神。大学精神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直接相关,包括现在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哈佛、耶鲁等大学,都不是去民族性的。

  大学精神是跟大学设置与运行直接相关的,它不是通过传统的榫接方式来连接的,而是通过软性的接触对大学的运行发生影响。比如说,对大学理念发挥作用,再又对大学计划的制订、组织的实施、监督检查、总结提高各个环节都发挥作用,对运行过程当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发挥作用。设置当中包括校园环境、大学机构设置,还有大学的管理体制,大学的组织行为规范等,大学精神对这些方面都发挥作用。大学精神对大学设置的影响又可能影响到大学运行,对大学运行的影响又可能影响到大学设置,也就是说大学精神不同,即使运行同样的运行规则和模式,结果还是不同的。

  大学精神的主体是大学人,用什么态度来对待你每天遇到的事,用什么态度进行研究,用什么态度与人相处,这都是大学精神的体现。

  记:现在正是大学招生的关键时期,很多家长和学生都很关注什么样的大学才是好大学。您觉得从大学精神的层面应该怎么去判断一个大学好还是不够好?

  储:评价一所大学是一件很复杂的事,但对大学的评价现在存在过分注重量化,过分看重校舍、设施、是否重点校、重点学科之类,没有考虑到大学精神状况的评价肯定是不全面的。有人说大学精神无法量化,怎样对大学精神进行评价?我认为这是你的评价思想和方法有问题。评价一所大学的好坏主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成长与发展需要,包括成才与成人的需要,每个学生要达到提升、完善,这是推动大学发展最基本的动力,大学实际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学历化倾向不利于大学满足社会各个个体对发展的需要。

  对于考生和考生家长来说并不需要对整个大学作评价,而只需要对这所大学是否适合于我的成长与发展,是否能及时充分有效地满足我的成长与发展需要作评价,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大学生活中既要成才,又要成人;既要在知性上获得充实,又要在德性、悟性、志性上获得升华与完善。学生和家长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方式从大学精神层面对一所大学的优劣进行判断的,有条件的可直接到学校参观一下,看看这所学校的师生怎样学习和工作,学习和工作些什么,为什么学习和工作,怎样对待与评价学习和工作,怎样与人相处,几个学校一比较,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优劣自然见分晓。没有条件到学校参观的可依以上方式对身边不同学校的毕业生进行比较。

  记:每一个大学都有自己的大学精神吗?

  储:依我看,要将有无大学精神与大学的精神状态优劣分开来讲。大学精神是关于大学发展的价值取向及其在大学设置与运行中的体现,根据这样的定义你来分析,如果一所大学是在发展,它就有其大学精神,如果这个大学本身就没有发展,处于一种停滞的状态,那么它就很难体现出它的大学精神。而大学精神状态对每一所大学都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不同学校的大学精神状态优劣参差不齐,或发奋向上,或萎靡不振。

  记:说到招生入学,我也注意到了现在也是大学生毕业离校的时期。您认为怎么衡量一个人通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基本取得了成功?是找到了工作,或者是找到了一份好工作吗?

  储:通过四年的大学生活,毕业后找到了工作,或者找到了一份好工作,这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我愿意把这个祝愿送给所有毕业生。但我还是要提醒已经或还未毕业的大学生,你是否成功不仅要看你找到了什么工作岗位,还要看你对工作的态度、适应能力和绩效表现,这些方面都与你如何过大学生活直接相关。

  大学本身是培养专业人才,还是使人完善发展,我认为这两方面是不能够分开的。一个人经过几年大学的教育,你没有一技之长,不能谋生,我认为这个大学是有问题的;或者仅仅把办学停留在培训上面,只能让人获得一定的技术,这也不是大学。大学的使命是要培养有精神、有人生目标的人。我们不能够把大学仅仅定位在知识的培养和技术传授上,而是要用知识、智慧来丰富人生。现实中就有一些很难堪的事,很多人接受的教育越多反而他的智慧变得越少,很多知识蒙蔽了他的智慧,淹没了他的志向,完全沦为经过专业训练的打工者。

  “大学精神”建设之路需要每个人拿出智慧和真诚

  记:为了自己的研究,您走访过很多地方,细心观察过很多大学,您认为现在一些大学在大学精神层面的具体问题是什么?

  储:最近我在网上做了一个调查,当问到“您认为当前大学精神存在的问题是什么?”26%的人认为是大学管理体制问题,25%的人认为是认识问题,24%的人认为是理论上的问题,还有24%的人认为是其他原因。我认为这个调查结果基本反映了当前大学精神所存在问题的实际情况。

  大学精神为什么不能弘扬,为什么不能发展?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学人不能自主。例如,由非专业人员事先设定研究的问题或者说课题计划就限制了学人自主,这样的问题不是实际当中的真问题,事实上只有真正在研究那个问题的人才能最明了问题所在。学人自主就是让做研究工作的人包括教师有更大的自主空间,保证研究自主、教学自主,这是可以做到的,做到以后可以对精神提升发生实际效益。

  功利观念也严重影响着大学精神的弘扬。我们不能把功利观念的位置摆得很高,弘扬大学精神就不能够过于重视功利,高尚的精神不是跟功利完全对立的,要创造条件保护正当的利,这个利应该由精神来统摄,而不是由其他的来统摄,更不能由功利来统摄精神。大学精神在弘扬过程中的很多障碍是由于功利观念过强,这影响到一些行政的措施,包括对大学的内部运行机制、规范发挥作用。

  就大学精神弘扬本身来讲,目前存在四种偏向:第一,将大学精神加以固化,就是把某一所大学精神表现当作整个中国大学甚至人类大学的模子,这是一种错误;第二,泛化理解,把大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归结为大学精神的问题;第三,将大学精神神秘化,认为大学精神只有哲学家才能讲,领导才能讲,别人就不能讲了,其实是每个在大学中生活的人都可以讲,都有大学精神的话语权,也都有从我做起弘扬大学精神的责任;第四,将大学精神虚幻化,尤其现在很流行对大学评价,只看各项量化指标,但是大学精神无法把它数量化,所以就把这方面的评估放下不管。

  记:您觉得一所大学应该怎么去建构自己的“大学精神”?

  储:这个问题对于不同的大学应该有不同的答案,因为不同的大学当下的精神状态不一样,在大学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一样;同时我还认为大学精神的建构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模式化的过程,某所大学的大学精神如何建构应该由该校的学人自主地创造性地去选择和决定,从这个角度说我对您的这个问题无法给一个完满的回答。

  但就目前中国一般大学的精神建构而言,我可以谈谈我的想法:第一,引起重视,因为大学精神是中国大学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但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多的人的重视;第二,深入研究,大学精神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直到现在还没有人敢说在这个问题上已经搞得很明白了,我自己的研究也只是一个新起点,要加强纵向深化研究,我个人打算下一步联络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人共同探讨研究这个问题,申报“十一·五”的课题,希望能得到有关方面的支持;第三,见诸实践,不是空谈,要为大学的办学实践服务,要让更多高校来参与这个活动;第四,改善提高,一个是改善大学精神缺失、没有体现的现实状况,同时提高大学精神的品位。

  从历史角度来看,大学精神是一个积淀和认同两个方面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积淀是在长期的历史当中不断积累,认同是对于当代人来说的,如果说某个人认同某一大学发展的价值,这一价值就成为在他身上体现出的大学精神;如果某一价值没有得到认同,那么可能就会在这一时代中断。因此我反对把大学精神当作一个虚设的东西,主张通过学人的实践来建构弘扬大学精神;反对将弘扬大学精神仅仅看多当下的工作,主张站在数千年大学精神积淀基础上自主地选择和建构;同时大学精神是学人自主的,它是每个做学问的人基于独立思考的自觉认同、自觉的表现,不能简单地通过发文件发号召或者行政行为来弘扬大学精神,不能靠轰轰烈烈的运动,这样做的效果不会是理想的。

  大学精神的弘扬需要每个人拿出两样东西。一个是“智慧”,需要人独立、冷静的思考;还需要“真诚”。很多人仅仅是把智慧拿出来了,真诚是不够的,真诚应该是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对自己真诚,自己是否在虚伪地对待自己;第二,对人真诚,人与人的关系,比如说导师对学生的批评,学生认为导师对自己有意见了,我认为这个学生应该是不真诚的;第三,对社会真诚,很多人为了争某个课题,争得不可开交,但是他却没有思考是在争什么?他没有想到他争到是否对社会有好处,是否在欺骗社会,很多人没有考虑这个问题。

  原载《中国教育报》2006年7月13日第5版

    [博客网]

 

相关报道

仅靠大学难以守护“大学精神”

  日前,以“创新与服务”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刚刚闭幕。在如火如荼的高招时节,在港校内地招生显现“鲇鱼效应”时,聚集一堂的世界高校校长们带来的信息不会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因为港校内地招生的火热,且已有高考状元舍清华而入港校的事例,于是有人表示了“北大清华沦为二流大学”的担忧,此语也同样引起了广泛讨论。依我看,没必要争论“一流二流”,如果放在世界范围内看,北大清华从来就没有成为一流,所以谈不上“沦为二流”;而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在可以预见的相当长时间里,北大清华将必然是“一流”,港校只有千人左右的招生名额,尚难撼动其霸主地位,况且,北大清华也的确有自身的绝对优势。

  对北大清华“一流二流”的争论,莫如说是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担忧。这种担忧的声音在大学校长论坛上同样能听到。据新华社报道,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说:“以高考为导向的应试教育,已经使基础教育畸形,这种情况如不改变,创新型人才培养就没有希望。”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说:“现在的一些学生,大学一毕业就像一个小老头,没有童真,没有灵气。但这不能怪孩子,是我们的教育体系把他训练成这样的。”宁夏大学校长陈育宁说:“一个人有些学术成就后,立刻就被安排行政职务,这种官本位思想严重影响学术的创新。”说实话,对中国大学弊病的批评和建议,多年来从无间断。如上述大学校长所言,也并没超出曾经的论说范围,但作为大学教育的领军人物,他们不仅有着深切的感受,而且观点更权威。可以由此确证的是,校长们对当前大学存在的种种弊端是清楚的,认识是深刻的。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的大学已经进行了怎样的改变?未来又会有怎样的努力?我们的环境是否给了大学校长们以用武之地?

  论及大学,人们常常谈到“大学精神”一词。国务委员陈至立在论坛开幕式上也讲了这一点:“无论大学如何创新,如何进一步服务于社会,但大学的精神和灵魂是永恒的。要坚定不移地守护大学的精神家园,使大学在创新和服务中以它的先进思想和品格影响社会,引导社会,使‘大学’的荣誉得以发扬光大,永远光荣。”国不可无大学,大学不可无精神。大学会随着时势而变,但“大学的精神和灵魂是永恒的”。大学精神,一定要有孙中山先生所说的“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的胸怀和气度,一定要有陈寅恪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氛围。

  但知易行难。大学固然是守护“大学精神家园”的主阵地,但是,我们不可奢望靠大学自己就能完成这样的使命。在“源头”上,“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缺乏创新人才的“绿色通道”,大学接手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多、综合素质缺乏;在培养阶段,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充式教学,这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后,以“就业率”考核为标志、急功近利的“大学技校化”倾向,使得高校毕业生尤其是研究生、博士生缺乏长远的创新的意识———这三个环节,仅靠大学的努力,远远不够。

  创新、求变、宽容、开放、自由、独立……这些都可以成为大学精神的表述,但是,这样的表述同样应该成为大学之外的社会对大学的态度;反之,守旧、狭隘、封闭、附庸……必然会对大学精神造成伤害。以眼下论,港校带来的心理上的冲击,或许可以给内地大学以提醒和反思的契机,但这样的反思绝不仅仅是大学本身。

  □樊夫(北京编辑)

    [新京报]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qianlong.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qianlong.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qianlong.com

 


 

环保新型造纸机械制浆机

通过对秸秆等原料切碎、低温浸渍,使纤维与杂细胞间的木素软化,再经过磨机的研磨,可将原材料中70%以上纤维提取出来。该机械制浆机设计独特,整个制浆过程可一次性研磨完成,不用化学药剂,根除了污染源,且造价低廉,用水量减少近10倍,耗能少,全部用电量不到100KW

Tel:010-62063238

anbaoe@qianlong.com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电话:010-62063238   E-mail:welcome@sciencehuman.com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