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6-07-30
本报记者 王学健
对于生长在城市的小学生来说,一粒种子是怎样慢慢发芽生长的、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孩子们很少能说清楚,只能通过书籍、媒体等途径了解。日前,在中国科协科学教育项目试验基地——北京史家小学科学教育资源中心开发的一个项目,就可以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一粒种子是如何生长的。
中国科协科学教育试验基地项目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刘英健介绍,由中国科协与史家小学共同投资建设的史家小学科学教育资源中心,是中国科协首次在一所小学兴建的科学教育试验基地。它的兴建将为史家小学以及周边社区的青少年提供免费的科学实践、计算机技能培训机会,提供给社区的青少年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它将收集国内外优秀小学科学教材、教师科学教育理论书籍、优秀案例、科普读物,为教师开发案例提供资源。
在中国科协科学教育试验基地项目的支持下,史家小学两个五年级班的近100名小学生,已经开始了“一粒种子怎样长大”的教学案例试验。“建立史家小学科学教育资源中心的目标之一就是研究开发小学科学教育的案例,但究竟如何开发自己的案例呢?我们对目前教学的现状进行了透彻分析,”参与该项目的史家小学教师杨春娜介绍,“虽然小学课本中不管是从前的《自然》教材还是现在的《科学》教材中都有植物的教学内容,但回忆起对学生的每一次植物教学,总有纸上谈兵的感觉。因为对于生长在城市里的学生来说,植物的最基本的概念,一粒种子是怎样慢慢生长的?他们根本无从了解,也很少有切身体会。”
杨春娜说,有一位教育专家指出,“要引导儿童主动探究,就要让儿童亲历发现过程”。在当今提倡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探究过程的大背景下,参与项目的老师们决定开展以植物为主题的项目。
“单凭小学教师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毕竟教师们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不是很强。”杨春娜说,根据科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共同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在刘英健老师的支持下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指导小组,其中有中学的生物教师,有自然博物馆的科研工作者,有北京教学植物园的教育工作者,“有了指导小组的坚强支持让我们对案例的开展充满了信心”。
指导小组经过研究确定,让学生亲身经历植物生长的过程。接下来,老师们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植物更适合孩子们。杨春娜说,老师们了解到,科研工作者研究的植物纷繁复杂,考虑到很多植物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而且费用较高。项目组的老师们又进行了讨论,将科学家的研究过程转换成学生的体验过程,应该选择常见、生长周期较短、容易看到效果并可操作的植物。最终,确定了蚕豆、黄豆、凤仙花、樱桃萝卜、辣椒苗等较常见的植物让学生种植。
在杨春娜等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分组,每位同学种植3棵植物,浸泡两粒种子。在项目开展的两个月内,学生们认真观察从种子浸泡到长出幼苗的过程,每天按时观察、记录。“学生们都对这项有意思的活动充满兴趣,老师便向学生介绍各种记录方法,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浸泡种子及植物的生长情况。学生们每天都早早来到学校进行测量和记录,有画图的、有用文字的、有用表格的,还有拍照片甚至摄像的,学生用丰富的方式表达自己种子的情况。”
学生们发现,浸泡在瓶里的种子体积及重量有先增加后减少的特点,种子吸水后体积、重量逐渐上升,同时,胚芽和胚根也在发生变化。当胚根与胚芽发育到一定时期即种子发芽后,子叶的体积、重量逐渐下降。杨春娜说,“于是,学生们懂得了这是因为种子把储藏在子叶中的营养物质转化为种子发芽的能量,随着根、芽的慢慢长大子叶也逐渐萎缩。学生通过数据发现了种子生长的内部变化,得出了种子的生长需要消耗自身营养物质的结论。”
随着学生们发现自己种植的植物发芽长叶、逐渐长高,发现瓶里的空间不足以使植物继续生长,于是拿回家种在花盆里或是小区的花园里。“当学生把亲自种出的辣椒、樱桃萝卜捧到老师面前,当学生兴奋地描述自己种的黄豆和蚕豆已经开花结果的时候,老师们也深切感受到,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才有如此大的收获。”作为指导老师,杨春娜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让学生自己动手,感受到种植的乐趣,亲身经历一粒种子是怎样生长的,在体验中获得科学知识,在种植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会整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在种植过程中不由自主地萌发爱护植物、爱护生命的情感。”刘英健表示,虽然史家小学的这个案例研究只有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指导老师和学生们的体验也不相同,但让科学教育的种子在学生心中发芽,让科学的种子在孩子心中慢慢长大,是这个项目的最终目的。
[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