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6-08-03
人们经常把教师比作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蜡烛。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在广袤而贫瘠的土地上,那些坚持在农村第一线的教师,就好像那豆苗一样的小小烛光,往往是无数农村孩子冲破茫茫黑夜,走向成功未来的指路明灯。
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农村教师几乎成为了“贫困”的代名词:他们生活贫困,经常连最基本的工资也得不到保障;他们精神贫困,很少有人来过问或关心他们的专业成长,任其自生自灭。然而,他们还在坚守,还在尽力支撑着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
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新的执政理念的提出,使政府的阳光照耀到了农村教师这一特别需要关心的群体。湖北省教育厅从2005年开始实施的“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毫无疑问是一项重要的、功在千秋的基础性建设。这项工程的顺利实施,不仅会让今天的烛光更加明亮,而且为创建教育公平的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手笔:10万农村教师走进大学校园接受免费培训
“培训教师本来就是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是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所做的公益事业。”
“当天空中一道闪电划过以后,才听到雷声,如果老师向中国学生发问,这是什么原因?中国学生一般会把一个已知的现成答案告诉你。可是,德国的学生却不这样,他们会好奇地猜想:是不是因为眼睛长在耳朵的前面,所以人们才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样的答案好笑吗?不是!这是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提出的‘假设’,然后他们根据这个假设一步一步去进行推断,完成从起点到结论的探究过程。这样的学习效果和照搬前辈的结论是截然不同的。”
素有“火炉”之称的武汉,夏日酷热难当。但是华中科技大学东九楼C区101教室内座无虚席,孝昌地区195名农村初中数学老师,正在聚精会神、津津有味地听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叶显发讲授《迷途与征途——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观与学生观》。
在这195名老师中,很多人是第一次走出大山,走进大城市,是湖北省教育厅实施的“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给这些农村教师打开了了解外面世界的窗户。
今年暑期,全湖北像他们一样走进大学校园参加培训的农村教师共有两万名。
“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是湖北省教育厅从2005年开始实施的重点工程。由省教育厅筹资1亿元,每年组织两万名乡镇中小学教师、校长到武汉高校免费集中培训,计划通过5年的努力,最终完成对1万名校长、6万名小学教师、3万名初中教师的综合素质培训。不仅如此,他们同时还推出了“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和“城市教师支持农村教师行动计划”,组织特级教师讲学团,对农村教师进行对口援助。
如今,教育培训市场早已成了红火的产业,成为利润丰厚的一块蛋糕。10万教师这一庞大群体的培训,本身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然而,湖北省教育厅选择了对所有受训教师实行全免费培训——免培训费、住宿费、资料费、交通费、伙食费和行李费。“培训教师本来就是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是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所做的公益事业。”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安丽这样认为。
湖北省教育厅厅长路钢,年轻时就是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并且担任过华中师范大学的校长。或许是这样的特别经历,使他更早、更清醒地意识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尤其是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对于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怎样的实质性意义。
从2003年开始,他多次在大会小会上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师素质则是基础的基础。当教育的外部问题——教师工资、危房改造、教学设施改善等逐步得到有效解决之后,教育的内部问题——教师的素质、课程改革及教学方法提高等便日益凸显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才是教育最根本、最重要、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城乡教师的教学水平相差越大,农村教师就越难享受到真正的教育公平。”
“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旨在通过农村教师的培训,全面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加快建设新农村”。这一重大举措的推出,得到了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肯定和积极支持。
据了解,由政府出面出资组织如此大规模、高层次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这在全国还是首次。进行实地考察后,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宋永刚带着一种激动不已的心情评论说:“不可否认,在提高教师素质方面,政府的确有缺位的情况存在。而湖北省以相当大的力度来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首先是充分体现了政府的责任,这一举措对广大农村教师必然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和冲击力,必然会对改变农村教育的面貌、建设新农村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新探索:把市场经济机制引入教师培训工作
跳出了封闭的传统模式,采取“政府公开招标购买培训服务”
这项功在千秋的重要工程,是由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安丽负责具体实施的。
多次到国外访问考察,陈安丽比较留心的是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和制度层面的具体操作方法,她喜欢探访那些古老的大学校园,一条穿越校园的小河,一面爬满常青藤的红墙,都会让她心动不已。如果在武汉,周末的日子,她总愿意抽出一点时间回到母校——武汉大学的樱花大道上散步,在她看来,文化的滋养是不能中断的。
也许,正是这些说不清、看不见的文化因素,使陈安丽在探索建立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机制和制度的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带有时代和个性特征的运作方式。
以往的教师培训,一般都是由师范院校或教育系统内部的教育学院来进行的。但是,湖北省这次教师培训,却跳出了封闭的传统模式,采取了“政府公开招标购买培训服务”。
根据培训工作的需要,省教育厅向在武汉的本科高校统一发出招标通知,要求承担培训任务的院校要提供带空调的教室,提供学生公寓、食堂、免费开放图书馆、计算机房,供培训教师课余学习、查阅资料使用;要求高校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为参训教师服务。
在各高校申请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招标,省教育厅2005年确定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等10所在汉高校来承担农村乡镇中小学教师、校长的培训任务;今年又增加了武汉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等4所。
为什么要坚持把培训安排在大学校园内?为什么要让农村教师除了进行专业课程培训外还要让他们学会使用计算机、学会利用图书馆?
图书馆专业毕业的陈安丽的看法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就是公共图书馆。我们就是要充分利用大学的综合优势,让农村教师参加培训后不仅能提高教学水平,而且能开阔眼界,了解现代文明。”她强调,“只有农村教师的眼界开阔了,农村孩子才可能有更远大的梦想!”
具体到如何花这1亿元的培训经费,湖北教育厅依旧坚持政府招标的手段,精打细算,力争把每一分钱都用到位、用到刀刃上,以有限的资金达到有效的目标。
他们派出专人,到武汉三镇的长途汽车站、火车站查抄从武汉到各地的最低票价,按实际人数如数发放。考虑到参训教师自带行李不方便,他们又通过集中采购,以远低于市场平均价的价格购买来枕头、凉席、毛巾被,免费发给每一位参训学员。毛巾被上还特别印上“教师培训”的字样,可以留作纪念。
温和的陈安丽,有时也特别较真。这次培训对象针对的是急需“补血”的群体——农村一线的中小学教师,而不是条件较好的城镇学校教师。陈安丽要求各地教育部门严把“入口关”,验明正身;同时要求培训学院对“参训教师”要像对学生一样进行严格管理:每个班级安排班主任,每天上下午各考勤一次,每三天还要检查一次听课笔记。“因为这是政府出钱让你来接受培训的,而不是免费来旅游的”。
拓视野:山外面的世界是开阔的大海
“我们那里很多的孩子高考成绩真的很不错,可是和城里的孩子站在一起,总觉得差了很多。”
“妈妈,武汉是大城市,车特别多,你过马路千万要小心呀,莫让车子压倒了啊!”
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省城的十堰市郧县五峰乡五峰中学的兼职音乐教师郑红,说到临行前女儿对她的嘱咐,还面带羞涩,“我在基层学校工作了十几年,我知道,但凡有一点经济条件的家长,都愿意孩子们能走出农村,考上大学。我们那里很多的孩子高考成绩真的很不错,可是和城里的孩子站在一起,总觉得差了很多。差了什么呢?差在气质上。”
“非常感谢省教育厅提供这样一个培训机会,让我收获了很多很多。我懂得了,我们农村教师展示给学生的不能只是朴实的形象,还应该是美丽的形象、智慧的形象!”说到这儿,这位朴实而漂亮的女教师一时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南漳县一位参训教师饱含深情写下了自己的感触:来自大山的儿子第一次踏进省城武汉,第一次步入国立武汉大学之门,第一次身在武大法学院模拟法庭聆听专家授课,第一次、第一次、第一次……太多的第一次。
另一位学员感慨道:“大学图书馆宽敞明亮、清凉安静、书籍满架,我们在农村乡镇难得有机会安安静静坐下来读书,也找不到合适的书刊。我能置身于大学图书馆,是一次宝贵的读书求知机会。”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培训农村教师的最大效果,也许就在于他们会将获得的这份感动、激励和由此而激发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灵感带回家乡、带回学校,传递给农村的孩子们。(谢湘李斌)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