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6-08-12
文/言锋宇
(2006-08-07)
北大公布近期教育研究成果,其中在研究生教育现状调查中,有56.9%的硕士生导师和47.8%的博士生导师认为研究生质量在下降。
(2006年08月07日《国际在线 》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记者杜丁)
针对“调查显示半数高校导师不满意研究生质量”的新闻标题,很多网友直接反问:研究生们满意高校导师们的质量么?更有人揣测说,假如真的有这么一个面向研究生的调查,结果会更不乐观,可能有“100%的研究生对全国高校过半数导师的质量不满意”。
过滤掉调侃的语气,网友们的议论是有道理的。因为对于研究生教育现状的问题而言,研究生、导师与学校同是教育关系中的构成主体;进一步分析,对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来说,学生是被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教育的客体;导师则站在另一位置,是研究生们学习的对象,教育工作的主体。所以,如果说“研究生质量下降”是一个事实,是研究生教育现状的一个结果,那么“教不严,师之惰”,导师应对此不幸的结果负有更重大的责任。要想为自己找个借口的话,学生们也有理由抱怨是导师没教好,自然对导师的质量也不满意更有甚之。
而事实上,“满意不满意”是个主观色彩浓厚的词汇,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或者同一个人对不同的评价对象,都没有一定的客观评价标准。在科学研究中,主观的印象应该只是一个参考而不能做为证明论点的证据。比如在要求严格的导师眼里质量低的研究生可能要好于社会一般标准的研究生,反之亦然。因此,无论多少导师“认为”研究生质量下降,也只能说是导师们的一个总体的主观印象。同样的道理,即便真的有“100%的研究生对全国高校过半数导师的质量不满意”,那也不能说明真问题。
所以,还是有句古话说的好: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如果说研究生们是凭借自己的真本事入学,在学习中扎扎实实,认真努力,最终能顺利毕业,基本上就可以说得上做到研究生本位的无愧我心,而不必在意别人刻意的贬低与议论,否则八年博士研究生毕不了业也真的怨不了别人。而导师倘若也能做到无愧我心,对学生有问必答、循循善诱、倾囊相授,而不是整天忙着打理自己的公司,满头飞来飞去,“走穴”赚钱,拿自己的研究生当廉价劳动力,那就不用担心被自己的学生打心底里看不起,否则被自己的研究生忍无可忍之下,炒了鱿鱼,颜面扫地,也没人同情。
当然,北大的这个研究报告目的本身不在于追查在“研究生质量在下降”问题中研究生和导师谁的责任更大,而是在于发现研究生培养体制中有哪些值得重视的问题。然而,这则短短的新闻,还是引发了颇有对立情绪的争议,或许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就不能真的再有份从研究生视角出发的调查问卷与结果公布呢?单纯面向导师的调查,再权威也片面、主观,容易留下争论空间,而一项教育研究项目这样默认的视角选择是不是也反映了一个问题:假如教育体制的设计与考察,能够再多一点角度思考,或者更多一点从受教育对象的角度考虑,就会发现真问题,进一步的改革改进也会少一些争议、少一些阻力。
[凯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