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6-08-17
孟母教孟子读书的地方,据后人推测,不过是个小茅草屋。孟子虽然出身贵族,由于父亲死的早,到他读书的时候,家道已经中落了。纵然家里还剩下一点余资,也经不住三番两头地折腾。所谓孟母三迁,都是叫孟子给逼的;搬一次家折腾一回,什么样的家底子还折腾不干净?
孟母这人极为贤惠,从某些方面来讲,可以称之为“一个伟大的母亲”。但凡母亲都是自私的,孟母也不例外。孟母一方面希望自己的轲儿有出息,另一方面又不希望轲儿冒风险,所以,他替自己的轲儿选择学习儒学。儒学,在当时是一门显学,出身儒门而做官食禄的人很多,尽管通常也做不上多大的官,但仕途的风险也相对较低。与法家兵家纵横家等诸家相比,儒门弟子的仕途风险是最低的。给自己的儿子选择儒学,这充分显示了孟母对轲儿的爱心。
孟轲这小子不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人家孔丘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对各种礼仪入迷了,孟轲却是孺子难教,一拿起圣人的书本就犯迷困。孟家的小茅草屋附近住着许多野小子,孟子贪玩、淘气,经受不住诱惑,母亲一不留神他就溜出去跟那帮野小子们摸爬滚打。为了躲开那些调皮捣蛋不知上进的孩子,孟子的母亲只好选择搬家。
孟轲一连三次迫使自己的母亲搬家。到搬完了第三次家,孟子也还是劣行难改。孟母再也搬不起家了,因为她已经穷到不得不亲自纺纱织布。狠狠心,孟母把轲儿拉到自己的织布机前,先拿剪子剪断了织到一半的布,然后对孟子说:瞧见没?这布才织到一半,我一剪子下去,布就作废了。你读书就好比是娘织布,必须持之以恒;再跟那帮野小子们鬼混,你长大了只好去做盗趾。
孟母这一手可真绝。对于顽劣的孩子,晓之以理根本就不管用,你得学会动之以情。小孟轲被动之以情,从此他才收住了心,老老实实地去读那些圣贤之书。我们不知道孟母家里总共储存了多少竹板,就算是有一车之多吧,换算成纸质文字,那就有几十万字。一个聪明地孩子如果拿几十年的时间来攻读这几十万字,通常情况下就能把这些文字全背下来。孟轲显然就全背下来了,到后来他去应征入仕的时候,已经可以熟练地做到辩才无碍,引用自如。
孟子的仕途经营不是很顺利。但是,孟子的政治风险还是控制得比较好的,这就要感谢他的母亲了。以孟子的犟驴脾气,如果他学的不是儒学,有八个脑袋都不够给人家砍的。儒学谈道德,谈礼仪,谈先王之道,但是不谈时政,不谈用兵,不谈改革进取。孟子的脾气再驴,你得承认,他谈得东西没有错误。儒学是不会犯错误的学说,而孟子的思想见识已经被那一车竹板给固定下来了。说实话,正是孟子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讲道德的人竟然可以把道德的十字架背在别人的身上,而自己还可以振振有词。
孔子活了七十三,孟子活了八十四。做为一代儒学宗师,孟子虽然政治上不是很成功,但也活得有滋有味,时不时地那个国君大人就给他送点真金白银来。从这个角度上说,孟母对孟子的教育是成功的。只是,这是孟母的成功,不是国家社稷的成功;因为,当越来越多的儒生取得成功的时候,整个国家却失败了。国家失败的原因也很简单:以道德地名义,儒生们推卸了自己的政治责任。
我对孟母还是比较尊敬的,母亲嘛,最疼爱自己的孩子。我对孟子也是比较能够尊敬的,按照儒学的理解,道德的十字架必须背在君主的身上,孟子几乎是硬逼着一个个国君去背那沉重的十字架了,他也不考虑人家背得动还是背不动。若非相信儒学,孟子可能甘心情愿地自己来背这道德的十字架,但可惜,儒学不允许。儒学的道德观是:谁背这道德的十字架,谁就有权统治国家。孟子如果主动来背这道德的十字架,就有篡权背君的嫌疑。
我无法接受孟子对墨子的谴责。同样是谈论道德,人家墨子是把道德的十字架背在自己的身上,而且,绝无篡权背君的嫌疑。君主们既然不愿背负道德的十字架,总得有人在下边接着吧?——人家墨子接下来了,你孟子却躲到一边喋喋不休。将心比心,你也不该骂墨子。
[凯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