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6-08-31
暑假期间,东北某高校部分教职工集体向校方抗议,提出“要公平、要公正、要上学”。从口号来看,这些教职工似乎在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可是,他们抗议的原因却是不满学校在今年的招生中对其子女的优惠政策作出改革。往年该校都是按照二本线对学校教职工子弟进行招生的,如果按照这项政策,今年该校教职工子女能以降低上百分的高考分数,获得与其他考生同样的录取资格。今年让教职工不满的是,该校只争取到一本线下20分录取的照顾政策。据悉,高校降分录取本校子弟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据8月30日《中国青年报》)。
经历过高考的读者都知道,高考成绩一分之差往往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部分高校教职工子女享受降分优惠,而且降分幅度相当惊人。东北这所高校的教职工面对20分的优惠政策,喊出“要公平、要公正、要上学”的口号。他们可能确实面对一个存在诸多公平、公正缺陷的招生机制,但他们正是其中的既得利益者。这也说明,当特权成为惯例,哪怕是非常有限的改革也会遭到既得利益者的坚决抵制,而且这种抵制将被冠之“公平”等名义。既得利益者不会注意到自己与绝大部分考生之间的不平等,而是把自己与往年获得更多既得利益的同事相比,由此得出自己遭受剥夺的结论。事实上,大学不是私塾,它是公共资源,经费来自纳税人和学生,绝非教职工的私有财产,所以大学不应成为“教师子弟学校”。
必须指出的是,这些教职工的抗议并非空穴来风,它的背后是一些不合理却又根深蒂固的行业潜规则。长期以来,各行各业尤其是一些垄断性行业,已经养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特权观念,这种特权甚至以“福利”的形式被半公开化。利用这些政策帮助教职工子女入学,甚至成为一些高校工会的任务和成绩。今年两会期间,代表们对这种“特权福利”进行集中批评,比如一些航空公司规定每位在职普通职工每年可以享受两张甚至两张以上的免费飞机票,一些银行的内部职工特别是管理层,在贷款买房时享受利息全免或者低息的优惠。在这种情况下,在经济福利上相对比较微弱的高校教职工,自然会希望能够发挥行业特长,让子女享受到“教育福利”。
“特权福利”的公开化、普遍化不等于它可以被正当化。《中国青年报》同时报道,湖北省从去年开始就已经禁止高校照顾录取本校子弟。武汉是一个高校比较集中的城市,如果湖北省能够推动这个改革,那么,其他省市也没有理由不借鉴他们的经验。报道还指出,推行这项改革导致部分教师跳槽到其他依然可以享受“教育福利”的省份。这不但不意味着要中止改革,反而说明需要进一步推动这项“阳光工程”。只在某一个地区推行改革,教职工可能会选择那些可以享受既得利益的地区;如果全国共同推行改革,跳槽的理由也就不再存在了。
大学是人类精神的象牙塔,大学教师本应是最有良知与正义感的精英的群体,最能衡量良知与正义感的不光是看他们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而更是看他们如何解决自己面对的问题。相信东北那所高校的教职工,对其他行业特殊的经济福利一定会持批判态度,也希望他们在批判的同时能够主动拒绝自己可以享受到的“特权福利”。当然,这不仅仅是某所高校的问题,需要所有高校共同努力;这也不仅仅是某个行业的问题,需要所有行业共同改革。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