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郁 殷
今天,六月七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开考。
这个俗称“高考”的玩意,再次准时与我们相约。1020万大军角逐629万招生名额,即便人数较去年有所减少,但这仍然是个庞大的数字,形势也依然无法让人乐观。
明年今日,我也将涌入那滚滚人流,成了其他一员。不过,那天也没有今天这般较为闲适的心境来写这样的文章。与其等死,不如临死挣扎一下,所以趁着这最后的光景来浅谈一下自己对于教育体制的看法、意见,当然,这也算是搭上点今年广东省高考作文题《谈常识》的边。
第一,强制性、标准化是中国教育的普遍特征。
先引述一条不久前的新闻:“近日,广东台山市有学生反映,学校不仅要求他们在校穿着校服,还对他们的发型甚至鞋子类型和样式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要求上学期间只能穿布鞋。”据小道消息称,台山的男女学生很难分辨,有点《木兰辞》里的感觉,原因是台山部分学校女学生被强制要求统一剪成短发,理由非常正派,为了不让头发耽搁时间影响学习。这样的现象应该不止是台山一处,神州大地处处皆是,只不过台山较为厉害一点罢了。
有了一个诸如“为了学习”这种非常正派的理由便可以用千人一面来强行压制学生个性发展。而这种千人一面不仅仅体现在着装上,更多的体现在考试上。最著名的事例就是曾经一道高考作文题致使数万考生“双亲皆亡”。时至今日,翻阅高考满分作文亦都为一些讲述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形式上基本一样。甚至你把今年的作文题与去年的作文题相对比,你都能发现不少题目雷同,不是这个动物在折腾就是那个动物在闹腾。还有,你知道作文如何得高分吗?只要听老师的话,把总分总、五段话的行文格式放上去,来点名人名言、好词好句、别人没用过的,字再写好点,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保证优秀。
在经历了摧残人性的高考之后,那一张录取通知书将你带入大学殿堂,当周遭没有了过多的管制及过分的学业负担,没有了强制性,也不要求标准化,大学的时光在网游、泡妞、卧谈、社团活动中渐渐消磨直到尽头。而最后那一些期末考试及答辩又让大学露出了中国教育的本来面目。大学成为了知识工厂,大学生无非就是流水线上的成品,一个连着一个,你看,那么相像。
强制性与标准化的后果就是一切都是为了学习,一切个性都要让位于共性,创造力被扼杀。少年强则中国强,试问,一个没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的“合格人才”如何担任起振兴中华的伟大任务呢?不鼓励发展学生个性,又怎能使民族树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呢?
第二,中国教育具有超越性。
中国学生学什么,记得有人这样总结过,小学学初中的,初中学高中的,高中学大学的,大学学小学的。意为,从小学到高中都是文化知识的积累,而大学才开始注重个人道德水平的提升。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愿望迫切,赶着自家孩子去接受一些本不该是他所能承受的,于是我们知道了小小年纪的孩子都对未来没有希望,以自残方式来逃避练琴,要是高中生呢,是的,不少高中生都跳楼了。
中国的基础教育并不像基础教育,更像是培养数学家的教育。大量的练题,细致到凡是出题人能够想到的,我们都已做了,凡是出题人想不到的,我们也已经做了这种程度。可惜的是,在这样的教育下,中国也没出多少位杰出的数学家,倒是拿了不少国际奥数第一名,后者于社会进步而言毫无用处。
这还仅仅是在学习内容上的超越,在像是教育规模、高校扩招、毕业论文等方面更是其他各国无法媲美的。不过中国教育能够保证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是因为特色,其他国家都没有这样的,只有我们才热衷这样的。教育在中国似乎只剩下了考试、升学率、本科率及教学评估,当他国正在加紧研究高新科技时,我方尚在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熏黄刚出炉的毕业论文以迎接评估的准备工作。大学生写的论文发表了也让位给老师当第一作者,和抄袭者相比,这才是“大家风范”。
第三,减不了的负,改不好的革,没素质的素质教育。
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说要减负,又是什么时候开始说要搞素质教育。但我知道自从搞了这些,负担就从没减过,而素质教育陪伴着负担降临这片神奇的土地。
曾几何时,听过来人讲述他们曾经的上学经历感到无限的美好。再看看现在的我们,国家法定节假日时常被部分占用,一天几乎除了睡觉吃饭就是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从旭日东升到月黑风高,晃来晃去的身影都是未来的主人翁。作业堆积如山,各种打着素质教育来折腾人的活动又连续不断,什么花季雨季,都是假的。
去年教育部又开始打算进行新一轮教改,并且公布了二十个重大问题让全民进行讨论。虽然从目前能够得到的消息来看,这次教改出发点是好的,但我并不报以乐观,因为哪次教改的出发点不是好的?只不过是被大量歪嘴的和尚念错了经或者教改执行者本身就无意执行教改,致使次次教改都是与出发点背道而驰的,部分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当然,特征都是苦了学生,害了家庭,累了老师,肥了高校,乐了出版商。
以我所在的广东为例,广东是全国新课改示范区,但是高考方案是隔三差五就换,让人应接不暇。今年还是3+综+X,到我那年就改成3+综,并将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列为高考录取标准之一。这样一来,看似优化的高考方案实际上又增加了学业上的负担。而另一个课改区江苏十年五次高考改革,目前的是语数英+学业水平测试+综合模式,这种改革看似不错,因为高考只考三科,但是这真正实现了减负或者素质教育吗?大学录取时参考的成绩依旧是应试成绩。
所以这种改革就是瞎折腾,并且不顾学生未来盲目进行高考实验。据我所知,江苏零八新高考改革反对声音不断,但是江苏教育主管部门充耳不闻、置之不理,直接就把新高考改革推动下去。这种关系到家家户户的事情,既然就几个专家、领导挥挥手就决定了。这算是负责任吗?同样的还有其他几个课改区,他们的高考方案听取了多少社会意见,又到底体现了多少所谓的人性化?
不想进行人身攻击,只是觉得我们不是你们的小白鼠!
第四,中国教育,只教不育。
地震唤醒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这应该是媒体的空话,至少在我所接触过的地区是这样的。
地震之后,我没有听到任何一节关于如何在地震中自救的课。现在,甲型H1N1流感肆虐,除了一次大会上提了提“不要外出”“出现流感征兆要去医院”的忠告,也就没有再上过任何关于如何预防新型流感的课。在学校这种获得知识的地方,我所获得的关于地震自救和预防甲流的知识远不如看报纸电视。
这还不止,从小到大,学校发的那种《环保教育》《生命教育》教科书,因为没有什么考试会考这种东西,所以课表上安排的这类课程也被其他考试科目所挤占。我想,在地震之前,那些身处地震带的学子们孩童们也许从未有过生命教育。他们因为考试知道那么多地震的知识,却不知道一点儿在地震面前如何延续生命的基本知识。
陶行知曾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学校有没有教过学生做人,我觉得有点,比如教会了学生如何溜须拍马,教会了他们如何歌功颂德,教会了他们在应付上级检查时如何撒谎。等等。只是没有教会学生做一个勇敢的、正直的、自由的人。
第五,教育公平是个白日梦。
中国学校分法很多,就拿上次胡总去的那两所学校来说。一所是国际学校,公办的,教学质量及配备那是国际认证的。一所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公办的,从新闻画面来看绝对不像印象中的北京公办学校,教学质量及配备肯定也不如市内学校。人被分成三六九等的,真是从娃娃抓起。这还仅仅是小学。到了初中,师资强悍的学校更是收钱都来不及,走后门,拉关系的比比皆是,南方周末对此有过报道。高中就众所周知了。
到了高考。教育部说的,这是目前较为公平的选材制度。但是各省市分数线不同,且一些诸如北大、清华等著名院校招生名额也绝非按照各省市参考人数比例而来的,光北京一市就占了近千名额,而广东仅有个十位数名额,看来,国立北京大学日益成为北京市立大学。这种统考不统分、统招区别大致使每年都有数万考生成为高考移民。当社会集体谴责高考移民破坏公平时,是否有看到是谁先破坏的公平呢?至于高考舞弊这种事,小的肯定有,大的年年有,有权有钱就好办。
其实,当整个教育体制都带着浓厚的功利色彩,当全民拜倒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时,加上中国本身的特色国情,这教育怎能公平?
虽然阐之未尽,但这基本代表了我个人的看法。空谈是无用的,只有改变才能使得日益扭曲的中国教育迈上正规,这就不仅仅需要“减负”、“素质教育”这些外在的,更需要打破人们思想的桎梏,让包括教育工作者、家长在内更多的人们知道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就像蔡元培所说的:“大学是用来追求高深学问的所在,而非为了做官。”
在很久以后,现实已经将我们的理想主义淹没在浩瀚大海之中时,我们忘却了小时候那个饱含希望、至少还有理想的自己。或许有一天,我们一再的回头,发现我们一无所有、一无所获,甚至我们所走过的路都是出奇的相似。面对十二年寒窗苦读和四年大学时光,面对那代表着光荣的大学文凭,走在永远熙熙攘攘的闹市街头,扪心一问,我的理想呢?还有我那牛逼的梦想呢?
理想都没了——这应该是中国教育的最大悲哀。
[凯迪网]
相关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