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模式、科研组织看中美大学创新体系差别在哪?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01-07
世界上70%的专利出自美国;从诺贝尔奖得主和世界一流大学排名数看,美国占了绝对优势;而比较重大的、有突破性的成果,也有很多是来自美国。为了给中国争创一流大学提供参考,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密歇根学院院长、首批入选千人计划的倪军教授花费一年多时间,对中国与美国排名前10名的学校分别进行调查,并对这些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比较研究,6日他在公布研究结果时指出,中国要成为创新大国、创新强国,还有待于未来10年高校的整体大变革,尤其是人才培养和科研制度的创新。
教学模式服从导师vs挑战导师
[差异]
——中国的校舍和美国的校舍相比并不差,甚至有些要好很多。能进入中国前十所高校的中国本科学生质量也确实不亚于美国前十所大学的学生,但如果同台竞争,差距就会拉开,“中国学生在国外留学表现只能算一般。相反,美国学生有很多方面的优势。”
——中国学生解一个方程式比美国学生巧妙而且快速,但是美国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要比中国学生强很多,他们可以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中提取出方程式,而中国学生只能就题解题。
——中国学生喜欢服从导师,因为中国的大学重知识传授。老师把知识教给学生,任务就完成了。而美国学生对导师来说更具有挑战性,经常会提出奇怪问题,因为国外的好大学,不仅重知识传授,更重批判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而且美国的大学更重视学术自由,可以包容不同的学术观点。一个学生如果会问问题,可能问了一连串的问题,一半的答案已经出来了。而中国学生发散性思维、领导力和自信心的不足也是一个重大差异。
——在中国讲台上,很少有教授敢讲自己不懂的问题,因为很多人会说“你怎么这样就上讲台呢?”而在美国,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和老师一起探讨老师并不知道答案的问题。中国学生喜欢做完了作业对答案,如果大家一样就放心了。而在美国课堂上,更多是开放式的,这个问题可能没有唯一解,只有若干解里面哪个比较好。
[观点]
倪军说,中国高校师资队伍普遍比美国前十所的师资水平要差,关键是国内聘用单位的标准太随意、太低,不使用国际标准;而且只重引进,不重引进后的管理和评价。“落后的考评标准和管理体制,把许多国外名校毕业的优秀教师迅速地本土化了”。
倪军举例说,国内前10所高校近年来引进了不少海归人才加入师资队伍,就因为没用好,结果这些人只过了一、两年就本土化了,包括学术能力、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等方面都迅速地下降。而一些学校把教授聘请来,却没有合适的评价指标和制度来激励他们的工作。因为“现在国内教授的评价标准,是以中国自己定义的标准来评价,是不是优秀教授都是自己说了算,根本不是国际公认的按照学术地位,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贡献来评价。尤其是最近十年来,很多国内高校不够格的人都被迅速地提升为正教授,太随意了”。
科研组织大团队vs小团队
[差异]
——在导向上,中国的创新基本都是国家战略目标导向,比如国家现在的16个重大专项;而美国的大部分创新,则坚持个人兴趣导向。
——在资源分配上,中国是国家拨款,特别是集中在国家重大专项上,每个重大专项都是上百亿元资金投入;而美国是分散性的投资。
——在组织结构方面,中国的高校一般要形成大的团队、大的梯队;而在美国,都是小梯队、小组,但可以动态组合成无数个。
[观点]
倪军称,我们的创新导向通常是为了解决国家的重大需求,其优势是可以调动一切资源,很高效地解决某些技术问题,比如中国也可以很快地派飞船登月。但不足在于可能的创新也只局限在某个点。而如果是兴趣驱动的创新,则是非常广泛的知识创造,结果不一定可以马上应用,但如果有重大突破,往往就在这些结果里面——这也是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
倪军认为,目前中国的科研应该兼顾对接国家需求和个人兴趣,尤其是要鼓励有创新意识的教授或者小组自己搞创新,“中国的高校只有走出这一步才可能进步,因为现在高校做的很多课题,都是工业界应该做而不能做的事,而这种研究在美国基本上是大公司的研发队伍自己做的。中国一旦能够出现相当数量的创新小团队,就不可能一直跟着企业后面做课题,而无法有自己的创新研究。”
博士生毕业宽松vs严格
[差异]
目前中国高校培养的博士,要比美国前10学校的博士生源差。世界上好的学生都跑到美国前10名学校去申请研究生了。但是中国培养出来的硕士生要比国外普遍好。
[观点]
倪军分析认为,博士生的落后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博士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不够,因为大多数博士生导师自己也没有经过很好的博士培养训练,他们也不知道如何指导博士生。这些导师往往要带很多学生,自己又有太多社会工作,真正为学生花的时间不够。二是中国的博士生淘汰机制太少。
他说:“我还没有听说过中国的博士生开题报告通不过的,而我在美国密歇根学院,每年都有10%的人在开题报告期间就被淘汰了。”在美国,论文答辩通不过也是常事,因为答辩委员会让你毕业了,就等于把学校的品牌给了你,这是非常慎重的事。(姜澎)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