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美国人是如何培养公民意识的?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02-02

 

   文/杨凤岗

美国人如何培养平等和公平意识

  尊重异己和民主参与是建立在人人平等这个观念基础上的。不过,平等是理想,不平等却是现实。人们的财富不均,社会地位不同,才智不均,资源也不同。在美国,一直有着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之争。如果坚持结果的平等,就是平均主义,无论个人才智如何及努力程度如何都享受同等的结果。总体来说,美国的主流观念更多强调的是机会平等而并非结果平等。所谓机会平等,就是要尽量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保障在规则面前平等、在法律面前平等。这种平等观念是有其宗教信仰基础的。在基督教的信仰当中,人人在上帝面前平等。

  不过,一味坚持机会平等而罔顾结果的不平等,也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在美国社会中,不平等的后果和不平等的现实是靠公平或正义这个观念来平衡的。就是说,在谈到平等时,人们大多想到的是机会的平等以及规则过程的公平。在得到平等的机会后有人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努力而得到更多回报,这是理所当然的。比如,学生的成绩总是不同的,有ABCDF(优良可差不及格)之分。虽然学生们不能要求老师给每个人打分都是相同的成绩,但是学生们对于老师的评分标准是否公平是很关注的。我女儿有一门课的评分老师总是给她打A,但是她却不喜欢这个老师,时常说这个老师不够公平,因为有时她作业做得不够认真,自己心里明白,但是这个老师判作业时好像马马虎虎地惯于给她打A,而其他个别同学做得好时还是得不到A。当然,我不能单凭女儿的话就断定那个老师不够公平。不过从这个事情上让我意识到,在美国这个社会中,公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伦理道德观念。公平、公道,这是小学生们经常挂在嘴上的;不公平则是个常有的抱怨,甚至可以成为严肃的指控。当然,一旦成为指控,指控者就得拿出证据来,而且这证据要能够经受得住客观的检验。没有证据的指控或者不合理的证据对于被指控者来说是不公平的,那也同样是不能被人接受的。

  根据美国人的这套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理想的图景是这样的:坚持机会平等,坚持人们各自独立自主自由地选择,坚持公平对待每个人,坚持每个人的人生价值不能用物质回报、社会地位等来衡量(因为在上帝的眼里每个人的人生都是非常宝贵的),结果是每个人都选择干自己喜欢干的事,而整个社会所需要做的事基本上都有人去自由地选择去做,而且是快快乐乐地去做。当然,现实跟理想总是有距离的。无论是在哪个国家,总是有很多人从事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不过,大多数美国人所持守的这一整套观念,让很多人甘于自身处地、尽职尽责。也给那些立志图变而勤奋争取的人提供了很多较为公平的机会。

  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很多不平等的现实。在美国,义工志愿主义成为面对这种社会现实的一个平衡机制。公平的观念要求人们付出多少劳动就得到多少回报,但是有些人常常会自愿地付出劳动而不求回报。这就是做义工或志愿主义者。对于做义工,这也是从小就培养形成的习惯。比如,学校里会提供机会,让愿意做义工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去老人院拜访孤寂的老人们,或者某个学生社团组织去公园或其它公共场所去捡垃圾纸屑。基督教会也组织孩子们去老人院进行唱歌和乐器表演。有些人则自己找做义工的机会,比如到公共图书馆去帮忙整理书架。美国有很多体育运动俱乐部,比如游泳俱乐部、足球俱乐部等。这些俱乐部的绝大多数工作人员是义工,是不拿报酬的志愿者。孩子们受这些成年人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做义工也就成为很自然的事情。当然,做义工很出色的人会得到一定的称赞,中学生的义工参与或许可以写进自己的大学申请报告,从而在录取评议时有可能会受到青睐。

  我刚开始到美国时有时觉得美国人过于斤斤计较,干多少工作就要求给相应的工资,不然就会抱怨不公平。但渐渐地发现人们在自愿的情况下还是做了很多不求报偿的义工。这里的关键在于明确分清做工的性质,一种坚持的是公平原则,另外一种则秉持爱心和志愿主义。做工当得应得的工资和报酬,而爱心却是无价的。两种性质的工作是不能随便混淆的。

美国人如何培养自主精神

  自由,每个人个体的自由,可以说是美国人最普遍持有的核心道德观念之一。自由首先意味着自主选择。我认识的一对来自台湾的华人移民夫妇,对于子女的穿戴曾有很多的管束。有一天,七八岁大的女儿非常坚定地对父母说:“我穿什么是我自己的选择!我是美国人,我有自由!”这对夫妇当时哑然,不知如何应对是好。跟其他华人移民父母谈起这件事,大家感叹颇多。有人说,子女这种不敬不顺,揍他一顿就好了,但是,在美国揍孩子可能招来更大的麻烦,因为孩子到学校跟老师说了之后,如果有虐待嫌疑,老师有责任报告给政府的儿童保护部门,轻者警告,重者把父母诉诸法庭,甚至把孩子带走交给别人代养。华人移民父母被指控虐待子女而被告上法庭的案例偶有耳闻。

  美国人自主选择而又自我负责的精神,是从幼儿园就开始培养的。这里的幼儿园和小学,一个班最多20余人。教室的布置不求整齐划一,课桌和小椅子并不是一排一排地整齐排列,而常常是三三两两地对放在一起。除了桌椅,教室还常划分出几个不同的活动区,比如一个是算数区,一个是阅读区,一个是绘画区,一个是游戏区,一个是电脑区,等等。早晨一般先是围坐在一起唱歌或由老师讲故事,然后各自登记哪段时间在哪个区里玩,自己制定计划,然后遵照这个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一天的活动,老师负责协调和监督执行。很多小朋友想玩电脑,但是教室里只有一两台电脑,那么小朋友们就在一个单子上签名排队,比如大家讨论决定每个人每次只能玩半小时,轮完一遍才能再排上第二次。因为是自主选择的,小学生们会有一种自主的满足,但是一旦作了选择,就要承担其后果,即使到时自己未必愿意根据计划进行。长期坚持的结果是培养了孩子们对自主选择负责任的习惯。记得我在国内上小学时,自习课时如果老师不在,教室里就可能闹得天翻地覆,而老师一出现,大家会立刻做出规规矩矩的样子。美国的幼儿园和小学,老师在与不在,一般不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局面,而是基本上能够维持一定的秩序。因为这样的培养,久而久之形成自律,也就不再依赖老师或家长。

  在学校里,老师尽可能允许甚至鼓励学生做自主选择。小学的课程设置有足够的选择空间,不同智商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课程进度。进入初中,就不再按班分教室,而是各个老师有自己的教室,学生们轮流到老师的教室去上课。学校的辅导员(counselor,不是班主任)提出建议,学生自己选择修读哪些课程,结果是每学期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自己与众不同的课程组合,自己必须记住哪节课去哪个教室上。

  上大学是人生的重要一步,在参加统考和申请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兴趣进行权衡,挑选专业和学校。我们认识的一些美国人父母,在孩子报考大学的事上很是关注,但是却往往不能直接对子女说要去学什么专业和上哪所大学。处在青春期的高中生常常有种自然的反抗心理,父母让他往东,他却偏偏往西。虽然我们这所大学在美国排名不错,很多专业在全国领先,但是我的同事的子女们却常常是舍近求远,申请去远方的学校去上学。远方的学校未必比这所大学好,而且很可能要交比这个学校高很多的学费和生活费。有些大学生就是要选择离开父母以便更加独立自由,而父母只能帮助分析优劣、权衡利弊、计算代价,而不能代为决定。在我认识的两个华人家庭中,父母在儿子上大学的专业选择上坚决反对他们自己的最初选择,儿子顺从了父母,但是后来这两个孩子都因故中途休学。进入大学,学生的自主决定就更重要了,从选择专业到选修课程,从住宿到交友,在不断进行着自主选择。如果此前没有培养出独立选择的能力,就容易出问题了。

  在教养孩子过程中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有时是痛苦的,因为孩子所做出的选择有时是错误的。在孩子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时,仍然要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吗?这很难,但是很多美国人会把自主选择仍然放在第一位。当然,违反了校规有校规的处罚,违反了法律有法律的惩罚。青春期的人喜欢反叛,抽烟、吸毒、飚车、性探索等等,这是常有的。著名布道家葛培理的儿子就曾经是这样一个反叛型青年。葛培理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成为公众称赞的基督教布道家,带领很多人皈信基督,并且在好几位总统的就职典礼上祝祷,但是,他自己的儿子却反叛多年。葛培理和太太只是尽力地劝导、祈祷、理解和等待,而没有对儿子进行任何的压制和威胁,更没有认为儿子丢了自己的脸而断绝关系。最终,儿子度过反叛期,改邪归正,成为一名很好的基督教牧师传道人,负责很多慈善救济事工。

  在美国还有一个很保守的基督教教派,称作阿密士人。他们虔诚信教,拒绝接受很多现代的东西:不开汽车,不用电力,不上高中和大学,耕种土地用马匹,制作家具靠手工。他们的社区相当独立而封闭,跟外人没有什么交往。不过,即使这样的保守封闭社区,也允许其青春期的年轻人自主选择,去尝试外面的生活,然后根据自愿决定是否留在社区内。一旦经过了坚信礼,公开宣告愿意持守阿密士人的信仰和生活,就自觉坚守到底。在美国这样一个现代化或后现代了的社会,在各色各样的花花世界的诱惑下,仍然会有这样的保守社区。他们的年轻人,在浅尝外面的生活以后,绝大多数都会选择留在社区内。阿密士人的“社会化”可谓非常成功,其过程中同样是尊重每个人的自主选择。

美国人如何学习遵纪守法和民主程序

  美国是个强调个人自由和尊重异己的社会。但是,尊重异己的多样性并不是没有统一的规矩或纪律。任何一个群体或集体都需要一些统一的规矩。家有家规、校有校规、国有国法。在美国,家规、校规、国法的制定都强调合乎理性,而不仅仅是符合传统,更不是靠外在权威的强制推行。未经理性论证的传统没有权威性,未得到合理程序所产生的外在权力也缺少推行或执行规矩的权威。比如,无论是让孩子或学生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他们都习惯于反问一句“为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父母或老师有责任予以耐心解释说明。学校的校规不仅要符合联邦法律和地方法律,而且要经过家长会的讨论支持。更有意思的是,在制定集体规则时,要让学生们有一种参与感和拥有感,所以,小学的班级老师在开学时会跟家长以及学生们讨论制定教室行为规章,比如是否可以带家里的玩具到教室来,如果带来是否可以互相交换;是否可以带零食,如果带来零食是否可以互相交换;是否允许在孩子生日那天带庆祝生日的蛋糕和礼物到学校,如果可以的话是否需要给每个小朋友礼物而不能厚此薄彼,等等。在这些事情上每个老师会有不同的主张,而老师也会听取家长的意见,听取小学生的意见,因此每个学年因为学生不同而可能会有些不同的教室行为规章。在老师有明确的意见时,或者在学校有明确规定的事情上,老师一般也是以建议的口吻引导学生们达成共同的认识,从而让学生们感到是他们自己制定的规则,这样就更容易让小学生们自觉地遵守。有纪律也就有惩罚,违规者当受相应的惩罚,这是在制定规矩时就明确了的,所以到时候自己受到惩罚,也会甘心接受。美国人就是这样从小养成了对于法律制定程序的认识,以及对于纪律和法律的自觉遵守。

  民主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按照规则和程序行事。这种按规则行事是在生活的很多方面培养成的习惯。在美国几乎所有的会议上,从教会的执事会到专业学会的理事会,从大学的董事会到院系的教师会或代表会,人们都采用“罗伯特秩序规则”。这是由一个叫罗伯特的人最早在1876年提出的一套主持召开会议的有效程序,包括如何提出动议,提出动议后怎样进行充分讨论,如何搁置动议,如何进行有效表决等,从而保证会议既能充分讨论、平和进行,又能够保证效率和效果。这种会议程序甚至在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学生代表会议上练习应用。罗伯特最初是在主持基督教会的会议上提出和应用这套规则的。从教会生活的民主习惯逐渐延伸到社会生活其他领域之中,这是众多案例中的一个。

  尊重民主的规则是从小就养成的习惯。民主的过程常常会做出自己并不喜欢或赞成的决定,在自己不赞成的情况下仍能尊重民主的决定,尽自己的责任,或者遵循规则去争取改变自己认为是错误了的集体决定。这在200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有个很精彩的表现。在投票结束的当天晚上,开箱点票的结果是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小布什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戈尔的得票数相差无几。接下来是很多天的反复验票,法庭上双方反复争辩怎样的验票程序才算合法合理。最终,重新验票的结果是小布什略高一点,但是民主党的戈尔一方坚持认为验票过程并不完美。不过,戈尔最后还是决定接受败选的结果。这件事留下很多讥讽嘲笑的话柄,每晚的电视娱乐节目总会拿总统候选人或验票过程开涮。不过,在学校和其他一些社会场合,特别是面对青少年时,人们更多强调的是民主原则的胜利,民主精神的维护。

  民主的参与不仅是每个人的权利,更是每个人的责任。从家庭到学校到大的社会,都会强调这种权利与责任观念的教导。美国每4年一次的总统大选和每两年一次的国会议员选举都是很好的教育机会。届时很多学校会组织学生们参观选举点,了解选举程序,鼓励学生们了解候选人的情况,甚至组织学生们进行模拟性的候选人辩论和模拟性选举投票,并且把小学生们的投票结果张贴公布出来。这个教育过程既严肃,参与的人又都能轻松看待。在中学和大学里,更有学生会代表的选举,那就更是真实的民主训练了。无论是小范围的选举还是大到总统的选举,有意见却不按照民主程序去表达,这被认为是不负责任的行为,缺少公民意识。可以说,没有对于个人的自主选择和尊重异己的练习和培养,也就不会有根据程序进行的民主参与。

美国宗教组织的“三多”现象

  在美国,宗教信徒的比例很高。据美国“皮尤宗教与公共生活论坛” 2007年对3.6万多人进行的“美国宗教景观问卷调查”显示,美国有83.1%的成年人认信某种宗教,这远远高于世界上很多国家。没有宗教归属的人只占16.1%,这包括1.6%的无神论者,2.4%不可知论者,6.3%的“世俗者”(大概是对宗教问题不闻不问毫无兴趣的人),5.8%有宗教信仰但无宗教归属者。另有0.8%的人拒答。与此相应,美国宗教种类多,教内宗派多,而且宗教协会也很多。这可以称为美国宗教组织的“三多”现象吧。

  美国宗教种类很多。可以这样说,凡是世界各地存在过的宗教,几乎都能在今日美国找到信奉者。如果按大的宗教归类一下,78.4%的美国成年人是基督教徒,1.7%是犹太教徒,0.7%是佛教徒,0.6%是伊斯兰教徒,0.4%是印度教徒,其他各宗教加起来大约1.5%。这些其他宗教信徒的总数在美国总人口中的比例虽然不高,但是各自也在一定的范围内活跃着。比如,我在以前的一篇专栏文章中曾经介绍过源于古波斯(今伊朗)的祆教信徒在美国的情况。

  美国每个大宗教内部的宗派也很多。犹太教分为革新派、保守派、正统派、重建派、人本主义派等。佛教在汉传、南传、藏传的三大传统宗派之外,还有禅宗、净土、华严等宗派,更有源于不同亚洲国家的宗派传统等等。伊斯兰教分什叶派和逊尼派。印度教则根据所供奉的神灵不同而有不同的派系。虽然超过3/4的美国人自称是基督宗教信徒,但基督宗教分为罗马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新教)三大传统,另有摩门教、耶和华见证人等源于基督教的极端或异端宗派。东正教又分为希腊东正教、俄罗斯东正教等。2002年出版的《美国宗教百科全书》记录了2300多个有据可查的宗教和教派组织的来龙去脉。

  基督教(新教)的教派或宗派非常繁杂。在过去500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著名宗派,包括路德宗(信义宗)、长老宗、安立甘宗、卫理宗、浸信宗、圣洁宗等。每一宗内部又分化出不同的派系,比如,浸信宗分为南方浸信会、美利坚浸信会、保守浸信会等;卫理宗分为联合卫理会、循理会等;长老宗分为美国长老会、美利坚长老会、福音派长老会等,近年又出现了一个韩国人长老会宗派。这些不同宗派各自有自己的神学立场、祭礼传统、组织构架、机构设置、领导体系、社会政策、政治倾向等,其中一些分歧是很难调和的。虽然有些信徒个人自愿转换宗派,但是,任何人、社会团体或政府机构都不可能强迫这些不同宗派合并,或者在神学、礼仪、组织上统一起来,更不可能进行联合礼拜聚会。

  基督教(新教)之所以分为这么多的宗派,首先是由于神学上的分歧。虽然都以同一本《圣经》为信仰的根据,但是独立自主的人们对于《圣经》的理解和解释各有不同。由于彼此不能说服他人,又不能借助政府或其他力量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神学理解,结果只能是信仰上接近的人自愿结合,各行其是,各宗其宗,各美其美。当然,美国人一方面非常坚持自己所理解的信仰的正确性,不会轻易妥协或放弃自己的真诚认识,另一方面又学会了宽容、包容甚至欣赏与自己不同的解释和真诚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其次,基督教宗派的形成也有很多社会原因,包括语言文化、民族传统、种族、阶级、地域等因素。

  值得指出的是,虽然美国基督教(新教)教派繁杂,但人们似乎也有一种天然的同类相聚的联合倾向,因此出现了“基督教协会”。比较早出现的是美国“全国教会联合会”,即基督教协进会,跟“中国基督教协会”一样,是世界基督教协进会的组织成员。参与协进会的教派通常称做主流教派,它们历史悠久,在神学立场和社会政策上主动调整以适应时代发展,跟社会文化和政府的张力较小。但是,另外一些基督教宗派则强调保持基督教信仰的纯洁正统,抵制世俗化潮流,他们认为基督教协进会向世俗妥协,因此拒绝参加,另外组成了“福音派全国联盟”。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主流教派的信众日趋减少,而福音派的信众持续增长。“美国宗教景观问卷调查”发现,主流教派的基督徒占美国总人口的18.1%,福音派的基督徒占26.3%,另有以黑人为主的教会信徒6.9%,其实也可以归类为福音派。由于神学立场和社会观的不同,让福音派的教会参加基督教协进会,显然是根本不可能的事。除了这两个最大的全国性的基督教协会以外,一些在神学上和政治上更为保守的基要派的教会又另外组成了“美利坚基督教会联合会”,还有一些地方教会拒绝参与任何宗派,一些独立宗派拒绝参与任何宗教协会。总之,美国不仅有至少3个全国性的基督教协会,而且还有不少独立的宗派和堂会,对此政府并不干预,分分合合,全凭信徒自愿。

  美国社会中有2300多个不同的宗教及其教派,这可能让一些信仰者觉得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也可能让政府管理者感到难以忍受、无从下手管理。但是,在美国实行宗教自由的现代化社会中,宗教的多元化是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其实,这个现实也不无积极意义,在美国,不同宗教教派虽然有信仰上的分歧,也有公开的相互批评和竞争,但是宗教之间的暴力冲突几乎不存在,更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早就预言,一个社会假如只允许一个或几个宗教教派存在,那么总会出现政治性的宗教冲突;而成百上千个教派出现后,由于它们忙于理性劝信和彼此竞争,结果是不用政府出面管理,这些宗教组织也不会造成社会的或政治上的危害。美国的宗教现状,可以说是经典自由经济学的一个典型例证。而且,这个现状也不期然地实现了社会和谐的局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凯迪网]

 

 

 

相关评论

一所学校就是一个公民社会

    文/邵 建

    朋友打来电话,要我看看《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报道,说他以前和我说过,深圳一所中学的校长在他管辖的学校大力推行公民教育。我依稀想起此事,并知道这个校长是他朋友的一个朋友。尽管隔了几层,还是打开这位朋友传来的文章,果然为之击节。

    2003年辞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之先生生前有一个愿望,说人生如果还有下辈子,他愿意做一个“公民教员”。因为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的专制主义,使得国人特别缺乏公民意识而只有臣民意识。因此,“要提高人的素质,只有大规模地、长期地、扎扎实实地进行这几十年社会上、学校里根本不存在甚至没有听说过的公民教育。”一代老人带着他的遗憾走了,但今天可以让这位老人些许欣慰的是,有这么一位校长正卓有成效地把公民教育带进了校园。

    元月6日中青报的报道题目是《一所学校的公民实验》,这是深圳一所九年制的中小学,该校除了日常形态的九年义务教育外,同时注重公民教育中的公民意识培养。这两种教育用该校长的话说“我们要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质。但如果达不到这个目标,也没有关系,他可以当一个好公民”。公民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自然形态的公民,无所谓好不好,只要你出生在这块土地上。还有一种是责任形态的公民,即视权利和权利申张为责任。该校的公民教育显然着力于后者。就后者言,该校的学生其实还不够国家法定公民的标准年龄(年满18岁),但,这正是该校公民教育的特异之处,即提前为社会培养公民。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你准备好了吗?请听一位经由全校民选而担任学生会主席的同学的看法,“如果我漠视自己的权利,不对身边的公共事务发表意见,那是我的错”。该同学在别人问他以后如果参选社区人大代表该如何做时,他考虑了几分钟后回答:先是走访社区的各户居民,了解他们的需求,然后再告诉选民们,如果自己当选了,能够为他们做些什么。在选举的宣传上,他会在社区各处张贴自己的宣传海报,然后定期举行竞选演讲,并且和“智囊团”一起,为自己的选举确定一个系统的、能够持之以恒的方案。该同学年仅15岁,作为一个具有政治权利的公民,还差三年时间。可是,在公民的观念和历练上,与那些不差时间的公民相比,倒可以看出其间的差距。

    学校,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应该成为全社会公民教育的处女地。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阶段。由这个年龄段所接受的价值理念,即使不说可以决定他整个人生,也足以影响他人生中的很长一段时间,除非他后来发生变化。我们今天有愤青一说,从愤青们在网络上高蹈而极端的表现就不难看出他们当年所接受的价值观是什么。这是一位学生会主席在当时竞选中的演讲:“一年前,我与今天一样,信心百倍地站在了这里,我落选了。但是今年我又来了,因为我不想错过这样一个伟大的时刻,因为无论是对于我,还是你,无论是对于学校,还是中国,今天都是一个超越平凡的日子,因为在这样的日子里,一颗娇嫩的自由民主的种子,已经植入你我的心中,并悄悄成长。”注意他的最后一句话,所谓价值观乃是指对人类有用或为人类所需要的一套观念系统,它由一个个具体的理念或词构成,比如这位同学口中的自由民主等,当然还有其他。当学生们把这样的词汇谱系像种子一样种在自己的心中时,可以期待的是,以后他就会把这些词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中。毕竟,除了本能之外,人还是一个观念的动物。

    公民教育并非简单地传输观念,而是以问题方式让学生介入。写此文时,朋友电话中讲述了一段没有见诸报道的故事。2008年金融危机,政府拿出四万亿救市,其中用于教育和医疗的份额并不大。该校长把这个问题引入课堂,测试同学们的反应。后来归纳出的观点有三种,一是认为这不关自己的事,政府怎么做怎么好。另一种认为只要深圳自己过得去,其他地方烦不了。还有一种认为应该把更多的钱投向教育和医疗等而不是什么房地产。该校长最后总结,指出第一种看法是臣民意识,第二种看法是草民意识,第三种看法才是公民意识。我在这边听得赞叹有加,这才是活生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啊。让学生参与到问题语境中来,激发他们的公共关怀,这是一种积极的公民意识训练,比那种一味传输观念的公民教育显然要楼上一层。

    今天,中学校长也成为一个品种了。我所在的城市,多从苏北聘来一些应试教育型的校长,他们的拿手好戏就是对学生“死揪”。这位校长不然,他是这个品种中的一个异数,居然把一所学校办成了一个公民社会,同时也没影响义务教育的教学(否则家长们也不乐意)。遗憾地是,这样甘于做“公民教员”的校长实在太少——— 他的名字叫李庆明。

    (作者系南京晓庄学院副教授)

    [南方网]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电话:010-62063238  E-mail:welcome@sciencehuman.com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