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06-14
去行政化才能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根据近日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今年高考报名人数比去年减少65万。虽然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解释,这主要由适龄学生数减少所致,但是对比今年的应届毕业生数和去年的应届毕业生数,只减少31万。因此,那多出来的34万,被认为是比去年增加的弃考人数或者是减少的复读生数。
我国去年应届毕业生中,有84万放弃高考,消息传出,一片哗然。诸多迹象表明,今年的弃考数或许比这个数据还要高。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多的学生弃考呢?其中不得不涉及的一个话题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不足。
谈起我国高等学校的国际竞争,一直以来,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考虑是,这将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以及我国的杰出人才培养。这种视角没错,可是,对高校谈国际形象与杰出人才培养,太过“宏伟”,眼下,不融入国际竞争,更是一件“要命”的事,说得直接一点,这将直接影响到高校能否生存。
在香港,本科是港校的立校基础,发展研究生教育,不是他们的重点(其实他们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也很高)。因为香港的学生都愿意选择去海外留学,如果港校不做好一流的本科教育,而去空谈研究生教育,香港的学生会全部跑去海外留学的。
换在内地高校,几乎每一所985高校、211院校,今天都在走“发展研究生的强校之路”,而走下来的结果是,本科教育严重空心化,研究生教育上不上下不下———去年,有美国一家机构调查发现,我国的北大、清华等名校,是美国大学最大的博士生源输出基地。
这就向内地高校提出反思:怎样合理定位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怎样在国际高等教育竞争中树立自己的竞争力。如果没有这样的反思,我国内地高校的本科教育竞争也将落伍。而现实,已经印证了这一点:在国外名校、香港高校的内地招生冲击下,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已经放弃内地高校。如果让这种状态持续发展下去,内地高校所考虑的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问题,而是怎样招收足够的生源,维持老师的饭碗问题。
不得不遗憾地承认,今天我国内地高校,连自己该有怎样的人才培养定位也说不清,就更别谈怎样确立竞争力了。而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源是,内地高校没有境外高校那样的现代学校制度———没有理事会(或董事会)治理结构,学校战略由行政领导说了算,而学校领导听上级管理部门的,上级管理部门是一个,所以学校“千校一面”;学校没有办学章程,具体办学不是按传统、按规则,而由行政领导随心所欲,所以学校没有了传统、没有了文化;学校的教师没有教育话语权,明知专业设置重复、课程老化,可这是领导的决定,就无可奈何……
近年来,我国不断派出高校领导去海外学习先进的办学经验,可是,他们回到国内,能主动把教育权和学术权交给教授们吗?能像梅贻琦先生当年那样,告诉所有学校行政人员,你们只是给教授搬凳子的人吗?从目前已经办学的2300多所中国内地高校中,找不到一所。据说正在筹建的南方科技大学,想采取这种办学模式,但很多人并不看好这所大学的前途。
在竞争性不足的环境中,我们只知道有这样的“大学”存在,因此,这样的“大学”还是高高在上、大家趋之若鹜的。而今,风云突变,生存的压力呈现在所有“大学”面前。这个时候,对这些“大学”来说,最合适的做法,不是空想什么国际化、什么世界一流,回到现实中,把自己变为一所真正意义的学校,才是正事。简单地说,校长们不要再是什么官,教育的事务和学术的事务,交给教授们管理,这就善莫大焉。
值得期待的是,我国教改《规划纲要》和最近颁发的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都十分清晰地注意到了这一点,明确表示学校要去行政化,要取消学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要建立新型的政府与学校关系。如果这一改革得以推进,我国内地出现真正意义的大学,当指日可待,而这才具备与国际对话、走向国际的前提和基础。所谓生源竞争,于这样的大学来说,当笑看风云,处变不惊。
【南方都市报】
计划录取制度下的“抢生源”不是真正竞争
高考结束之后,全国大部分地区考生开始填报志愿,各高校也开始招生宣传、生源竞争。北京大学今年推出优秀新生奖学金,其中全额奖学金为5万元;中国科技大学新生奖学金则包括“新生特别奖学金”和“优秀新生奖学金”两类。华中科技大学的“优秀新生奖学金”,每人奖励金额从5000元至1.5万元不等。联系到此前高考报名人数下降的消息,有人据此认为,我国高校进入“抢生源”时代,高校已经意识到生源的重要性,因此开始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优秀学生报考。
客观上说,高校的这种主动意识值得肯定,但是不是我国高校的“抢生源”真正进入状态了呢?就在6月11日,广东省招生办便发出紧急通知,要求高校招生宣传不得使用“保证全部录取”、“任选专业”等承诺性语言。这就让人疑惑:连录取的承诺、进某个专业的承诺都没有,更谈何享受某种奖学金呢?高校设立的奖学金,在吸引学生报考时有什么作用呢?
依照现行的高考录取规则,除了各地最拔尖的学生(比如前50名),学校可以完全承诺报考我校一定录取之外,对于大多数学生,学校确实是不可能作出承诺的。以北大为例,甚至有时连前100名学生报考,也不敢承诺能被录取———
假定北大在一个地区的招生计划数为30人,如果前30名学生全部报考北大,那前40名的学生报考北大,也有可能不被录取。
我国高考志愿填报,虽说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力与兴趣选择大学,但整个过程是信息不充分的博弈,不知道有多少学生报考某所高校,也不知道报考某校的学生实力如何。考生填报志愿只能以往年信息作为参考,正因为此,在以前实行传统志愿投档录取规则时,高考录取经常出现“大小年”情况,而实行平行志愿之后,这种情况减少,但要说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对学校十拿九稳几乎不可能。
这就使高校的招生宣传与学生的志愿报考陷入困境———
为鼓励考生报考,高校往往会“预估”当年的录取分数线,但真正的录取分数线必须到录取结束时才知道。于是,“预估”分数高了,学生不敢报考,录取分数反而低;“预估”分数低了,很多学生报考,录取分数反而升高。显然,对于学校招生人员来说,为了招到更多高分学生,往往采取低分政策,以“低开高走”,但这样一样,考生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两年前,广东地区就曾产生过这样的“纠纷”,有高校招生人员被指忽悠考生,承诺某个分数报考一定录取,导致不少学生因此落榜。
高校加大招生宣传、抢生源十分正常,可学校对自己看中的学生不敢作出承诺,这表明高校没有招生自主权,从而使得我国内地高校的“抢生源”与国外高校的生源争夺大异其趣,上演的不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好戏,而是一出出抢生源闹剧。
具体而言,在国外大学招生中,用以争夺生源的武器主要是学校的教育质量与教育服务(奖学金),因为学生和学校可双向选择,学生可以拿着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来选择一所大学,所以在招生时学校向考生展示的是学校的办学质量,承诺的是多少奖学金;而且,在求学过程中,学生也可以根据学校提供的教育质量重新选择,如若对学校教学质量不满意,可以提出转学申请,这“迫使”学校不敢怠慢学生,而是想尽办法让学生继续选择自己,留下来读书。
而在我们这里,高校抢生源的方式主要有四。一是公关政府部门,“提升”在招生中的录取批次,从三本到二本,从二本到一本,因为录取批次越靠前,录取的整体生源必然更好。二是进行所谓的“自主招生”,要求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必须在填报志愿时把本校放在第一志愿(或A志愿),这其实是用录取政策抢生源,被指制造学校间的不公平。三是给予学生录取分数优惠,高校校内优惠加分与各类政府加分项目一起,严重影响高考公平。四是推出奖学金政策,目前少数内地高校承诺给予报考本校并被录取的优秀学生以新生奖学金,如前述北大和中科大等高校。
以上这四种方式,只有奖学金这一方式有些“抢生源”的味道———
这也是美国高校和香港高校的传统做法。不过,美国高校和香港高校招生,考生可以手握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自主选择,获得多少奖学金是在作出选择决定之前就知晓的,而在选择内地高校时,考生们现在考虑最多的问题是能不能被录取,也因此高校其实对奖学金政策并不积极———
没有奖学金,你还不是得报考?奖学金政策更像是招生的噱头、点缀。
计划录取制度之下的“抢生源”,是难以引导高校把工夫下在教育质量、教育服务的竞争上的。内地高校当下呈现的“抢生源”场景,大多是在比拼录取优惠政策,这不是良性竞争,而只会拉大学校间的不平等。生源危机之下,高校确实需要“抢生源”,但要让高校能从教育竞争角度“抢生源”,需打破计划录取制度,赋予考生选择权,让学校和学生在升学录取和接受教育过程中能有充分的双向选择。
【南方都市报】
相关报道
湖南江永县教育局长涉嫌高考作弊被停职
红网长沙6月13日讯(记者
洪湾)6月8日,湖南省江永县一中高考考点视频监控人员和监考教师发现,该县教育局局长毛华东违反回避制度,违规进入其子所在的考室,并涉嫌协助其子考试作弊。
考点立即将情况逐级上报,江永县委、县政府迅速责成县纪委立案调查。13日上午,江永县委常委会议决定,对毛华东进行停职检查。当日,湖南省纪委、省监察厅、省纠风办、省教育厅等部门联合成立调查组,到永州市展开调查,并责成市、县两级成立专案组。
目前,此案正在深入调查中,案件查清后,有关部门将对涉案人员依法严肃处理。
【红网】
就业危机凸显
大学生只能当“民工”?
日前,在各大网站流传一段《贫困大学生无奈火烧毕业证书》的视频,视频的主人公声称自己大学毕业5年了,曾摆过地摊、烤过肉串、当过代课教师、睡过广州的天桥底,现在依然无数次地被各大公司拒之门外,一怒之下,烧了这个看似有含金量,却没有为他带来任何好处的毕业证。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记者了解到,在现状面前,有部分同学不得不放下身段,去和“民工”抢饭碗。到底,大学生能不能当“民工”?如果暂时当了“民工”,又该如何踏出职业第二步?本次专题为你一一探讨。
醒目数据:
60%的大学生愿意当“高薪民工”
前程无忧网近日做的“大学生无奈下是否愿意做高薪民工”的调查显示:有60%的学生愿意接受,21%的同学认为可以考虑,仅有19%的同学因为转行难、受歧视等原因选择“不干”。有网友在论坛上发表感言:别说4000元,现在谁给我1500元,只要包吃包住,我立马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愿意当民工的基本上都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因为家里经济条件差,他们一毕业就要承担起养家的责任,残酷的现实不允许他们怀揣充足银子继续寻找满意的工作,在多次求职不果的情况下,他们只得把目光投向最基层的“民工”工作。而出生于城市的大学生则对“民工”工作持有怀疑态度,他们的理由是:一旦做了这个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工作,以后转行都难,而且普通民工的工资都很低,没有必要去浪费时间。而且,如果想做“高薪民工”,就需要有一定的技术,自己根本无法胜任。此外,因为面子的问题,很多家长也不愿意让孩子去做民工的工作。
记者曾遇到这样一例:某城市男,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一家单位实习,因为这家单位一直没有招聘计划,但他还坚持着。其实,此男的家庭条件也一般,但是他深信这个实习经验远比做“民工”要划算。难道大学生做“民工”就没有前途吗?事情不尽然,生活中,还是有一些自强不息的大学生做出了榜样。
典型个案
从“修理工”到“售后经理”
自述者:晓鹏,男,28岁,某家电售后经理
大学生当“民工”很正常,在这个社会,只要你有能力挣到钱(当然必须是正道上),有能力养活自己和家人,不管做什么,都值得尊重。我是学计算机的,2006年大学一毕业就失业了,后来我揣着2000元来到广州,心里暗暗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找到份工作,别让父母失了面子。我是个要强的人,来广州后,也去过一些招聘会,结果不尽如人意。两周后,一个远房亲戚推荐“售后服务”的工作给我,我满怀信心地去报到,结果发现这份工作其实就是骑着自行车满大街地去修理电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还是接受了这份“民工”工作,无论如何,我必须养活自己了。从此,每天早晨,我背着沉重的修理包,穿梭在大街小巷。所有的一切我都在忍受,我必须为自己负责。
父母知道我做这份工作后很心疼,为了面子,他们违心地对别人说我在大型电器厂工作,很有前途。经过两个月的尝试,我的心态也调整过来了,每份工作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在修理电器时与客户不断沟通的过程中,我逐渐变得外向起来。因为踏实、愿吃苦、又有大学文凭,一年后,我顺利应聘到该电器的其他区的售后经理,工资也翻倍增长。三年过去了,我继续坚守岗位,职位是大区总经理,回过头来看看,我很感谢当初那些受苦的日子。我相信,有付出,总会有回报。
典型个案
优秀师范生做保姆
自述者:茵茵,女,27岁,家教保姆
如果有选择,谁还会愿意大学毕业后再去做“民工”?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我们却不得不低头。当初,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我上了师范学校。可做教师的梦想太难实现了,毕业半年了我都没有找到一所公立的学校,几经周折,最后去了一所私立小学教英语,工资很低,压力却不小,常常还有招生任务。
2008年时,我认识了现在的老公,一年后结婚,并很快怀孕。当初我的工作很不如意,老公在铁路部门,还算稳定,于是他决定让我辞职回老家生孩子。可让我感到苦闷的是:我也是辛辛苦苦上了四年大学,还没怎么在城市工作,现在却要像农村妇女一样生活,我不甘心。于是在孩子刚5个月大时,我离开孩子来到老公身边,我要重新就业。
这次我不打算去民办学校了,因为那里的工资实在很低。那段时间,听说市场上比较流行“高级保姆”,有一定文化,能照顾小孩的生活。自我感觉完全能胜任这份工作,结果经过短暂培训,我顺利应聘。这家户主是做生意的,很忙,家里有个两岁的小孩,他们希望我能照顾好孩子的饮食起居,并教给孩子一些知识。
到现在为止,我做这份工作有半年了,工资是以前的两倍,我也比较满意现状,只是,在给别人带小孩时会常常想起自己的宝宝,很想念他。当然,“高级保姆”并不是我最终的选择,有合适的机会我还是会选择做一名真正的老师。
建议:
在“民工”岗位上发挥优势,职业规划不能丢
中华英才网职场顾问欧阳晖谈道:大学生群体接受过综合教育,他们是具备基本素质的人才,职场发展的后劲比较足。但从当前的就业形势来看,他们普遍缺乏实践的机会。以前的大学教育是精英教育,毕业后随便可以找一份好工作,然而,当前的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很可能找到一个过去中专生要求的岗位就很满意,甚至出现了有的大学生甘愿去当“高薪民工”。
“之所以‘高薪民工’受到青睐,是由于大学生与‘民工’薪酬倒挂引起的,这同时也说明大学生到基层、从低端工作做起的观念正越来越普遍。”
欧阳晖建议道:在普通岗位上,大学生所要思考的是如何把自己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优势体现出来,只有把一份普通的工作做得比别人好了,才能在这份工作中找到更多的机会和更长远的未来,生活中,很多著名企业家在职业生涯的初期都有下基层锻炼的经历。
“既然在现实的影响下不得不选择做‘民工’,那么,所有‘民工’能做的大学生都可以去尝试吗?比如服务员、保安、普通车工……”职场顾问欧阳晖指出:大学生可以因地制宜地选取与自身知识水平,以及操作技能并举的工作进行实践,比如数控车床。此外,在其他普通岗位上也可以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和突发事件应变能力。而且,相对低端的工作也有助于锻炼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大学生积累基层管理工作的经验,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但在这个过程中绝对不能放弃职业规划,更不能丢失方向。”
欧阳晖提醒道。(文/李亚妮)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