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08-24
文/张显峰
“院士将出任大学新生班主任”,这是一条很抓人眼球的新闻。
据报道,为了让最优秀的教师指导和关注大学生成长,吉林大学推出了“名师班主任计划”,要求学校的两院院士、资深教授等知名学者做好出任该校2010级新生班主任的准备。(8月23日《京华时报》)
挺好的一件事。如果名师们真能坚持对这些懵懂青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给予指导”,那这些刚入大学校门的孩子真是太幸运了。念过大学的年轻人大概都有体会,大学里的班主任大都是刚毕业留校的青年教师,他们的人生也还在转型期,叫他们做年轻人的“人生导师”显然是强人所难了。
但是对这个计划的可行性,我还是难以乐观起来。姑且不说学校这么一刀切的制度有多少院士、教授欣然接受,就算他们都响应了学校的“要求”,一人挂一个“班主任”的头衔,结果是不是一定如制度设计者所愿,我看未必。
院士、教授中不乏学问渊博但性格怪僻、不善交流的名流,这样的人做学问可以,但让他承担与学生沟通并指导其成长的重任,恐怕就不那么如人意了。吉林大学有没有这样的“怪教授”,我没做过考证。但不能不说,这是个必须考虑的尴尬现实。
撇开这样极端的例子,我在设想,在现实的大学管理环境下,这个计划一旦实施,又将会面临怎样的境况。让一个承担大量科研任务的院士、教授,再专门花时间管理学生班级事务,“指导学生的成长”,只能有两个后果:要么迫于科研任务的重压,挂个虚名,做个“影子班主任”;要么为了对“人生导师”的使命负责,以指导人生为重,科研却搞糟了。当然后一种只能当做一种假设。因为现在政府对大学的考量,大学对教授的考核,都是拿所谓的“科研成果”说事,学校也不愿教授荒废了科研,教授更不愿因此影响了“前途”。现实的结果很可能是,“名师班主任”只在开班典礼上“显灵”,之后就交由“学生辅导员和学生助理协助”了。
我想这一定不是计划设计者的初衷。倘若如此,这些等待指点人生迷津的学生就该疑惑了:难道“院士当班主任”只是学校的一个噱头?难道教授甚至院士也可以这么不负责任?对这些学品和人品尚在养成阶段的青年来说,身教胜过言传的效果恐怕也就正打歪着了。
其实,与其如此兴师动众,不如把大学的教授们请回讲台。让这些年轻人在课堂上或实验室聆听和感受他们的渊博学识和人生智慧,与他们对话。这才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根本之道。我粗算了一下,吉林大学今年的新生也就1万多名,全校教授有1600多人,做到本科课堂“全覆盖”,不存在人手不够的问题。
当然了,吉林大学或许是有更现实的考虑的。现在的一些院士、教授往往不是在“科研公关”就是在去往“科研公关”的路上,要把他们请回课堂,要比请他们当个挂名的班主任难很多。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