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1-03-07
她称“从基础做起算不上浪费才华”
据东方今报报道:一名北京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在京城就业连连受阻后,回到家乡河南南阳市另谋生路,结果找工作又是一再受阻。最后,她竟作出了一个让大家惊掉下巴的决定:和农民工一道学习油漆技术。
硕士生学做油漆工
3月6日上午,南阳市人民北路的一家建筑装饰职业培训学校,油漆班的50名学员清一色的灰色工装、红色太阳帽,正在实习往教室的墙壁上抹涂料。如果不是架着一副厚厚的眼镜,没人会注意到这里还有一名极为特殊的学员。她叫苏黎杰,今年33岁,身材不高,不涂脂粉,长发很随意地扎在脑后,工装上沾满了油漆点子。
苏黎杰所带的试卷上,工工整整地写着“如何挑选乳胶漆”、“怎么刮涂腻子”的答案。苏黎杰说,大家以学校的乒乓球台和教室内墙为实习材料,前后操作了6次,但“自己每次都显得比别人笨”。
苏黎杰的报名材料显示,她2002年7月到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攻读研究生,2005年7月,硕士研究生毕业,英语六级、法语初级。
高材生就业屡屡受挫
研究生毕业后,苏黎杰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成为北漂,苏黎杰希望能到北京一所知名大学任教,但事与愿违,最后却没有被这所大学录用。失望之余,苏黎杰开始靠打零工为生。
苏黎杰说,自己在北京工作很累,压力也很大,“这期间,除了在大学教书的两年外,我没有相对稳定的工作,生活也不稳定。”2009年年底,苏黎杰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仍未成功,就结束了在外地的漂泊,返回老家南阳。
苏黎杰的专业是环境设计,她在南阳先后找了两家房地产公司,但她觉得对方的经营理念与自己的理想相差甚远。
生存第一理想第二
工作没着落,三十多岁还在“啃老”,这让家庭条件一般的苏黎杰很不安。2月28日,她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了一则免费培训油漆工的消息后,就报了名。“名牌大学的研究生来学油漆工,你不怕别人说闲话吗?”一看苏黎杰的报名资料,报名处的老师立即问到了这个问题。苏黎杰说:“我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我从来不觉得体力劳动有什么丢人的!相反,从事点儿体力劳动,能让自己的精神很放松。”
苏黎杰介绍,之所以学油漆工,是因为首先得让自己先生存下去,然后才能实现理想。“况且建筑装修与地产设计同源,从基础做起也算不上浪费才华。靠自己的劳动吃饭,有什么丢人的!”
[羊城晚报]
相关报道
南开、浙大、哈工大校长把脉大学生就业难
(两会新华调查)大学校长眼中的大学生就业——南开、浙大、哈工大校长把脉大学生就业难
新华网北京3月7日专电(记者徐博、邹大鹏、刘羊旸)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为此,记者在两会上采访了来自三位来自高校的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让他们把脉大学生就业。
王树国:“不能把责任推给孩子”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确实存在,但我们不能把责任推给孩子。”王树国观点鲜明,“教育存在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但学生们按部就班上了大学,有什么错呢?”
他认为,社会上指责大学生“放不下身段”“吃不了苦”“不愿去基层”的观点是不负责任的。
“其实大学生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条件艰苦,而是怕没有盼头。”王树国说,“比如,很多县级医院缺人,但大学生不愿意去,因为他看不到发展前景。虽然在基层也有事业有成的例子,但有多少人敢于用自己的一生作赌注呢?”
这位校长认为,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需要进行“行业统筹”——让更多的行业、研究机构在基层设立分支,或是与基层单位进行共建,形成可上可下的人才流动机制。
杨卫:经过通识教育更有发展潜力
“很多单位希望招到来了就能上手的人才,这实际是计划经济时的观念——未来的岗位是确定的,学生按岗位要求学习,自然上手快。”杨卫说,“在市场经济中,未来的岗位不能确定,怎么可能要求学生学的都是‘有用的’?”
这位校长同时指出一种现象:一些外资企业在其本国招聘新人往往不挑专业,而是选择经过通识教育阶段的人才,然后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培训;在其它国家招人时却只招上手快的,不愿意支付培训费用。
“这是因为经过通识教育阶段的人才具有更平衡的知识结构和更强的再学习能力,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杨卫的分析一针见血,“由于这些企业希望自己的高层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研发人员都来自本国,所以愿意支付培训费用,而在其它国家招熟练工就可以。”
这位校长呼吁,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龚克:就业不难“择业难”
“有人呼吁,高校应该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龚克说,“但我们也要意识到,高校培养人才周期至少是四年,而目前的‘急需’未必就是四年后的需求。”
“对于像天津大学、南开大学这样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就业其实不难,难的是找到符合期待的工作。”龚克坦言,“当然,这也和我国的创新能力不强、没能创造出足够多的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岗位有关。”
“同时,我们的高等教育也有责任,高校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龚克说,“大学生的就业观也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要积极卖出就业第一步,起薪并不是一辈子的待遇,现有的工作也很可能不是终身的职业。”
这位校长认为,大学生一定要有信心,因为在就业大军中,他们毕竟处于优势地位。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