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1-03-12
近日,媒体报道了深圳大学十二五规划的部分内容,学校将推动人大立法,颁布《深圳大学条例》,建立高校法定机构。笔者认为,如何认识中国高等教育的普遍问题,又如何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关键在于理念,而不在有多少规划。
规划有方法论缺陷。从国家建设的大背景看,规划是有它的重要性。但是是否有必要在一所学校里也搞五年规划,笔者是持怀疑态度的。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进入工业社会以后,未来社会越来越充满不确定性,加之人的理性能力的有限性,人们并不能真的把握住发展趋势,也未必能够预知未来的不确定因素。当然,笔者并不是反对规划,只是提醒规划制定者要注意避免规划中的决定性,保留适当的弹性和空间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以高校的专业设置为例,5年之前还属于稀缺专业,5年之后就会趋于饱和。去年有一个统计,原来十分热门的金融、国贸、计算机、法律等专业如今已是就业最困难的前几名。以高校的特有属性,是永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在谈及高校为社会经济服务的时候,还是应当尊重高校的属性,在保持与社会的联系的同时不影响高校的相对独立性。
当前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对问题的认知决定了解决路径。笔者认为当前普遍性问题很多,譬如:课程多分科细但教学松散,学生学习压力大但学习效果一般等。高校的这些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是功利化取向、官僚式结构。目前尤其需要学习和了解更新更前沿的理念,这样对推动大学改革才能更有针对性。针对这些问题,改革需从综合性、基础性、通识性的理念入手。从苏联学习过来的偏重理工、偏重实用、分科过细的高教模式亟须彻底转变。深圳大学有25个教学学院,65个本科专业,其实并非设置的学院越多专业越多就显得有实力。同样是综合性大学的香港中文大学只有8个学院,偏重理工的香港科技大学只设5个学院。
美国上世纪60年代以来陆续实施的高教改革,以通识教育理念推动大学改革,整合学科、强化常识,在本科阶段注重综合性知识学习,注重公民教育和道德培养,改变了过去分科过细、知识狭隘、偏重实用的弊病。相比之下,目前国内高校的公共课程设置和专业课程设置仍受教育部门的管制,通识教育、公民教育推行起来仍然十分困难。目前深圳大学已经按学院招生,试图打破学科界限,未来如果能够在获得更多自主权的基础上让学生自选专业、强化本科通识教育和公民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美国上世纪60年代以来有好几位著名的校长,他们独到的教育理念使得他们领导的大学形成了独有的气质,他们的教育思想引领着美国的大学改革。笔者并非唯美国是好,只是觉得中国的大多数校长太不重视理念,他们或许是优秀的学者,但不是对高等教育有独到见解的教育家。总而言之,规划或许不是神马,但是理念确实绝非浮云。
□言贲
[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