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1-06-12
对于屡禁不止的高考作弊行为,不少专家认为,惩戒不足是重要诱因。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黄友文认为,现有的作弊处罚措施过轻,至多就是取消成绩,其他方面还很无力,惩戒明显不足。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在考试上动用的人力、物力是世界上最多的,但仍不能杜绝作弊现象,这说明考试作弊已成为“社会问题”。
惩戒不足,高考作弊“入刑”因此成为热门议题。朱永平就明确提出,《刑法》中应增列“高考作弊罪”,放在妨碍社会管理罪之下,以增加有关犯罪成本。
实际上目前,对于部分“严重”的高考舞弊行为已经开始运用《刑法》中“泄漏国家秘密罪”进行重罚,而是否“严重”则往往取决于法官的自由裁量。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讲师张磊博士则提出,一般情况下,运用《刑法》进行惩罚的一般是牵扯人比较多、影响比较大、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考试作弊行为。
张磊还指出,当前以“泄漏国家秘密罪”惩处严重的考试舞弊行为并不合适,因为学术界对于在考试期间的高考试题是否属于国家秘密仍有争议。基于此,他建议相关法规对于考试期间高考试题是否属于国家秘密应当作出明确规定,扫清在法律适用中的障碍,增加法律震慑力。
也有学者对于高考作弊入刑持不同意见。毛玮就提出,社会不应该轻易动用刑法,而且刑法威慑力未必超过行政法,刑法主要是剥夺人的自由,而运用行政法则能剥夺人上进的机会,这样的影响力可能更大,比如比如“拘役半个月就未必比终身禁驾的处罚更重”。
毛玮建议,有关高校可成立联盟,对高考舞弊考生予以联合抵制,以儆效尤。
[南方日报]
相关报道
作弊手段日益高科技 眼镜手表尺子"草木皆兵"
□南方日报记者 谢苗枫
6月7日上午9时整,与2011年广东高考语文科目考试铃声同时响起的,还有账号“马加润”的新浪微博页面成功弹发了一条新微博:“广东省今年语文高考作文是《回到原点》”,霎时“广东高考语文疑似泄题”被炒得沸沸扬扬。前日,广东省教育考试院首次披露了这起“手机作弊案”:一汕头考生将手机藏于不锈钢水杯内,混进考场,趁老师发卷时把试题拍下传出,其昔日的两位高中同学(现皆为高校大一学生)场外接应,其中一名“微博控”第一时间把作文题发上微博。
昨日,在事件水落石出后,人们不禁发出疑问,什么方法能令这则微博“显摆”?这些孩子为什么在对高考舞弊全国一片喊“严打”下,仍选择以身试法?记者展开了深度调查。
眼镜手表尺子“草木皆兵”
尽管反作弊的刑侦技术能为作案细节提供指控证据,但不少“围观者”认为,如果不是马某向外发出“微博”高调引发关注,作弊者就能得逞。此外,更有“细心”网友指出,陈某的手机当属“高精密”,否则不可能在极短时间内拍出多帧高清晰度照片。
据了解,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包括高考在内的国内考试作弊手段也日益向高科技“看齐”。记者发现,从过去因BP机、手机出现后炒热一时的无线通信作弊手段,逐渐发展到带有针孔摄像头的高精尖硬件作弊,内地省份尤为多发。
“甚至不乏利用手表、橡皮和铅笔等普通物件作弊的案件。”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举例说,以尺子为例:考生只需用一支带磁性的笔靠近它,尺子上的微型显示屏便可接收由场外信号发射器传来的考题答案。“不仅如此,有些尺子还装有屏幕锁,可在危急时刻变身普通尺子,助考生逃过一劫。”
记者还在网上的“卖方市场”发现,还有一些“最新作弊武器”,比如由两副眼镜及无线接收器等组成的“眼镜蛇”,可以里应外合。戴上它之后,就可以看到正确的高考试题答案;有的出售手表的“公司”雇枪手佩戴针孔摄像机或者录字笔混入高考学生中,然后再通过某种手段将答案传到购买答案的学生的作弊手表中。
高科技作弊也离不开“人为”
在广东今年这起手机作弊案内,发出“微博”的马某是在校大学生,而另一负责代做题的“合伙人”颜某更是重点高校的大学生,成绩优秀。“陈某传出的彩信并不单是作文题,还有其他语文试题”,马某将作文题发上微博,其他语文试题则发给了颜某代做。
根据目前的调查情况,马、颜二人为陈某的昔日高中同窗,去年,马、颜二人考入大学,但陈某落榜,今年以复读生身份参加高考。高考前,陈某向马某“求助”,于是,马某和陈某在高考前密谋了这场作弊。
记者翻阅近年来的多起高考作弊案发现,不管涉案设备的科技含量有多高,或是作弊手段有多隐蔽,但基本上都离不开幕后的答题“枪手”,而这个幕后“枪手”竟然多数是已经迈入象牙塔的在校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
他们的作案动机有的如马、颜二人的“为朋友不惜两肋插刀”,有的则是在看到作弊暴利后,铤而走险。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另一位工作经验丰富的考务工作者告诉记者,在今年高考前截获的省外一起作弊案也显示,该犯罪团伙的主犯竟然是一名在读研究生。该学生家庭并不富裕,为了筹集学费,家里用楼房作抵押贷款供其读研。由于感到压力,当了解作弊存在暴利后,以身试法。
作弊防范年年“升级换代”
事实上,为了给考生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应考环境,从教育部到地方各相关部门一直以来都严打各类作弊行为,对日益转向高科技的作弊手段也配之以“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反作弊手段。比如,人工监考、AB卷、指纹验证、电子眼、手机屏蔽器、无线电检测设备,到今年广东、内蒙古等地启用的金属探测仪等,也是逐步升级。有的地方还由学校提供考试文具、禁止戴手表进考场等。教育部也与相关科研和高校部门研究合作防范高科技作弊的办法。
但对于极个别的作弊行为,全国各地仍防不胜防。
[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