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1-07-14
网上舆情要览:为凑足房款首付,一大三学生打工、收破烂,沦为“想钱都快想疯了”的“财迷哥”,“财迷哥”的行为引发网络围观,更引起网络争议,网民观点不一,有力挺派也有力贬派。一些网友发出这样的询问:在高房价的当下,你的理想是什么?
新闻背景:
北京师范大学大三学生李振,被称为“财迷哥”,每天坚持打至少两份工,还回收废品旧货等并堆放在宿舍内,引发室友发帖表示不满。该学生接受采访时称赚钱是人生的常态,自己攒钱是希望凑足房款首付,对室友的指责自己无所谓也没有时间看。(7月10日《新京报》)
网言网语:
“饱汉不知饿汉饥”派
@周忻(易居中国董事局主席、中国房产信息集团董事会联席主席兼总裁):我顶这位大三的“财迷哥”,因为他有目标、有行动、能坚持!
@潘石屹(著名开发商):多好啊,自食其力。我上中学时,曾偷偷在垃圾里找有没有牙膏皮,每个能卖两分钱。纠结的是他是让高房价逼的。
@周忻:回复@潘石屹:如果高房价真能激起所有年轻人的奋斗、创业激情,那就让房价再飞一会儿吧。
“横眉冷对千夫指”派
@湘里妹子:拼命爱钱没有错,收破烂没有错,勤工俭学没有错;占用公用空间不好,影响同宿舍同学情绪很不好!
@我爱向日葵:看看,看看,都把孩子逼到什么地步什么样子了。
@桃之夭夭:这位“财迷哥”的目标和执行力让人佩服,但把旧物放在宿舍引发同学不满,没有公共道德感,难道为了个人目标就可以无视他人权益了吗?
@好昵称都被抢了:理解不支持,掉钱眼儿里的人太没乐趣了。
“识时务为俊杰”派
@美景美事儿:“财迷哥”很给力!只要是劳动赚钱就是光荣的,比那些小三儿们强多了!我支持!
@我才是朱琨:如果社会给我们以梦想,我们努力实现它,如果社会给我们以垃圾,我们就勤劳地捡起它。
@图话视界:“财迷哥”折射了我们当今社会的一个现实,为了一个家,为了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没有办法,必须得这样做。
@阳光咏不言败:现实社会就是这样,我倒觉得可以理解,不靠自己,还可以靠什么呢。
“天马行空胡思乱想”派
@冬肥: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他说攒钱是希望凑足房款首付,我想当他真的凑足了一笔可观的房款首付,到时无论是用于买房首付,还是用于创业、出国等想法,我想都值得。
@唐卫国:李振同学以其对这个社会的深刻认识,顶住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以“行为艺术”这种能给大众带来震撼力的方式,向大家诠释了他对这个社会的解读。
@未央生:荒唐!谁都知道靠这种原始的挣钱方式是远远跟不上房价飞涨的速度的。(华商晨报)
观点PK:
正方:值得“啃老族”学习
我们固然可以挥舞“金钱不是万能”的道德大棒,进行“赚钱不是人生的全部”之类的道德说教,但在工作生活压力巨大、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我们更应看到“财迷哥”身上那种自食其力、积极向上的力量。有关统计显示,在城市里,有30﹪的年轻人靠“啃老”过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显然,与那些“啃老族”相比,“财迷哥”要强上一百倍,至少有两点值得学习。
一是自食其力的生活态度。大学生在严格意义上讲仍属于纯消费者,就算不打工挣钱也无可厚非;再者,随着房价的高企,父母掏钱为子女买房的更是司空见惯。而李振的家庭条件尚可,父亲做生意,母亲是干部,他完全可以和多数同学一样做无忧无虑的天之骄子。但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靠做家教、收废品,靠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
二是不怕吃苦的就业取向。显然,捡破烂翻垃圾箱的行为,与大学生的形象出入很大。但李振不畏惧别人的异样目光,从又脏又累的底层行业干起,这份平常心值得“啃老族”好好学习。可以想见,将来在走上工作岗位时,拥有这样价值取向的人,也不会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王琦)
反方:别丢了最宝贵的东西
在“财迷哥”身上,我们发现他赚了不少钱,也很喜欢赚钱,但却丢了最可宝贵的东西。其一,丢掉了最可宝贵的亲情。寒假、春节不回家,去年暑假回家三天,竟然做了两天半家教。说到陪家人,竟然还说有啥可陪?对亲情如此冷漠,以后能教育学生重视亲情吗?其二,丢掉了最宝贵的同学之情。 为了自己赚钱,旧书、旧货占用了宿舍的许多空间,给同学带来了干扰,而面对同学发帖指责,却表现出无所谓,他何尝设身处地为同学想过?其三,丢了学习的宝贵时光。作为免费师范生,最重要的是学习。如果不好好学习,不注重积累知识,以后如何为人师?在大学里只顾赚钱,而且已经有挂科现象了,也该敲响警钟了。其四,丢掉了最可宝贵的爱心。当记者问他,看到困难的同学,你会资助他们吗?“财迷哥”的回答是,困难可以做家教赚啊,谁也没有义务给人钱。
作为一未来的教师,“财迷哥”能拿什么去教育学生?学生又从他身上能够学到什么?如果以后还沉迷于赚钱,连觉得陪父母都是浪费时间,能有多少爱心分给学生?
很想劝一句“财迷哥”,人生路程中,有很多东西是最宝贵的,不是金钱所能够换回来的,千万别丢了最宝贵的东西。(郭文斌 信息时报)
见解:不做“啃老族”,也不必成为“财迷哥”
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大三学生自力更生的精神和行动,也十分赞赏其强烈的创富欲望和赚钱激情。从他的身上,丝毫看不到“啃老族”的寄生思想和异想天开、一夜暴富的虚幻奢望。
但是,李振仅仅为了凑齐房款首付,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赚钱上,又是打1、2份工,又是捡破烂,连接受记者采访都需要按小时收费,还不顾及同学和舍友的感受,将一些回收的旧书或旧货存放在宿舍内,影响到了人家的生活,沦为“想钱都快想疯了”的“财迷哥”,笔者以为这就未必值得称道了。
诚然,当今社会生存压力巨大,大学生对未来的生活早认识、早谋划、早准备,也未尝不可,只是别太超前、太冒进了。人生是个漫长的过程,有不同的发展节点和阶段,必须循序渐进,分轻重缓急。大学岁月是人生中最为关键的时期,大学生的主要目标任务应该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拓宽视野,锻炼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储备知识能量和素质养分。 如果不计后果,盲目跳过这一关,提前为目前并不急需的房子等问题着想,显然是把精力用错了地方,把功课做错了地方,说轻点是脱离实际,透支生活;说重点是,舍本求末,杞人忧天。
人生的追求很丰富,生活的内容也很多,房子固然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财富固然很需要,但不是唯一重要的。如果不惜牺牲大好的大学光阴,不顾一切去追求所谓赚钱的“常态”,那么何必要上大学?又如何能上好大学?如果把自己只当一部赚钱的机器,心甘情愿成为“财迷哥”,想必人生也不会太圆满。到时,哪怕赚够了房钱,住上了一座大房子,内心或许会感觉更加空虚和落寞。
在此,笔者想奉劝这位大三学生一句:我们可以不做“啃老族”,但也不必成为“财迷哥”。因为当你一旦真的“钻进钱眼”里看世界时,便会“迷”失方向,“迷”失自我,会“迷”失人生。(人民网 邕客行)
反思:当大学生的理想成为买房
有个名叫李振的年轻人,是北京师范大学一名大三学生,被同学称为“财迷哥”。这个称呼的来源,是因为他每天坚持打至少两份工,还回收废品旧货等并堆放在宿舍内,引发室友发帖表示不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李振称赚钱是人生的常态,自己攒钱是希望凑足房款首付,对室友的指责也没有时间看。
这让我想起了王小波那一代的年轻人:他们在这个年龄时正在插队,但却一心梦想着想上大学。我总觉得知青是一群有意思的青年,他们习惯荒谬,也善于荒谬。生活拿他们没有办法,他们却在嬉皮笑脸地生活着。
可三十多年过后,情况恰恰相反。和我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同龄人,总是拿生活没有办法。从忙着挣钱付首付买房的“财迷哥”身上,生活在工作生活巨大压力的人们,似乎又看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似乎这种力量能够激励着人们继续顶着压力前行,似乎都认为高房价真能激起所有年轻人的奋斗、创业激情。就连房产大亨潘石屹,在其微博上转发时也狠狠地怀旧了一把,“多好啊,自食其力。我上中学时,曾偷偷在垃圾里找有没有牙膏皮,每个能卖两分钱。”当然,这条怀旧微博的末尾,缀着另外一句话“纠结的是他是让高房价逼的”。
是啊,哪个大学生不想大学过的像王小波写的那样,“那一天我21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可如今,当买房成为大学生的理想时,我们还有条件去奢侈地“浪费”一把青春吗?
年轻人身上最可贵的地方,就是他们的独立自主精神。从社会角度看,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不依赖父母,不“啃老”。但实际上,当前年轻人对父母、家庭的依赖,却比任何时候都要严重。一项统计表明,在中国,人们购买首套住房的年龄是27岁,大多不具有购房能力,连首付款也很可能出自父母。
于是,为了保有“独立精神”这样的主流价值取向,“财迷哥”只能捡破烂一天打两份工,挣钱攒首付,把大学的全部用在买房之上。因为他“不指望父母,毕竟就那么点钱,拿出来家里就没有了。”
“中国的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的想象力。”这是日前西班牙《世界报》“遏制全球经济的爱情”一文中的话语。是的,原本年轻人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但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像中年人那样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理想变得轻薄,生活变得明确。
按理说,今年大三的李振,正处在王小波所言之黄金时代,应该想去做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但现实是,在这个房地产的“黄金时代”里,洋溢的是物价的飞涨和楼市的繁荣,如同这个时代特有的枷锁,无法挣脱。于是,我们明白了一个王小波未曾明白的道理:至少在“财迷哥”李振那里,理想被高房价逼死了。(搜狐)
相关报道
[新华网-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