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1-09-11
“无名”教师
他们没有“名分”,没有合理待遇,他们被称为“代课教师”,指在农村学校中没有事业编制的临时教师,早年也被称为民办教师,尽管早在1985年,教育部就取消了民办教师,但因农村条件艰苦,招揽正式教师难度大,如今,代课教师仍在西部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教育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9月4日,代课教师潘德江正在为领取新书包的小朋友整队。身后学校的3间教室和一间办公室,是他和潘德禄老师一起跑到县里面申请20多次,最后联系到一位香港爱心人士,捐款5万元于2008年建成的。
9月3日,一年级的女孩放学回家后带弟弟。当地孩子很小就承担家务,村小的存在给了他们受教育的机会。
郭守贵 40岁,贵州省黔西县金钟小学代课教师。有着22年的代课教龄,他要一心一意留在学校等转正的机会,现在他每月工资1000元左右,不到有编制教师的一半。
潘德禄 33岁,在贵州岩脚小学代课7年。他敲击角铁宣布上课,学校没有电铃。在这个贫困的寨子中,潘德禄老师家算是很穷的,他16岁的女儿,去了浙江打工,目前是家中的经济支柱。
罗麒麟 25岁,四川新和小学代课教师,教龄两年,他读过大学一年级,后来因故退学,在外闯荡几年后回乡做了代课教师,他觉得自己还年轻,应该多积累经验,将来的事情将来再说。
孙大洋 29岁,未婚,黔西银龙小学代课教师。目前只有每月七八百元的收入。他说自己不敢有结婚的想法,如果在两三年内不转正,将去寻找别的出路。
贵州省贵定县森山村岩脚小学,傍晚时分许多小朋友来到学校的简易操场玩耍。在这个边远的苗族村寨,男孩女孩都能上学,入学率100%。
潘德江的《供血浆卡》,以前每月潘德江凭卡两次“卖血”,能有300元收入,这是他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如今血浆单采站关闭,他的这一收入也没有了。
他们没有“名分”,没有合理待遇,他们被称为“代课教师”,指在农村学校中没有事业编制的临时教师,早年也被称为民办教师,尽管早在1985年,教育部就取消了民办教师,但因农村条件艰苦,招揽正式教师难度大,如今,代课教师仍在西部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教育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9月4日,贵州省贵定县森山村岩脚小学,校长潘德江与老师潘德禄将全校的60个学生聚集在新修整的操场上,领取好心人从上海寄过来的书包文具等物品。
“校长卖血”引发关注
原本默默无闻的岩脚小学,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路修通了、围墙修起来了、捐赠物资也来了。这些变化,源于本报8月8日刊发的关于贵州血浆站关闭的报道。在报道中提到,岩脚小学的两位老师也参与其中。一时间“校长卖血”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岩脚小学的校长潘德江与老师潘德禄都是代课老师,他们所在的学校严格说来只是一个村办教学点,只有1到3年级共60多名学生。他们每月只有280元工资,以前每月卖血能有约300元额外收入。如今采浆站关闭后,他们举步维艰,好在有许多好心人为他们捐款,资助他们继续留校教学。
没有名分 前途暗淡
贵州省黔西县金钟小学,今年40岁的郭守贵老师,已经在这所学校代课22年。这些年来,多次转正机会与他擦肩而过,他说自己教了这么多年的书,不会干别的,唯一的心愿就是继续等待机会转正。
黔西银龙小学的孙大洋,今年29岁,他的父亲也是教师,所以毕业后,家里托关系让他成了一名代课老师,期望将来有机会转正。年轻气盛的他后来选择外出打工。然而几年后,父亲和妹妹意外去世,他不得不回到家中,边照顾老母边在学校代课。
像郭守贵、孙大洋这样的代课老师在西南地区并不罕见。每个县都有数十到上百人,有的代课老师在当地教委备了案,有的是村里面自己请的,主管部门也默认,但没有备案,所以,准确的数字无法统计。
条件艰苦 编制难求
几年前,国家集中办学,将许多山区村小合并到所在地区的中心学校。不久后,由于学生上学路途遥远等实际困难,地方教委开始恢复村小,但因为条件艰苦等原因,教职员工紧缺,只好在当地聘请学历较高的人(在西南农村,高中学历就算学历高)做代课老师。而对于中心学校而言,正式的编制意味着可以享受事业单位的待遇,竞争激烈,存在“走后门”的情况,很多有编制的教师在上一两年班后就被“借调”到别的单位,因此也需要代课教师的支援。
本报记者 郭铁流 摄影报道
[新京报]
相关
“农村教育学”的关键在教师
要加强农村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政绩观,同时,更须建立居民和教师参与教育决策和学校管理的机制。
8月28日,在新学期和第27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河北张北县第三中学为广大农村教师作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这是温家宝总理时隔4年,再一次在教师节前夕,谈到“农村教育学”和“穷人教育学”。
在过去几年中,我国在解决农村教育问题上花了不少工夫,推出了免费师范生、农村特岗教师计划等,同时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免费,但是,毋庸置疑,农村教育还十分薄弱,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地方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和辍学现象。
农村教育,需增加投入、需改善校舍条件,需转变教育理念,但最关键的环节,还在于教师队伍。这次温总理提出了一系列惠及农村教师的措施———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的试点,将中小学教师的最高职称从副高级和中级提高到正高级,等等,这些都令人振奋,然而,怎样让这些措施落地,真正造福农村教师,则更值得关注。
以教师收入为例,有调查发现:农村教师的收入水平大部分在每月1000-2000元,月工资总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教师占8.9%,2001元以上的占26.2%,有一位教了7年语文的教师这样说。“有七次我让学生写作文:我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很少的孩子愿意将来当教师……有些孩子说当教师很辛苦,有的干脆说当教师挣不了钱……说实话,我也不打算让我的孩子以后当教师。”
以上所说的教师待遇,这还不包括只拿“正式教师”三分之一工资的“代课教师”和“临时教师”——些地区的农村教师的生活状态,用悲惨来描述,也一点不为过,这显然直接影响农村教育质量。
农村教师待遇低,与教育投入有关,也与地方政府的政绩观相关。以绩效工资为例,这本是调整农村教师待遇,缩小农村教师和城镇教师待遇差距的好时机,而且,2008年国务院有关文件明确要求,对农村学校特别是条件艰苦学校给予适当倾斜,争取做到同一区县同一职级的教师,农村工资高于城市。可是,在2010年初,教育部表示,经过调研,绩效工资存在不同区县之间、同一城市市直与区属学校之间的水平差距较大等问题。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实行绩效工资时,还是由行政领导拍板,绩效工资拿得多的并不是第一线的骨干教师,而是领导认为的“骨干”。另一方面,对于绩效的评价,还是沿用“锦标主义”办学思路,认为哪所学校的办学质量高、升学率高、就是绩效高,而不是从均衡思路,关注薄弱学校教师为学生作出的更大付出。依照这一思路,城乡教师的收入差距自然不是缩小,而是拉大。
要加强农村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政绩观,同时,更须建立居民和教师参与教育决策和学校管理的机制,乡村应有教育委员会,参与地方教育决策;中小学应有教师委员会,参与决策,进行监督,这才是维护农村教师权益的根本保障。
[新京报]
新华网评:总理开讲“农村教育课”别具深意
陈谊军
“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农村着手,而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8月28日上午,在新学期和第27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张北县第三中学为广大农村教师作了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别开生面。(9月8日 新华网)
这是一段深情的话,值得我们用心倾听。“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是穷人,而穷人中最多的又是农民。农民最需要学校、最需要教育。我们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这就是我之所以选在张北和你们谈心的原因。”温家宝总理的一席话,道出了这堂“农民教育学”课的主旨。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继续大力发展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总理娓娓道来,讲问题切中要害,谈措施实实在在。这堂特殊的课持续了2小时15分钟,会场里响起了38次掌声。我们相信,这些掌声是发自内心的喝采,是来自对教育的共同关注与期待。
总理的深情讲话,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当谈到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这一问题时,温家宝提出了一系列要求:逐步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待遇差距;不让一名儿童因贫困而失学;国家将安排资金,在中西部贫困地区为农村中小学提供营养补助,让孩子们吃饱吃好。有条件的地方,要把校车制度建立起来,配备最好的车辆和最好的司机,为孩子们建起安全的“绿色通道”。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中国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的高度重视。
发展教育,政府有责;支持教育,人人有责;促进教育,乃全社会之愿景。国无教育不兴,实现教育的振兴与教育的希望,关键在于政府,要实事求是地面对教育问题并进行改革创新。笔者认为,各地政府应采取有力的措施,扎实有效地贯彻落实好总理的要求,着力加大对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更加全面广泛地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教育工作中去,向教育兴中国、教育兴民族,教育改变中国命运与教育改变国民素质等远景目标迈进。
[新华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