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2-06-30
2012年4月24日,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上的南方科技大学“转正”了。
教育部网站发布通知,根据《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和《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以及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讨论议定,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
为了等待这一天,校长朱清时等了整整958天。
获此喜讯,朱清时布满皱纹的脸上瞬间舒展开来,打起了官腔:“教育部此次发函表态,是对南科大的最大支持。南科大刚筹备一年就转正,是教育部对改革的一种支持,也是广东省和深圳市共同努力的结果。”
“出任南科大校长很有意思”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朱清时的身份是中国科技大学的校长,这份“工作”,他干了整整十年。
或许,他是最适合做科技大学校长的,因为他不跟风,不盲从,凡事皆按科学规律办事。用教育学者熊丙奇的话说,“朱清时可能是所有大学中最有想法的校长,其它大学校长要考虑的问题是自己能不能升官,能不能保持学校的江湖地位,但他不这么想。”
在其“掌门”中科大的十年内,高校纷纷扩招,喜迎新生,只有他们学校“门庭稀落”,还是那些人;众多高校迁移,新校区拔地而起,只有他,死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有人说他守旧,有人说他死脑筋,朱清时却较真地说:“中国高等教育要大发展,是得扩张。但各个学校的分工不一样。科大的使命就是培养国家尖端的科学技术人才。任务是尽可能提高学生的水平,而不是学生的人数。”
奥运会后,因年龄原因和任期要求,朱清时“退”下来了,多年的校长工作让他有些疲惫,对于未来,他早就做好打算,去故宫博物院做考古研究,新头衔是国家古陶瓷研究基地学委会主任。想想明代制瓷业的高度发展、清代瓷器生产的高峰及其衰落、中国古代陶瓷的对外输出……研究这些,自然比和人打交道要舒服得多。
但是,很多时候总是“事与愿违”。
早在2007年,朱清时还在中科大的时候,深圳市政府就将建设南方科技大学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这个人均GDP全国第一的城市的目标是:建立亚洲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参照模板是建校不到20年便跻身世界一流名校行列的香港科技大学。
次年,一份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位院长在内的200多名候选人名单,摆在了校长遴选委员会主任、时任深圳市委组织部部长王穗明面前。
一位参与当年遴选的院士回忆说:“南科大的校长是通过国际猎头公司全球遴选出来的,当时,猎头公司给出的校长侯选人有50个,经过商量,减到20个,再10个,最后是3个,这3个人接受全体遴选委员会委员的投票,最后的结果可谓众望所归,意见一致——朱清时”。
看到这样的结果,香港科技大学原校长吴家玮与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着实松了口气,“要在内地办一所这样的大学,只有找朱清时。”
猎头公司最高级别的谈判专家首先出马,朱清时想都没想就回绝了;南科大筹备办主任梁北汉接着上阵,朱清时婉拒;深圳市委组织部部长王穗明只有亲自登门拜访,朱清时还是谢绝……
朱清时的态度让一干人等有些无奈,只得搬出“救兵”——70岁的中科院院士陈国良与73岁的电子科技大学老校长刘盛纲,他们都是朱清时在中科院的故友,两人深夜拜访、苦苦相劝,为表达自己的诚意,以及对朱清时日后工作的支持,作为计算机领域泰斗的陈国良院士毛遂自荐,去南方科大讲授“计算机基础”。此言一出,朱清时有些语塞。
之后,刘盛纲继续开展电话攻势:“我们这一代大学校长,梦寐以求想做一些改革,因为条件不具备,到临退休都没做成,现在深圳把所有条件都给满足了,如果不去做,可能又得等二三十年”。
同样是大学校长,或许只有他才知道朱清时内心最柔软的部分,经过慎重思考之后,朱清时当即给深圳市领导写信提条件:如果自己主持南科大,学校必须有高度的自主权,学校校长兼书记,首期必须引进多少领军教授……
条件挺多,深圳市领导召开紧急大会,对于朱清时提出的条件,只有一个答案——执行。2009年6月29日,广东省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市委书记刘玉浦主持召开的市委常委会,同意聘任朱清时为南方科技大学(筹)创校校长。
那一刻,陈国良院士心里的石头彻底落地,打从规劝之时,他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因为朱校长是一个讲义气的人;他还是一个改革家,改革始终在他心里,不会放下”。
古陶瓷研究基地学委会主任干不成了,朱清时从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摇身一变,成为了南方科技大学的校长。虽然这个学校还带有一个“筹”字,但朱清时却乐得其所,“出任南科大校长至少是件有意思的事,甚至可能是一生中最有意思的。”
朱清时:让学生能力被测出来,而不光是知识掌握的情况,做题的能力
朱清时走马上任
2009年9月10日,广东省省委常委、代市长王荣为朱清时颁发聘书——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朱清时走马上任。
他大刀阔斧干了起来,在朱清时的眼中,倘若有一所大学通过打破行政绑架的形式教改成功,就会有一批同样希望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大学跟上来,整个教育体系就能回归。他把这种改革称为教育界的“蛇口”。
“30年前,经济要恢复活力,需要打破铁饭碗,30年后,教育要恢复活力,同样应该打破铁饭碗!”朱清时说。
校长还是那个校长,但是待遇却截然不同,担任中科大校长的十年间,他享受的是副部级待遇,即使在机场候机,也是悠然自得坐在免费的一等贵宾室,而从踏上深圳的那一刻起,他就变成了一个打工者。
或许,这就是无官一身轻,为了将行政力量的干预降到最小,他制订了一份《南方科技大学条例》,其中,学校的最高决策需由理事会决定,而理事会中,一线教授代表不少于1/4,国内外的教育专家不少于1/4。
或许很多人不相信,来这里的每一个行政人员都要经过朱清时的面试,至于为什么这么做? “做这件事的人,必须志同道合,必须有理想主义。”朱清时对应聘者说,“在这里,我和你们都是配角,教授们才是舞台上的主角”。
为了主角登场。朱清时开始“周游世界”说服专家。
他将第一个目标首先锁定在了自己的师兄——物理学家、剑桥大学终身荣誉教授陈应天。第一句话就搬出了老师,“严济慈老先生60多岁的时候还在教我们,现在我们60多岁了,也该为下一代做一些什么了!”
顺理成章,南方科技大学的第一份聘书就在陈应天的手中,且是朱清时亲自颁发的。
2009年10月,朱清时赶赴南非参加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大会,此时,他这个校长刚刚做了50天,经过他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说“,400份南科大宣传单被在场的华人学者一抢而空。
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之一,香港科技大学自动化技术中心主任李泽湘教授来了,为了“一代人的高教改革梦”,他愿意回国做义工。香港大学顶尖物理学家唐叔贤来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来了……
顶级专家来了,无疑让朱清时心里最重的那块石头放下来了,但是对这个当了十多年科技大学的校长来说,艰难的岁月才刚刚开始。
仅仅因为南方科技大学这个校名,就几经周折,而建校和招人的问题更是困难重重。
2010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原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率教育部专家考评组到深圳,看着朱清时所做的“功课”颇为满意。但是,发布于1986年的《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让教育部对南科大筹建工作的批复“戛然而止”。
该条例第17条明文规定,“设置普通高等院校的审批程序,一般分为审批筹建和审批正式建校招生两个阶段”。其中,仅仅要满足获批筹建的条件,就需要在校生计划规模不少于5000人,图书不少于60000册,这对于首批招生计划50人的南科大而言,无异于天方夜谭。
这样的状况让朱清时有些无奈,于是,他决定跳出现行体制,从教育部手中要回招生和授学位的自主权,采用“寒假考试、春季开学”这种强行闯关的方法。
什么样的学生可以读南科大
2010年12月15日,南方科技大学网站登载了“朱清时致报考南方科大考生、家长的一封信”。
“三十年前,第一批丢掉铁饭碗下海人的勇气、小岗村人分田到户的激情,鼓舞着我们决心迈出今年自主招生的第一步,从目前已经完成高三上学期课程的优秀学生或其他已经学完中学课程的优秀学生中招收一期教改实验班,在毕业时授予南科大的学士学位。今年招生虽然时间紧迫,但是我们仍然坚持招生,目的就是为了不让有志于报考南科大的同学失去机会。
……
南科大的教改实验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大学能自主招生、自授学位,才有真正的办学自主权,才能推进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这是我国高教改革的必由之路。
在中国高教改革中,南科大迈出的一小步,将是我国高教改革的一大步!有理想的同学,我们热烈欢迎你参与这个实验!你和我们一起度过的四年时光,必将成为你终生骄傲的经历!”
这封信的背后是朱清时付出的种种努力,还有众多支持南科大的“贵人相助”。
“什么样的学生可以读南科大?”
“先面试,再笔试,最后心理测试。以首届教改实验班学生为例,在考量他们时,我更加看重学生的理解力和想像力,而不仅仅是知识丰富,会做题。有的学生考试成绩很好,但是能力不强,能力是什么呢?最主要是理解力。第一次招生考试中,我就通过一张图写出《周髀算经》是如何证明勾股定理的来了解学生的理解力。”朱清时说,“这种考试过去高考没有过,我们改革就是想加进去这种东西,让学生能力被测出来,而不光是知识掌握的情况,做题的能力。”
经过层层选拔,南科大从国内24个省市745名报考学生中精心选取了46名学生,2011年3月14日,南科大首批入学的首届教改实验班的45名学生(一人未报道)正式入学,年龄最小的是来自山东,年仅11岁的苏刘溢。
这一天,距离朱清时发出公开信,还未满90天,可能这就是“南科大速度”。
都是谁选择了南科大,是那些考不上大学的“奇才”、“偏才”吗?
南科大学生:真正能证明我们的,不是文凭,而是知识
济南女孩杨鑫就是其中之一,来自于济南外国语学校的她是该校高中总成绩理科第一名、班级团支书、学生会干部。在看到南科大招生通知之前,她刚刚参加了浙江大学的笔试、面试。
让杨鑫动心的是南科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导师制、英语教学、去行政化和教授治校的管理模式……面试的过程也很吸引杨鑫,尤其是朱清时的那一道数学题,证明勾股定理,写出证明过程,物理教授让学生谈谈感兴趣的物理现象。
杨鑫说,“每个问题都在考查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灵敏度,比其他大学的面试更不寻常。”
2011年1月,南科大的录取通知如约而至,巧合的是浙江大学的拟录取通知也来了。经过短暂思考之后,杨鑫选择了去深圳,用她的话说,“如果到南科大,我是其中的1/45,而不是几万分之一。”
45名学生集体放弃高考
首届教改实验班课程和师资配备、教学配套设施等均已经到位。学生入学前两年不分专业,由学校安排统一的理工科基础课教学,以及教育部要求的其他课程。学生到了大三,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专业,每位学生都会依托一个研究院,在研究所完成他们的专业和研究。
对于杨鑫这样的学生来说,南科大果真不一样,这里成立了致仁书院,对学生实行书院管理。致仁书院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领军教授唐叔贤兼任首任院长,同时委派教授担任学生导师,建立了师生密切交流的互动机制。
看着学校,杨鑫笑了;看着学生,朱清时乐了:“因为年龄差距很大,所以要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闪闪发光。也让南科大成为中国教改的实验室。”
学生们第一学期开设微积分、线性代数、普通物理、计算机科学、英语、国学经典导读、社会学以及比较现代化八门学科。这些课程的内容堪称完美。并且实行全英文专业课和国学课的“双语教学”。
在这座有着“小楼和大师”的校园里,朱清时校长能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你喜欢哪门课,不喜欢哪门课?为什么?”“课余时间怎么安排?”……每周一次的座谈,让杨鑫和她的44名同学更了解彼此,也被校长和老师们了解着。
在这里的每一天,杨鑫都能从中获得新鲜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2011年5月17日,香港大学顶尖物理学家唐叔贤组织了一场物理考试。他规定:考试可以借助计算器等任何工具,甚至答案也可以公开,学生需要写出解决问题的过程,考试不限时间,唐叔贤教授就在教室里等待大家答题。
“与校长见面很容易,他每天在餐厅吃饭,只要去吃饭就能见到。”杨鑫越来越能理解朱清时说的,“真正能证明我们的,不是文凭,而是知识。”因为,她开始“思考”了。
但是,这样的安乐日子没有过多久,朱清时和他的学生们又有“难处”了。
2011年5月初,深圳市委组织部发布公告,面向国内公开选拔2名正局级的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此举一出,即遭广泛质疑,许多声音认为这与朱清时“去行政化”改革的努力背道而驰。
5月27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教育部支持南科大的教改探索,但任何改革首先要坚持依法办学,要遵循国家基本的教育制度。”这意味着,上了“大学”的45名学生要“再考一次”。校方连续两天组织“动员会”,在一间教室里,学生们一边做作业,一边听人劝说。
“他们明着在会上,对学生们说,参加高考是给你们上了一道双保险,你们还不干呀?你看看,教育就这样沦为一种庸俗的游戏。”朱清时再一次感到无奈:“学校确实接到了行政部门下发的文件,我虽据理力争,但无法阻止,也不能让学校出面抵制,只能让学生自己选择。”
为了回避,那一段时间,学生们在食堂里看不见朱清时了,他躲到外面去了。
5月30日,一位网名为“南方科大私房博客”的博主在网上发表了一封题为《致所有关心南科大发展的人们》的公开信:“现在,我们学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现在教育部提出我们必须要高考,回到高考的体制下去……教育部作出的这项决定,我们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是难以接受的。”
这封公开信,被外界解读为南科大学生拒绝参加高考的集体表态。为使教改实验班的学生回归考场,深圳市政府特将高考报名截止日一再延后:5月31日,6月3日……一轮一轮地劝说,换来的是多数同学请假离校。
2011年6月6日,45名学生最终没有一人走进考场参加考试,学校准备的两个考场也被迫取消。
“没想到学生们能想得那么清楚、透彻,那么有勇气。这些学生应该让好多老师跟官员汗颜,他们更理解不参加高考的意义,并且自己感到很自豪。”朱清时说。
高考结束之后,朱清时收到一条学生的短信:我这辈子要干一件大事儿,以后我有儿子、孙子的时候,他们问我你这一生做过什么事儿吗?我就可以很自豪的说,我曾经参加过中国的高教改革。
对于该事件,《新华每日电讯》发表评论:位于深圳的南科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当年的深圳特区改革。深圳特区改革的成功正在于没有遵循一些旧制度、旧规则,打破了坛坛罐罐,探索出了真正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新制度、新法规。相对于当年深圳的改革,南科大教改只是“小巫”,风险小得多,全国有1000多所高校,南科大只是其中一所,以中国之大,为何容不下一块小小的教改“实验田”?为何不能放手让南科大闯一闯、试一试?
希望南科大国际化
高考的事情刚刚过去,朱清时再次犯难。
起初倾心相助、创办南科大的三位香港教授突然出走,并用公开信的方式对他和南科大进行“炮轰”。
2011年6月16日,三教授在媒体上发布联名公开信《要改革不要口号》,直指南科大现存的问题,如“自主招生,自授文凭”绝不是高教改革核心;鼓动学生“不参加高考”不是改革而是“文革”;“高校去行政化”不能沦为哗众取宠的口号,等等……
朱清时至今认为,自己跟香港三位教授的区别在于:他想等学校骨干到位再设立制度,但三教授认为应该先设立好制度,再引进骨干做事情。
困难一重重,朱清时不是没有抱怨过,“如果知道是这个情况,再有陈院士要来劝我,刘院士来劝我,我都绝对不会答应”。
虽有抱怨,可是朱清时前进的步伐却没有停止。未来也一步步明朗起来。
2012年2月,五位世界级学术权威的美国教授应邀组成南科大首届顾问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将指导南科大的学科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并帮助南科大从全球引进一流人才和扩大其国际影响力。
时隔一个月,全国“两会”,面对记者抛出的招生问题,朱清时已经非常乐观:“我相信这个问题很快可以解决,我希望今年秋天南科大有学生入学。”
果然,仅仅过了1个多月,教育部发布消息,备受瞩目的南方科技大学已正式获准建立,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暂定为8000人。南方科技大学系多科性本科学校,由广东省领导和管理,学校发展所需经费由广东省统筹安排解决。同时,应遵守《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基本精神,依法办学,遵循国家基本教育制度。
而这一天,距离朱清时接过南科大的“帅印”已经过去了整整了958天,没有人能想象朱清时这些天来的心情是怎么起伏的,只知道这些天他一直在吃安眠药帮助自己入睡,这是当中科大校长十年都不曾遇见的。
“今年南科大会怎么招生?”这是很多人疑惑的问题,关于这个话题,朱清时颇为谨慎。“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先参加高考,然后参加我们的复试,主要是测试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记忆力这三方面能力,因为这三个能力在高考中是不容易表现出来的。我们还需要测试他们的心理素质,对他们进行面试,这样才把学生全面考查一遍。到高考成绩公布后,高考成绩、平时成绩和学校综合能力测试成绩综合起来,高考成绩占40%,平时成绩占30%,综合能力测试成绩占30%,这样打包成一个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对于关心学校发展、有志报考南科大的学生,朱清时表示十分欢迎。他开玩笑地说,新成立的高校有很好的理想,但上级不批准也不行,还是“希望能够赶得上今年高考”。
去行政化是南科大的最高目标,是南科大办学初衷。南科大是一所公立学校,公办学校就是花政府的钱,既要花政府的钱,又不要政府的官员干预,这必须要有一种新的机制才行。
这种新机制就是理事会制度,理事会相当于学校的老板,它代表市政府,但它不会干预学校的日常事务,它只是决策学校每年一度的大事,比如财务预算、正副校长的选拔遴选,还有一些方针政策这样的事情。理事会决定了,就让南科大自己去运作。这是去行政化一个比较成熟的方法。中国高校建立真正的理事会,南科大是第一次。
南科大“转正”了,招生工作筹备中,理事会成立了,顾问委员会成立了……目标在一点点推进,但是谁都知道,朱清时的改革路线才刚刚开始,前方的路任重而道远。(梁伟)
[中华儿女报]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