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全军覆没?状元不成才?平常心待之!
32年来高考状元全军覆没,竟无一人成才……日前,一份《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引发网友围观。
状元,在中国社会总是一个亮眼的词汇。“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闻”,媒体来炒作,社会在热议。虽然有些地方明令禁止炒作“高考状元”,却依然无法让热闹的“状元秀”真正降温。的确,在目前以分数高低论英雄的考试制度下,状元意味着顶级的大学、热门的专业,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于是,人们希望状元常胜不败,从“高考状元”也变成“职场状元”。但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一旦发现情况不尽如人意,冷嘲热讽、愤懑抨击也就来得格外猛烈。近些年,“状元不成才”的观点一直在发酵,而《报告》只是这个论调的最新版本而已。
心态不难理解,但观点有待商榷。姑且不论《报告》中“32年来高考状元全军覆没”这个结论是否真实,单就“成才”而言,标准为何、该如何定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答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据《报告》称,在杰出企业家中没有一位是高考状元;中国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专家中也难觅状元身影……令人不解的是,杰出企业家是如何定义的,没成为两院院士就代表学术生涯失败吗?这样的成才标准恐怕难以令人信服。
老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内取得成绩和进展,拥有和谐美满的家庭,不断提高个人修养等,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成功。况且,《报告》也表示,大部分状元在各自岗位上也做出了不错的成绩,又怎能断言状元不成才。
再者说,状元也是凡夫俗子,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并不意味着他们能成为“全可”状元。如果把人生比做一场考试的话,高考的成功充其量只相当于做对了一道分值很高的考题。而在职场中能否成功,还受到诸如进取心、责任心、情绪调节能力甚至机遇等多种因素影响。
其实,与其讨论状元能否成才,倒不如剥离环绕在状元身上的光环,将状元请下神坛,以平常心待之。而要消除社会对状元成才的焦虑和担忧,学校、媒体、家长和社会机构就不要将追捧和炒作状元当成逐利工具,而是要为他们提供宽松、平和的社会环境和成长环境,让高考状元们真正成长成才。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每一位高考状元加油鼓劲,也应该为每一位普通考生喝彩,这比单纯炮制和炒作所谓“状元榜”要重要得多,有意义得多。(张彦春)
[新华网-人民日报]
相关报道
《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简介
《大学》杂志
2007年8月6日,“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发布《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这是我国首次针对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进行的调查报告。报告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杂志和21世纪人才报联合编制,旨在让社会了解1977-1998年我国高考状元的职业发展状况和所取得的成就,为一年一度参加高考的考生及家长理性选择高等院校和专业,为本科毕业的高考状元选择自己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为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探索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广大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和高考研究人员研究教育问题提供参考,期望社会能公正、客观和理性地看待高考状元。
2007年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30周年,“高考”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全国人民公认最公平、最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高考状元”作为各地区高考的最高分得主,他们是高考考生中的“特殊群体”,高考状元的出现是一个学生的天赋、情商、志向、勤奋与家庭的生活条件、生存环境、教育方式和中学的办学理念、教师水平、教学方法的完美结合,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必然性在于只要存在高考,就必然存在状元;偶然性在于,理论上每一位参加高考的学生都有机会成为状元。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每年高考放榜后,“高考状元”因其特有的价值与影响赢得社会的强烈关注,“高考状元”牵动着考生、高校、中学、老师、家长、商家、媒体乃至全社会的“眼球”,成为万人瞩目的焦点。特别是2005年香港高校进入内地招生后,截止至2006年的两年间就招收到18名状元,2007年仅香港大学就揽走7名高考状元,从而出现了一批与北大、清华等内地一流高校争夺优质生源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高校生源竞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名校之间“高考状元之争”几乎都是每年盛夏各大媒体的“焦点话题”。
2007年5月14日,“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发布我国首个反映1999-2006年各省市自治区(除西藏、港澳台地区外)高考状元状况的调查报告——《1999-2006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报告对我国各地区高考状元的地域分布、就读高校、院系及专业和就读中学等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分析。报告一公布立刻引起了国内近百家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与报道,在社会上特别是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同时引起了政府及教育界人士对“高考状元现象”及“状元情结”的反思。而与此同时,社会更加关注和渴望了解已经走向社会的高考状元的职业状况和所取得的成就。
《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是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杂志和21世纪人才报等联合编制完成,是我国首个针对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进行的调查报告。“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历时6个月对1977-1998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状元的职业状况调查与研究得出的。旨在让社会了解1977-1998年我国高考状元的职业发展状况和所取得的成就,为一年一度参加高考的考生及家长理性选择高等院校和专业,为本科毕业的高考状元选择自己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为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探索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广大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和高考研究人员研究教育问题提供参考,期望社会能公正、客观和理性地看待高考状元。
《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编写完成,主要执笔人是中国校友会网总编赵德国、课题组学术负责人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云南师范大学青年学者冯用军和中国校友会网刘明等。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谨向作者和资料提供者表示衷心感谢。由于资料等方面的局限,加上创作时间紧迫和作者水平有限,报告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足和错误之处,欢迎广大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以利于改进和完善。
相关阅读:1977-1998年我国部分高考状元职业情况表
1977-1998最受状元青睐的大学排行榜
1977-1998最受状元青睐的大学专业排行榜
2007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新浪网-中国校友会网]
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中职业调查部分
第7章
高考状元职业状况
7.1
高考状元职业分布
高考状元大学期间学习能力突出,深造和出国留学成为毕业首选
调查显示,在我国1977-1998年可以统计到的350多名高考状元中,可调查到职业状况的有130多人,约占总数的38%左右。高考状元作为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的第一名,高考的优胜者,可以说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较好的心理素质,并掌握了适合其本人的学习方法。调查发现,状元进入大学之后仍保持极强的学习能力,在大学学习期间,基本上都是大学校园中的佼佼者。本科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的高考状元比较少,大部分的高考状元本科毕业时选择继续在国内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另有一部分状元则选择出国留学深造。从表7.1.1可知,在本次调查到职业状况的130多名状元大学毕业后,约有40%的高考状元选择了出国留学深造或定居海外。可以说,考研深造和出国留学成高考状元本科毕业时的首选。
高考状元职业选择多样化,投身学术界成众多状元“职业最爱”
分析本次调查到1977-1998年130多名高考状元的职业状况(见表7.1.1)发现,高考状元毕业后的职业选择呈现多样化特征,职业分布比较广泛,职业地位较高。在调查到的130多名状元中,在学术界工作的高考状元最多,约占总数的22%,学术界成为高考状元的职业最爱。选择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约占总数的17%。选择自主创业和从事企业管理的状元约占总数的10%。从事金融、证券工作的状元约占总数的9%。在新闻界工作的约占总数的5%,在党政机关工作约占总数的5%。22%左右状元在海外留学或移居海外,另有一部分状元还在国内高校攻读研究生。而从事以上职业之外的高考状元占到了总数的7%,当中包括中学教师等职业。
高考状元所学专业与从事职业脱节,消极后果亟待检讨
分析本次调查到职业状况的130多名高考状元大学所学专业与他们毕业后所选择的职业,我们发现,大部分高考状元选择了与自己就读大学专业相关系数不高的行业作为职业。从这里可以看出,高考状元之所以职业发展缓慢、职业成就平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选择专业时不是立志、而是随大流的结果;因而不得不中途转换专业,这不仅浪费了他们自己的宝贵精力,更多的是浪费了教育资源。这是值得教育界反思的地方。
7.2
高考状元职业发展
社会期望高考状元不仅是“考场状元”,毕业后更应成为“职场状元”
调查显示,高考状元作为各地区高考的第一名,高考状元选择就读的几乎都是国内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受到的是中国一流的教育。高考状元集万千希望于一身,按理说毕业后应该出人头地做出一番大事业。在社会公众心理,高考状元不仅是高考的佼佼者,更应该是毕业后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成为“职场状元”,比如知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法律专家和学术大家,成功的商界精英、政界翘楚、媒介大腕、文艺名人或社会名流等,高考状元应该有这样的期望和抱负。
高考状元尚未出现在主流行业的“职场状元群体”中
从表7.1.1可以发现,高考状元职业的实际情况与社会期望大相径庭,他们当中没能出现行业的“顶尖人才”,大多在职场上显得“默默无闻”。并且通过核查“2007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的杰出人才(见表7.2.1和表7.2.2),我们发现,在“杰出企业家”中没有一位是高考状元;而在学术领域,通过调查1952年以来我国科学家当选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和俄罗斯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和科学院院士名单、1998年以来我国高校聘请的1108名长江学者及获得“长江学者成就奖”的专家学者名单,均没有出现高考状元的名字,同样在杰出政治家群体中也没有出现高考状元的影子。这也说明了高考状元尚未出现在主流行业的“职场状元群体”中。
[搜索自互联网]
高考状元职业发展并不理想,职业成就平平远低社会预期
通过对“1977-1998年高考状元的职业状况”和“2007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分析我们发现,高考状元的职业发展并没有社会期望的那么“理想”,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一扫当初高考状元的风光和辉煌,除个别高考状元有较高成就外,大部分已变得“泯然众人矣”,这些高考状元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和所做出的成就,少有开创性的、杰出的、举世瞩目的成就。高考状元诞生时的风光与高考状元毕业后的落寞,应当引起社会对状元群体的关注,特别是对教育的反思。
知名大学要践行培养一流人才的使命,高考状元应牢记“马拉松精神”
比较“1977-2006年高考状元选择就读的大学”(见CETV-1国视报告:《走近560名高考状元》http://www.cuaa.net)和和“中国高校长江学者校友排行榜”(其实质就是“培养出杰出青年教师大学排行榜”,见表7.2.2)发现,北大和清华在“最受高考状元青睐大学排行榜”中的比例占70%以上,而在“长江学者校友排行榜”中的比例只占13%。这样大的反差使人感到震惊,这种反差值得我们深深地思考。是高考状元高分低能吗?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教师水平低吗?是状元扎堆被淹没了吗?
众所周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教师的水平是无庸置疑的。是“状元扎堆被淹没了”的说法又似乎太冤枉了。这就让我们想起20世纪90年代初在北京流行的顺口溜:一流的本科生毕业后出国,二流的本科生毕业后到外企,三流的本科生毕业后读硕士、博士。这里显然是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人才外流了,“留学”变成“学留”了;连用引进人才的办法也无法把他们请回来。这样惨痛的教训要牢牢记住。应该将“进口”的各类考生,变为“出口”的一流学生,走上社会以后成长为“杰出人才”作为评价一所大学人才培养效率状况的最公正标尺。鼓励高校培养出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说的“国家急需的创新人才和杰出人才”以及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四次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所提出的“大师级人才”是每一所大学、特别是“985”工程大学的战略任务,务必牢记在心。
另一方面就看看马拉松赛给我们的启示:往往在开始时跑在前面的不能得冠军。这里的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坚定而远大的志向。一个有志向的人,国家要你去做什么,你在哪一个领域里面,一定能为人类,或者为祖国做出贡献。有志向的人,就会有一种好心态,摆在你前面的那点中学成绩,大学成绩,和那个志向相差很远,你自然就不会那么飘飘然了,人家再吹捧你,也不会飘飘然。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志向了,一开始得到那点荣誉,就沉醉其中。考上高考状元以后,这个给你戴红花,那个给你奖金。一下子就像变成了神那样的人了,也不再努力了,那怎么行?
大学评价研究人员应改进评价标准,重点考核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存在很多误区,特别是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评价方面“重量轻质”。科学研究方面,用论文数量评价高校的科研水平质量;人才培养方面,用“在校学生数量”或“考生入学分数”来评价高校的“人才培养”,用毕业生出国率或考研率来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高校追求所谓的世界一流和中国一流的研究性大学的建设目标,在人才培养上仅重视研究生教育,忽视本科生教育质量,本科生在进入大学后急需解决的诸多问题得不到及时指导和建议,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仍然采用中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忽视本科教育在研究型大学是很普遍的现象。因此,一方面,现有大学评价研究人员及机构应与时俱进,改变“重量轻质”的评价理念,另一方面,高校更应重视作为大学之本的本科生的教育,鼓励教授和博导们,特别是知名教授和博导给本科生上课。
对此,我们呼吁:要改变对教育及教育机构的评价方法。对中学:用成才率代替升学率;对大学:用成才率代替优秀学生录取率,用留学回国率代替留学率。中学要把优秀的中学生送进大学深造,而不仅仅是关注培养了几名状元;大学应将优秀的中学生培养成优秀的大学生,而不仅仅是宣传用“状元奖学金”招到了几名高考状元;同时,社会和国家一方面不仅要让优秀的大学生在实践中发展为杰出人才,另一方面也应让优秀的留学人员回国做出贡献。
高考状元要改变大学学习策略,力争成为专家型人才
文凭不等于水平,学历不等于能力。学历只能证明你接受过高等教育,能力怎么样?要靠到社会上去打拼和实践来证明。我们都知道,高考状元的所取得成绩体现的是其中学阶段的学习能力与成就。考生要想成为高考状元,必须做到门门功课优秀,只有各科学习都比较均衡和优秀,才有可能取得优秀成绩,否则不可能成为高考状元。但是由此导致的结果是,门门优秀可能就无法深入探究其中的一门;同时,高考状元进入大学后,由于各科发展较为平衡,因而很难做出选择去精通一门,虽然他们都能顺利地毕业,且几乎都有机会留校或出国深造,这也从侧面证明他们的学习能力确实较强。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几乎都有能力成为普通的教授、科学家、商人、医生、律师、工程师等,但他们却很难成为一流的创业者和科学家。因此,我们建议,高考状元进入大学,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改“平衡学习”为“专一学习”,努力成为专家型人才,毕业后成为“职场状元”。
[搜索自互联网]
教育家办学:校长专业化发展的目标
■提倡教育家办学是尊重教育规律和回归教育本质的重要体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
■教育家办学必须集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于一身。没有思想的教育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的教育是空洞的理论,真正的教育家是两者的有机结合。
■要为校长成为教育家营造发展环境,为校长成为教育家提供发展条件。
“教育家办学”,是温家宝总理自2003年以来提出的重大教育命题,其核心就是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尊重教育领导的专业特性,为校长专业化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对于提高办学水平,办真正的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让教育家担任校长,让校长成为教育家,既是政府的“提倡”,也是社会的期盼、时代的呼唤。这一命题启示我们要尊重教育规律,明确校长的崇高使命和历史责任,注重内涵发展,加强能力建设,为教育家的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造就成千上万杰出的教育家。
时代呼唤教育家办学
当前提出教育家办学绝非偶然,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性。一方面,一些学校的管理者背离了教育规律,导致经济思维、市场思维、行政思维乃至官僚思维、封建式的家长思维泛滥,把学校等同于工厂、学店、官场,严重侵蚀着人民教育事业的肌体。另一方面,我国教育已经跨入新的历史阶段,经过配置经费和师资等教育资源的外延发展,基本解决了能上学和上得起学的问题,转入解决上好学的阶段,这就更需要教育的内涵发展,必须让真正懂行的人按教育规律办事,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就现状而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是校长,要教育家办学,校长就应该是教育家,或具有教育家的风范。校长应该是或必须是教育家,从一个最直接的意义上说,明确了校长的身份、地位不仅是有一个行政权力的“长”,而且是有专长的“家”,校长不能只是用权力去管理、调控,更为重要的是要用思想来影响、引领学校。抛开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来看,人文本位远优于管理本位——“家”比“长”显然要重要得多。
因此,提倡教育家办学的重要意义在于准确揭示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尊重教育规律和回归教育本质的重要体现,是教育工作重点从外延向内涵发展的适时转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对当代教育领导尤其是校长的新要求,对推动中国有更多的教育家脱颖而出,办一流的学校、办一流的教育,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育家办学内涵丰富
教育家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尽管对教育家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共同的认识是,教育家办学必须集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于一身。没有思想的教育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的教育是空洞的理论,真正的教育家是两者的有机结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教育家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条件:第一,有实践经验,热爱教育事业,乐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第二,有教育理想,善于发现和潜心研究教育问题,能够提出有独到见解的教育理念;第三,有素质,是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第四,有创新,勇于进行教育改革;第五,有影响,提出了系统的教育思想主张,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是一个事业的成功者。作为教育家的校长,应该深谙教育发展的规律,善于捕捉学校发展所需要的那些稍纵即逝的机遇,娴熟地从极其平凡的教育现象中提炼出某些具有推广价值的因素,成功地用阶段性递进式的教育愿景引领教师的发展方向。
教育家的涌现是一个层次发展。普通教育工作者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和主力,其中能够成为教育家的是少数,能够成为大教育家的是极少数;在普通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家乃至教育大家之间是一部分教育家型的优秀教师和校长。大多数教育工作者虽然成不了教育家,但是应当不断地培养教育家思维,养成教育家气质,增加教育家细胞。而不断“培养”、“养成”、“增加”的结果,必然涌现一批教育家型的优秀教师和校长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间,自然会涌现教育家乃至教育大家。教育家出自普通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出自优秀教师和校长,又反过来引领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实践。
教育家办学,就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第一责任是努力遵循教育规律,第一眼光是善于发现违反教育规律的现象,第一品格是敢于反潮流,第一使命是办出真正的教育。教育家办学,就要求行走在这条路径上的所有教育工作者,不断增加教育家细胞、训练教育家思维、提高教育家素养。
挖掘教育家办学经验
谈及当代教育家,很少能得到普遍认同,这也许是教育界的过分谦虚,或者是由于教育工作成果隐性往往大于显性且周期较长这一工作性质所致,但恐怕不能不说是一个奇怪的文化现象。因此,温家宝总理提出教育家办学,是对教育工作的肯定,是对教育界优秀人才的赞誉。
在我国近现代历史上,有一大批教育家,如陶行知、蔡元培、陈鹤琴、黄炎培、叶圣陶这些公认的教育家,分布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等领域。他们的共同特质是能够超越当时的困难、环境,有所作为、脱颖而出。他们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所影响的不是一个专业的成果,而是一代人和几代人。作为教育家,他们有自己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执著追求,能在自己工作的范围内,与自己带领或参与的团队一起,团结协作,锐意进取;作为教育家,他们敢于摆脱来自各方面窒息创新活力的束缚,把这种束缚的影响尽可能减弱到最小的程度,在自己的办学空间里坚持教育理想,坚持自主创新,开展富有个性特色的教育实践活动。
新中国建立以后,同样出现了一大批教育家。他们长期工作在学校管理和教学一线,兢兢业业从事着教书育人的工作,洞悉教育规律,精通教育业务,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升华为理论成果,有科学的教育理论建树,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校长必须是“知”、“行”合一的人:理论认知要到位,管理执行要有力。教育家校长必然是最善于把理论作校本化处理的人——他们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驾驭教育教学实践,把管理学前沿理论有机地融合在学校管理之中。
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
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要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这既是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发展的新目标。
第一,校长必须有职业精神、专业水准和事业追求才可能成为教育家。
当今社会,职业分工不断细化,每一种职业都日趋占据一个独立的社会领域,专业化已经成为社会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必然要求,成为衡量一种职业成熟程度的重要指标。在校长的职业生涯中,没有职业准备不可能成为校长,没有专业水准不可能成为合格校长,没有事业追求不可能成为教育家。
校长的专业化实质就是校长素质的专业化,即需要具备策划、决策、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从现在仍活跃在一线的一大批知名校长的经历看,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对学生有真情实感,对工作能真抓实干,对教育有真知灼见,具有适应和超前时代的教育思想,具有创新思维和学校管理的艺术,具备以学校管理专业能力为核心的多种能力,具备以教育管理知识为核心的通才型知识结构。
现代学校需要教育专家和具有专家素质的校长来管理,更需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来作为支撑与引领。教育家办学就是要校长能够用专家的眼光去审视教育,用科学的观点去研究教育,用先进的理念去经营教育,用务实的行动去发展教育。站在社会所需、人民满意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去规划学校愿景,积极研究探索并带领教师向建设品牌学校的目标迈进。
第二,要为校长成为教育家营造发展环境。
教育家的成长需要有良好的环境。一方面,要营造尊重教育家、依靠教育家的良好舆论环境。成熟的校长是教育发展的宝贵财富,对成熟校长的重视是实现教育强盛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要改善制度环境。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简政放权,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使校长和教师能够大胆试验,大胆实践,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办学风格、办学特色。
第三,要为校长成为教育家提供发展条件。
一方面,要求校长接受专业养成教育和专业训练,接受任职资格培训和在职进修提高;要给予他们各种学习机会,鼓励他们参加一定的专业团体,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名师、名校长、优秀学术人才的工程建设,开阔职业发展前景。还需要指出的是,校长的成熟需要一定的年限,一般应当具有8年以上的任期,才可能充分显示其能力。
教育家不是一纸证书,也不是一顶桂冠,它应该根植于学生的心中,在社会、家长的口中传颂。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追求理想的事业,教育家办学是理想的办学境界,每名校长都有成为教育家的可能。要让更多德才兼备的教育工作者发扬学术民主、学术自由,推陈出新,形成各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从而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行走在“教育家”的路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曾天山)
[杭州教育城域网-中国教育报 2009.2.18]
相关链接
巴人论评:教育改革与“零工资”
巴人论评:四川教育局管理之下学校为什么会闹鬼?
巴人论评:人才是推动一个国家和社会进步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
教育部需要面向全国人民
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专题评论:清除学阀学霸想到解决西部教育“荒漠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