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下旬,为期6天的全国高校社团会长年会暨新青年领袖论坛在京举办,“77级”与“90后”的对话成为此次年会的最大亮点。
两代人观念的激烈碰撞
这个全国高校社团会长、主席、优秀大学生代表与众多社会精英的高端对话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今年,第一批出生于1990年之后,人称“90后”的高校毕业生将进入社会。而“77级”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特指“文革”后恢复高考而入学的那批大学生,今年是“77级”大学生毕业30周年。两个完全不同时代的人对话,激烈碰撞。
“77级”大学生中断了10年学业,经历过“文革”磨难,大学毕业后成了社会栋梁。对比两代人,北京大学教授、经济学家张维迎说,“90后”的条件比我们当时要好得多,有更大的自由选择空间,不需要完全为生计而忙碌,有可能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发展成为更有个性的人。
YBC创业学院执行院长杜葵则认为,“90后”这一代人的思维方式深刻地受到移动互联网影响变得碎片化,更少与身边的人沟通,越来越内向、情绪化和非理性;同时社会信息量大,选择众多,青年人很容易迷失理想和方向。
“90后”自己如何看待他们的时代?既是“最好的年代”,又是“最坏的年代”,这种说法很流行。论坛策划和参与者之一、北京石油化工学院2010级的李琳同学认为,“90后”生存在一个飞速变化的信息社会,信息畅通能提供更多的机会,比如这次年会,大多数组织者是通过互联网得知报名消息才得以参与的;但是互联网信息泛滥和管理不当也可能对年轻人造成不好的影响,是这个时代无法逃避的问题。
反对给“90后”贴标签
人们感受到“90后”与他们的父辈有着迥然不同的精神面貌和思维方式,不免担心,他们会由于“独生子女”和“深陷网络”而成为“垮掉的一代”吗?他们又如何能扛得起社会赋予的重任?
“我觉得‘90后’被误解了。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让社会对我们有一个更正确的判断,而不是让‘自私冷漠’、‘非主流’这些词影响了社会对我们的预判”,“被贴标签肯定是因为有一些负面事实存在,但是‘90后’素质参差不齐,不能以偏概全”,在是否被社会误读的问题上,“90后”的参会学生反应非常激烈,首都师范大学2009级的杜腾宇同学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去年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发布的一项对“90后”群体价值观和消费行为的研究报告显示,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不同,在“90后”的价值体系中,利他精神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强调个体、寻求自我认同和互利互惠的价值观,这种新的价值观有待被理解和接受,而不是排斥。各位77级老师一致反对给“90后”贴标签的做法,得到了在场同学的认同。
会变得成熟而有担当
面对社会上的质疑,论坛的记者传媒部负责人殷旷怡同学回应说:“说‘90后’自私冷漠可能在一小部分人身上有,我身边的同学,平时生活中对于时政和社会新闻也通过社交网络持续关注和探讨,大家对公益都特别积极。”
如今社会各个领域都有很多“90后”的身影,刚刚结束的伦敦奥运会中,很多“90后”的运动员已是身经百战的“老将”;中国最年轻的CEO孙伟、见义勇为下水救人的长江大学几名学生都是“90后”;在接受采访的同学当中,有几名已是公益社团的负责人,在与政府、专业机构以及基金会的合作中,他们的“微公益”做得有声有色。
如今社会价值多元化,网络文化独树一帜,但是给“90后”下定论似乎为时尚早。年会活动策划者、中华女子学院2010级的王品同学说:“随着知识经验积累,我们‘90后’会变得成熟而有担当。”
王佳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