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1月5日电(记者蒋芳)扬州大学推出的“星座教学法”引发争议却受到学生欢迎;中南大学开设的“名侦探柯南与化学探秘”公选课受到热捧;厦门大学的“爬树课”成了舆论焦点;四川大学的教授徒手劈砖解释科学原理;南京理工大学的老师则干脆把AK-47步枪带进了课堂……所有曾经上过大学的人面对如此花样百出的课堂,估计都会有着没赶上的羡慕嫉妒恨吧。
当高校给人一种纷纷大跳“潮课”style的感觉,社会对此有质疑、有褒扬,还有更多地在看热闹。其实,“潮课”层出不穷的背后,既有教育对象需求的变化,更折射出教育供给方——高校提供能力或者提供方式的捉襟见肘。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脱节早已不是新闻,为了赶上社会发展的”高铁”,高校既想要追赶,又希望保持自身的节奏,纠结之间乱了方寸。因此,在很多时髦潮课出现的同时,也有些莫名其妙甚至不讲科学的“兴趣活动”就出现了。
诚然,有不少人认为在“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现实背景之下,为了把学生拽回课堂,“潮课”是无奈之下的“拯救”和“突围”,且仅是部分高校的自我探索,远未形成风气。毕竟从目前来看,所谓潮课大多数仍是选修课范畴,尚未动必修课分毫。而放眼任何一个大学选修课,谁还没有个几十上百?“潮课”之所以迅速地获得学生的追捧,进而赢得社会的关注,恐怕还在于牢牢把握了学生的喜好,从学生的视角设置课程。从这个角度来看,“潮课”不多,反而嫌少,何时能够让必修课也变得“潮”一点,值得我们期待。
然而“潮课”毕竟不该是心血来潮的结果。大学之大,在于海纳百川,而非泥石俱下。教育领域从来不缺赶时髦和炒概念,比如IPAD进课堂,比如因星施教,再比如拔苗助长的各种早教……如何才能把握好度,既符合教育自身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规律,又不显得老套僵化被学生视作鸡肋,是当前教育的难题,也是纠结的来源。
无论如何,高校玩花样算不上是坏事,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是理想中的寓教于乐。然而,“潮课”再潮,其本质仍是课,就如同大学再大,本质仍是学。教育的问题,课堂的“纠结”仍需要教育自身去克服,只希望“潮课”不仅为迎合潮流,不仅为吸引眼球、赚取人气,不偏废了教育本身的严肃性和科学性,这样的style,就可以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