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公众教育公平感调查报告日前发布,调查显示多数公众积极评价近三年来教育公平改善的状况,但仍有26.7%的公众对彻底治理“择校热”缺乏信心,有24.3%的公众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3月20日《燕赵都市报》)
从古至今,教育都是社会流动重要的通道。只不过,传统教育是精英教育,现代教育是大众教育。在就业市场中,前者供不应求,教育精英往往成为稀缺人才;后者供过于求,求职者往往会遭遇就业挤压。“教育不能改变命运”的潜滋暗长,首先是公众对就业挤压的一种回应。
从成本上看,近年来教育费用大幅攀升;从收益上看,大学生就业难、薪酬低、收入有限。当教育不能达到人们的心理预期、不能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时候,教育改变人生命运的作用就不可避免地受到质疑。
然而,实证研究却显示了截然不同的结果。调查显示,学历越高,收入平均水平也就越高;大学本科学历的人均收入是小学学历的3倍以上,是从未上过学人员的9倍。“教育改变命运”并没有因为时代变迁而变质。
作为一名从西部山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教育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为什么超过两成的公众不相信“教育改变命运”?一方面,由于社会竞争的激烈,教育改变命运的显著度下降、周期性加长。在焦虑心态和“短视”目光的裹挟下,教育很容易陷入功利化误区。另一方面,公共财政投入在城乡之间失衡,教育资源在地区间分配不均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从而削减了教育缩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正的作用。
一方面,政府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推动教育公平;另一方面,公众也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多元的成功观,为教育“松绑减负”。教育只是社会流动的一种渠道,而并非全部。
此外,两成多的人不相信“教育改变命运”,是不是说明还有近八成公众是相信的?对于这样的调查结果,其实也不必过于悲观。
□杨朝清(社会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