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梯上学路”让人难以接受
在湖南桑植县张家湾村,因地高多悬崖,从村民的祖辈起,村民就靠搭在高低两处的木梯出入镇上。而村里学龄期的孩子,也只能靠爬垂直的天梯上学,而梯子下面,就是六七十米深的悬崖。(4月14日《潇湘晨报》)
值得追问的是,一个村庄,为何处在被边缘化的角落?若村民们只能在“原生态”的天梯上爬行,那连安全出行,都会变成奢望?尤其是在年轻人普遍外出,老人小孩留守的情境下,爬天梯的危险尤为巨大。
事实上,当地为解决村民出行难题,做过几种尝试:修路——悬崖峭壁工程量巨大,“3000万都未必能修成”,而村里人口又不多;移民——山里丰富资源,成了村民生计来源,他们舍不得离开;在村里建学校——会让别的地方的孩子翻山越岭,且教育质量好不到哪去。看上去,这像是个无解的难题。
即便如此,当地政府仍难逃不作为的嫌疑:首先,在媒体报道后,桑植县政府立马表态,先出资金在天梯处改造一条简易通道上山。可假若媒体没曝光呢?当地会不会继续不管?为什么非得等到“媒体曝”,才将改造简易通道提上日程?
再者,部分村民不愿搬离,或不乏安土重迁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因为生计。这也投射出其发展渠道的匮乏:政府有无适当引导,为其生活兜底,并拓宽其发展空间?如果村民“谋生有术”,还会不舍得搬离吗?
退一步讲,就算修路、“移民”等都难以实行,给村民们修个“钢铁梯子”,并做好保护措施,有多难?
张家湾的“天梯上学路”,并非孤例。昨日,《新京报》也报道,因水泥路被洪水冲毁,北川陈家坝乡的几位孩子在上学时必须经过开始腐烂的简易木桥。当贫困山区总处在政策扶持的“空白区”,地方政府更应该积极地替民众解决问题,而不是坐等媒体曝光,才开始有所作为。
□佘宗明(媒体人)
[新京报]
相关报道
访桑植山区小孩天梯上学路:一山有四季 十里不同天
桑植县苦竹坪乡的张家湾村是一个只有300多人的小村子,因为北边毗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八大公山,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很美。然而,正是由于山多、海拔高、地广人稀,到目前为止这个面积19000多亩的“大”村,甚至没有一条公路、没有一所学校。全村60多个孩子上学全部要步行,其中张家湾组和红鱼洞组的孩子,甚至要爬“天梯”。
“天梯上学路”的报道播出以后,在新浪微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微博名人邓飞在看完视频后用“心惊肉跳”来形容,更有许多网友在微博留言“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任谁都无法想象”、“每每看到这样的事就恨不能自己变成超人,也好稍微帮帮那些可爱的孩子”••••••
张家湾村的孩子们牵动着许多网友的心,那么,孩子们现在的情况如何?到底如何才能帮助到他们,让他们的上学路稍微平坦、舒适一点?4月10日,新浪湖南联合长沙政法频道夜线栏目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探访天梯上学路的情况。
从桑植县城出发,沿一条约三米宽的水泥盘山公路而上,先要翻过一座几百米高的大山,再行使三个小时,才到龙潭坪镇中学,15岁的余启运和7岁的余欣欣就在这里上学,余家两年前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妈妈住在这边专职照顾兄妹两,而爸爸则需要每周两头跑,一边照顾家里两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一边要为母子三人送菜米,同时将山上的粽叶背下山来卖。
我们见到余妈妈时,她正在吃力地推动一捆近百斤的粽叶,她告诉我们,平时给兄妹两做饭,等他们上学去了,自己就去捆扎粽叶补贴家用。不过最近身体不太好,这些活都不太能做了。
余家租的房子是一间20平米的平房,平时做饭睡觉都在这一间屋子里,妈妈说这样的房子一年也要1000元租金,“地方不太宽敞,也没得办法,家里交通不方便,只能租人家的屋住。”
说话间,就到了儿子女儿放学的时候了,我们去到学校时,哥哥余启运正从小学部将妹妹接着一道放学。由于等下要回家,启运的班主任黎老师特地嘱咐启运一定要照顾好妹妹,看到老师如此郑重,我们还感到不解,因为之前放学时老师已经嘱咐过全班同学路上小心。发现我们的疑问,黎老师说:“其实我之前也知道启运兄妹住在路很难走的山里,但并没有去过,以为只是比较窄的泥泞小路。上次跟着全程走了一遍。”说到这儿,老师顿了一下,才又继续说,“我一个大人从那里上去,腿也有点抖。而我的学生却要从这里走着来上学••••••很不忍心。”
准备出发回家,我们建议启运坐我们的车,但他说周日还要载妹妹和妈妈回学校。最后我们只好让妹妹坐我们的车,启运在前面带路。临走我们问启运现在骑车技术怎么样了,他笑笑说稍微好点了。
从龙潭坪镇出发,启运骑车走在我们前面,路窄得只容一辆小车通过,一路上碰到对面来的车,启运远远地就会放慢速度,坐在我们车里的妹妹一直看着前方骑摩托车的哥哥。她跟我们说起有一次哥哥载着自己和妈妈,在马路上摔了一跤,幸好没有摔伤,但新买的摩托车被磕破了一个很深的痕迹。
近一个小时后,启运才停下车,妹妹告诉我们,进村的山口到了。
大家下车开始准备步行,启运在一边提醒我们,今天早上这儿刚刚下过暴雨,路很滑。
从两山间的小路往里走,虽然有所准备,但还是没料到一开始路就那么陡,下脚的地方要么是石缝中间,要么是斜伸出的石片,这些石头特别光滑,稍一不慎就会摔倒,而且很多都浸在溪水里,表面长了青苔,妈妈背着女儿的书包,两只手都拿了东西,走得却比我们这些新来的人稳,她一边提醒我们小心一边笑着说,走习惯了。
一路上欣欣显得特别兴奋,走在所有人前面,还不停提醒同来的记者姐姐小心,而走在后面的妈妈则一直很担心地大声呵斥女儿小心脚下别蹦蹦跳跳,我们问妈妈欣欣是不是每次回家都这么兴奋,妈妈笑得有些无奈“她是因为能见到爸爸和爷爷奶奶了。孩子太小,摔倒了也不记事,每次回家带她走这段路眼睛都必须一直盯着她。”
上了天梯,再走几公里山路,才到达启运家。从山外开始往里走还是太阳高照,等走到山里,天空已是乌云密布,复杂的地形导致这里“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经常毫无预兆地下起雷雨暴雨,爸爸说,今天天气不错,路还比较好走,如果下起暴雨,路上全是泥巴,而且溪水暴涨,将溪中用来踩脚的石头淹没,路就断了。
70岁的余达桃和杨玉兰老两口已经十几年没下过山了,孙子们每次回来,老人要请他们讲讲山下的情况,学校的新鲜事、镇上认识的老姐妹老朋友近况如何,欣欣讲得起劲,奶奶也听得非常认真。这样的对话,成了老人十几年来了解山外情况的唯一途径。
听完孙女的讲述,老人脸上乐开了花,她说:“年轻的时候每个月下山赶集,还能背得动几十斤的肥料,现在腿脚不灵便,眼睛也不太好,下天梯怕踩空。”
余家往上,还有四户人家,基本上都是老人加孩子的组合,从余家再往里面走两公里,就是5岁女孩刘丹的家,她的爸爸也专门在学校旁边租了房子陪读,家里就剩两个老人家,爷爷身体不好不能下山,买肥料的活就落在70多岁的老奶奶身上。
村民告诉我们,这里下山走天梯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这里所有小孩子上学都是靠步行爬天梯。孩子们不懂事,还埋怨大人为什么要住在这种又穷路又烂的地方。
由于上学很不方便,而且从五六岁起就要背井离乡,住在亲戚家,这里的孩子很容易出现厌学情绪,今年21岁的刘家女儿高中没读完就去深圳打工了,因为回来太难,已经两年没回家了。
目前,村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一条好一点的路,山里的粽叶、山外的肥料能轻松进出,孩子们上学不用走几个小时的惊险山路。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