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3-05-03
大学精神承载家国梦
我在大学已工作12年。大学,承载着我作为一名教师最朴素的梦想——个体之梦和家国之梦。在我心中,大学是探索知识真理、塑造独立人格的地方,须以开放、理性、批判的姿态,对国家、民族面临的各种问题作出严肃回应;大学须保持某种距离感与纯粹性,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前沿阵地。在我心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思潮如何激荡,大学都应是精神家园和一方净土。
在大学里,职称问题像一座难以绕过的高山,横亘在许多大学老师面前。作为其中一员,我深知职称评定的困境,亲眼目睹许多教师同行尤其是青年教师群体生存的艰辛。很多人在学术上非常有潜力,却因职称、课题和各种量化考核评价机制,命运发生了转变。有的人刚博士毕业不久就面临巨大压力,有的人怨天尤人郁郁不得志,也有人则干脆放弃学术理想。林林总总,都映照出大学精神的迷失。
2012年4月,某大学一位副教授因没评上教授职称,推打一名女评审,引发公众对高校职称评审状况的关注。紧接着,湖南曝出职称评委在宾馆“开房收钱”的丑闻,经查实,相关人员的评审资格被终止。这两起事件让我深受触动,开始反思现行职称评定制度存在的问题。
有感于评职称之难,以及职称对教学的干扰,我决定尝试甘做终身副教授,不再纠结于职称烦恼。自从做出这个决定之后,由于心思意念不再寄望于外在的成果奖项和既有评价标准,反而使自己获得了某种独立、轻松的状态。我去做自己喜欢的教学和科研,与年轻学生一起读书、平等交流,自己钟爱的教师生活愈加快乐。我并不是一个标新立异的人。只不过,相比于那些名誉、头衔及其附加的利益而言,我更愿意面对生命的真实,更珍惜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伦理。我为自己是大学教师而自豪,而我最恐惧的事情,莫过于作为一名教师,以不负责任的态度和不学无术的谎言,浪费了学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
如果知识分子不再敬畏知识、无法以学术为业,假设教师不再热爱教学、关心学生,那么大学精神也将崩塌,后果不堪设想。如果缺乏对理想的坚守,我们将变得脆弱。说到底,我不参评教授的选择,只是个人的一种纠偏行动。我的选择不会影响、取代其他教师的选择,我也不否认规范的学术评价体系的必要性。但是,当这套标准催生了浮华的学术风气,助长了学术垃圾的生产,进而带来从业者的人格堕落,我们就必须有所反思和警醒。学术研究具有自身的价值和规律,不能仅仅成为实现其他目标的手段。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才是大学应有的本原面貌。如果大学缺乏独立思想和多元标准,丧失人文情怀和时代使命,那么在一定意义上,一个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强就失去了支撑的基础。
任何好制度设计,都必须认真对待在这个制度之下的个体命运。大学职称评定不是要不要改革的问题,而是该如何改革的问题,我们必须把目光转向对制度的探讨上来。我们可不可以找到一个更为科学、公正的办法,建立起更人性化的规则,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人的创新能力?
大学作为教育领地和文化场域,其价值具有超越利益得失、超越时空局限的恒久性。在我的中国梦里,建设一流大学当是民族复兴的重要环节。我相信,“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一个民族的梦想,其承载者,就是一个个具体的领域,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为了这种梦想,希望以职称评定制度改革为契机,更加尊重在不同道路上奔走的人们,努力为大学创造一种宽容尊重、良性互动的环境,使每个人都能绽放丰富多彩的活力。
(作者谌洪果 为西北政法大学教师)
[人民网-人民日报]
拆除心中“状元雕像”
湖北来凤县某民办中学为考上清华大学的该校学生立雕像,引发争议。该生去年高考摘得恩施州理科状元,被该校组织游街庆贺。据了解,该校目前已开始拆除塑像,问题在于,存在于教育者心中的“状元雕像”能否一并拆除呢?
树立榜样、激励学生的初衷可以理解,而花车游街、立塑像的做法显然过了头。立塑像本应针对杰出人物,以其光辉事迹与人格魅力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用“状元塑像”取而代之,除了催生“分数崇拜”的误区外,还有多少积极意义可言?三令五申禁止炒作高考状元,为何抵挡不住一些学校浓厚的“状元情结”?背后还在于根深蒂固的“唯分数论”的应试思维。不打破短视的分数魔咒,素质教育只会是无足轻重的陪衬。(陈广江)
[人民网-人民日报]
晒“家丑”才能树公信
“不公开处理”、“家丑不外扬”……安徽阜阳农村信用社今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工作人员,出现多起替考现象。在根据举报取消4名考生的入围资格后,安徽省农村信用联社和阜阳市农村信用社却始终不对外公开调查处理结果,对同一考场是否有类似行为、考生是否系统内部职工子女等诸多追问,也以“不好调查”、“没有必要”为由不予追究。如此态度,让招考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大打折扣。
平心而论,在“替考事件”浮出水面之前,安徽省农村信用联社曾下大力气完善招考流程。无论是电脑随机排位,还是监考人员“四对证”,无论是省联社派遣巡考,还是面试前留取证据,目标均指向公平、公正。
遗憾的是,主考方并没有沿着“正义的逻辑”走到底。省联社、用人单位、阜阳审计中心、监考学校的责、权、利,从一开始就不明晰,导致“违规替考,举报了才查”,查出来也只是劝退,不处理、不公布。一个看似滴水不漏的考试程序,因为缺少阳光监督,变得破绽百出。一场费时费力的调查,因为放弃了“拔出萝卜带出泥”的努力,令众多公平参考的考生权益仍然面临潜在侵害的风险。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事已至此,主考者仿佛还在云里雾中,显得“颇为困惑”:监考学校不愿承接社会考试,一旦开考,各种要求网开一面的“条子”纷至沓来;省联社不愿组织统考,虽三令五申考试纪律,仍难免有“漏网之鱼”。殊不知,困惑之余,放弃的是责任;推诿之下,留下的是难题。
困惑不是难解的方程。因为程序正义难以为继,更应该寻求外部力量的制衡,而这种制衡,恰恰来自公开。招考的过程公开了,责任便明确下来,就不会出现“实名举报方查办”;处理的过程见光了,问责便有了头绪,就不会容许“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公开是赢得信任的基础。在这一点上,农村信用社更应保持清醒。从现实需要来看,安徽正在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力争在3年内将所有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打造一批金融“小老虎”。如果不痛下决心、揪出招考中的“李鬼”,如何取信于众?如果不能公开真相、追究责任,又如何为全面改革开山辟路?
[人民网-人民日报]
相关报道
民办高中何以为“清华状元”立雕像
湖北恩施州来凤县某高中突然竖了一个雕像,雕像的原型是该校2012年高考时,以668分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杨某。“为考上清华学生塑像”的新闻迅速传播,各方评论不一,针对此,来凤县教育局昨日上午赶到来凤县高级中学了解情况后,校方已开始将该塑像拆除。
来凤县高级中学,是一所教育经费完全自筹的县级民办中学。当一所民办中学要为考上清华的学生雕像,并不惮于溢美他为“平民教育的神话”,这本身是否就为看得见的反证:在类似的民办学校里,甚至是更广范围的普通中学中,考上清华等名校,已是一件太艰难的事情?因为太少,所以偶尔的考取难免就令校方激动难抑,急匆匆要借由学生雕像,来为学校本身树碑立传。
在“轻佻”的雕像背后,其实是更沉重的教育分化现实。
谈及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以及因此衍生的教育成效差异,我们讨论得较多的是高考改变命运功能的弱化。足以佐证的现实情形是:一流大学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已越来越低。事实上,与此种弱化和差异相关的,还有另一个触目惊心的现象:近年来,名牌大学的生源,已基本被某些“超级中学”所垄断。
一个清华学生之所以能成为民办中学致力推出的“偶像”,只能说明在实际中这样的考取结果太少太少。究其缘由,并不难窥见。时至今日,高考虽然整体上的公平性依然留存,但是逐年加码的高考改革,已呈现出一种“重城市轻农村”的取向,仅其中的自主招生一项就足以证明。
置之于政府管理的角度,高考录取比例特别是名校录取比例,仍然是地方的重要教育政绩,这也必然会导致,管理者将有限教育资源集中于少数具有竞争力的中学,而相对忽略了普通与民办中学,导致这些学校常年升学率低迷。
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的魔棒下,一个民办学校在“教育奇迹”前是何等的难以矜持与自持。“清华状元”雕像为谁而立?本质上它非为学生也非为学校,而是另一种立此存照。
□王聃(媒体人)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