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3-09-05
中国新一轮“读书无用论”回潮引高等教育反思
新华网济南9月5日电(记者 张志龙)上大学将是一笔“失败的投资”,中国成都一位父亲“不供女儿上大学”的言论近日引发网络热议。而一项有关于此的调查显示,一万多名网友竟有七成支持其父亲,认为“读大学不是唯一出路,在哪里都可以学习”。
“此事本身是极端个案,投票不能反映真实情况。支持者肯定有戏谑和发泄的情绪,但确实反映了民众对高等教育失望的现实。”山东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志业说。
近年来,“北大毕业卖猪肉”“百万高考生弃考”“最难就业季”等高等教育相关新闻屡屡刺痛民众神经。教育公平日渐式微、就业艰难上升受阻、高校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新一轮“读书无用论”在社会舆论中蔓延开来,暴露出中国高等教育弊病和社会的复杂心态。
中国前两次“读书无用论”思潮分别出现在上个世纪70年代和改革开放初期,以“知识分子是‘臭老九’”和“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等口号为鲜明特征。最近的这次“读书无用论”则与中国大学扩招和就业压力增大有较为直接的关系。
中国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等尊重知识、崇尚读书的谚语名句。但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大众化之后,大学生“成龙成凤”竞争愈加激烈,与以往人们对天之骄子的期望落差加大。“生源大幅增加后,教学质量和培养效果很难得到保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
大学已不是象牙塔。河北医科大学副校长王宝山在今年年初的两会上表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是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转化成大众化之后,大学生及其家长对就业的期待和社会需求存在巨大矛盾。“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普及率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提高到目前的30%左右。”王宝山说。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如今就业形势和教育管理模式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以前文凭还比较值钱时,大家认为读大学有价值,而当仅凭一张文凭找不到好工作时,就认为读大学没意义。”熊丙奇说。
据储朝晖介绍,2010年,他在对比各地高三学籍人数与高考报名人数之后测算出,全国大约有80万名学生弃考,2013年全国弃考学生大约在100万人。
“百万人弃考昭示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失望、不满以及对就业难的消极情绪。”山东大学教授王忠武表示。
统计显示,2013年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达到699万,从目前情况来看,就业情况并不理想。再加上,中国社会屡屡出现的“拼爹门”“关系户”以及“萝卜招聘”等,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就业不公的现状。这些都让各界对高等教育日渐失望。
专家表示,当今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转型升级速度加快,人才需求变化很快,高校课程教学设置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高校在学科设置方面,一定要考虑实际的市场需求,并能根据市场需求随时调整。现在的教育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缺乏治学方法和文化素养、就业技能的培养。”
事实上,与大学生就业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各地不同程度出现的“民工荒”以及部分职业、技术类院校动辄95%以上的就业率。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在社会各界已达成共识。专家表示,当前科教领域顽疾较多,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亟需深度改革。另外,从高等教育到学前教育教育公平都有待提高。
“无论如何,中国高等教育取得的进步有目共睹,现在是要研究如何把高等教育改革好。”王忠武说。
[新华网]
父阻止女儿上大学引热议 网友叹读书无用论是误导
新浪网友“海鱼”:网络上读书无用的言论夹杂着各种复杂的情绪因素,有的人站着说话不腰疼,却可能耽误了某个孩子的一生
日前,家住成都市槐树店路的玲玲,收到了本科录取通知书。但她的上学路却被自己的父亲堵住了。父亲算了一笔账:读4年书花8万元,如果打工至少挣8万元,捡垃圾都比读书强。他宁愿出钱资助玲玲做点小生意,也不愿“扔几万学费进去打水漂”(《成都商报》9月2日报道)。随着这一事件被媒体广泛传播,社会舆论中掀起了新一轮对“读书有用还是没用”的讨论。
一名搜狐网友说,当下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是现实问题,不少人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所以会有人对“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产生怀疑。
“为什么一出现孩子厌学或父母阻碍孩子上学之类的新闻,‘读书无用论’就总会被搬出来说事?”一名民意中国网网友提出疑问。他指出,把个案情况轻易上升为对当下读书无用的判断显然没有道理。当下,绝大多数人都靠读书改变了命运,获得了上升渠道。简单说“读书无用”,是对公众的误导。
新浪网友“海鱼”认为,不能因为就业压力大就否定读书和大学教育的价值。即使只讨论就业,大学文凭也是不少好的用人单位设置的第一道门槛。“网络上读书无用的言论夹杂着各种复杂的情绪因素,有的人站着说话不腰疼,却可能耽误了某个孩子的一生。”
“上大学就是为了今后好赚钱吗?”人民网强国论坛网友“随礼不吃饭”发帖说,大学应该是锤炼一个人品格、人格的熔炉,也是锻炼一个人能力、素质的平台。人有了知识,对社会和事物的判断自然就不会一样。社会是进步的,人也是需要知识洗涤灵魂的。这个社会上,不是有了钱就是富足,有时有钱无识,更是一种悲哀。
腾讯微博网友“betty”也抱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大学中学习和锻炼的逻辑思维、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这些不是短期就能看到效果的,但却可以让人受益终生。“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让大学承担全部教育责任,帮助人们达成所有理想并不公平。”
搜狐网友“万水千山5200”说,期望大学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是人之常情,可是当前高等教育质量下滑、课程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大学文凭的含金量降低是难以回避的事实。如何提升社会对于高等教育信心,需要政府、学校以及全社会认真思考。
“上大学有没有收获也与个人的努力程度有关。”凤凰网友“llmcl”指出,如今不少大学生上课睡觉,晚上熬夜打游戏,毕业找不到工作却埋怨学校不行、高度教育不力。大学文凭早就已经不再是“铁饭碗”。若还把靠上大学当成一劳永逸的办法,忽视自己的努力,最终定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点评整理 周易
[新华网-中国青年报]
如何让人相信“知识确实能够改变命运”
手拿成都某高校的本科录取通知书,家住成都市槐树店路的玲玲(化名)却不知道自己的路在何方。这段时间以来,为上大学的事她和父亲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谈判,但父亲固执地认为“读书无用”,他宁愿出钱资助玲玲做点小生意,也不愿“扔几万学费进去打水漂”。(《成都商报》9月2日)
每隔几年,“读书无用论”就会冒出来挑战民众的鉴别力,也几乎每一次,人们都会认真地参与讨论。这样的争论,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恰恰表明,在“读书有无用处”这个问题上,还远没有达成共识。
读书有没有用其实自不待言,问题的关键在于,这里所说的“用”,具体指向什么?如果单纯从玲玲父亲的角度出发,他可能看到更多的是基于现实的“有用无用”:读书之后,能否找到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四年花费8万、少挣8万合计16万元的机会成本能否拿得回来,等等。考虑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就不难想象玲玲父亲的担忧。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一个做小买卖的小商贩,玲玲父亲的视野所及,也应该多是社会底层的民众,而这部分民众经由读书而改变命运的机会,显然更加稀缺。在他的身边,“读书——失败”的例子,可能远比“读书——成功”的例子要多得多。这也坚定了玲玲父亲反对女儿上学的用心。
也就是说,社会公众乃至玲玲谈论的“读书有用”,与玲玲父亲坚持的“读书无用”之间,仍有着不近的距离,甚至可以说,二者并非是在讨论同一个话题。玲玲父亲理解的“用处”固然是现实之用,例如投入之后能不能有产出、产出如何等。而玲玲则是希望通过读书,让自己变得“更有修养、更有层次”,“做个有层次的人”,这里所言的“修养”也好、“层次”也罢,与就业并无必然的关系。可以想见,这样的对话能够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因此,若是想真正说服玲玲父亲拿钱出来,供女儿上大学,仅仅开列一些高尚的理由,如提高综合素质,开阔视野,增加修养等等,难以让其信服。因为这些理由与改善家庭生活乃至命运并不一定相关,何况,当今的大学教育是否真能帮助玲玲成为一名有素质有修养的公民,并不乐观。而且,因为在底层谋生的不易,玲玲父亲甚至对城里人所谓的品味多有偏见。比如,他就批评城里人“特别假”。
在读书是否有用上面,还需拿出切实的“成绩单”来,不能一味指责玲玲父亲不解风情。要能够让玲玲这样的父亲也能看到,读书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提高品位,也可以让人生活得更美好,知识确实能够改变人的命运。
[新华网-中国青年报]
调查称高收入人群认为“读书无用”比例最高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你有阅读的习惯吗?你觉得阅读氛围浓厚吗?日前,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进行了“阅读氛围全国城镇居民看法”民调,随机抽样3000位城镇受访者进行电话访问,民调显示,多数受访者认为阅读对个人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收入越高却读书越少。对近年社会阅读氛围,民众认为“越来越淡”者居多,比例为40%;认为“越来越浓”者为31%,另有18%的认为“没变化”。
从近两年自己阅读书籍、报纸、电脑等文字的时间来看,表示“增多”的受访者居多,比例为47%;表示“减少”的人为24%,几乎每四人中有一个。
在不同收入人群中,中等及中高收入者“增多”阅读时间的比例最高,为49%与54%;两者认为阅读对个人发展作用“越来越大”的比例分别为63%和72%,较低收入与高收入人群的59%及58%要高。
有趣的是,高收入者更多人感受到社会阅读氛围“越来越浓”,为40%;然而认为阅读作用“越来越小”者的比例却最高,本人阅读“增多”者的比例也最低。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些有钱人“知识换不来财富”、“读书无用”的看法。(记者谭秋明 通讯员 鸣义)
[新华网-中国网]
相关报道
成都男子反对女儿上大学 称捡垃圾都比读书强
“省8万学费+打工赚8万=16万=首付买房”账本惹争议
四川一名女生玲玲,虽然拿到了某高校的本科录取通知书,但她的父亲固执地认为“读书无用”,他宁愿出钱资助玲玲做点小生意,也不愿“扔几万学费进去打水漂”。他认为,读大学“肯定会是失败的投资”。这一事件引起了网友热议,有网友批评这是一种短视的行为,更是教育的悲哀。
据《成都商报》
19岁的玲玲出生在四川北部的一个小村子。父母和所有的亲戚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父母都只读完了小学,就开始自己做小生意。5年前,觉得成都是大城市,更好赚钱,父母带着玲玲和弟弟举家搬到了成都,在槐树店路附近全款买了套房还买了个小铺面,靠着这个铺面做着小生意。“我们家经济条件不错,不缺上大学的钱。”玲玲说,父亲反对主要是认为上大学没什么用。
这位父亲认为,大学四年学费加生活费要8万,如果高中一毕业就打工,四年至少赚8万,一来一回就是16万。这16万可以首付买房子,或开店做生意都能赚钱。拿去读大学,毕业后也许找不到工作,或者找到工作每个月两三千元,又要四五年才赚回这16万。读大学“肯定会是失败的投资”。
他甚至说,捡垃圾都比读书强,我们门口捡垃圾的每年都能赚两三万,很多大学生出来都赚不到。
“只有读大学,才能让自己更有修养、更有层次,大学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我不想成为只会做小生意的农村人,不想过父亲那样的生活,“思想封闭、眼界和层次低,没有任何精神追求。”玲玲却这样认为。
观点一:眼光还须放长远
舍我其谁:也许刚改革开放的那段时间能出几个卖咸鱼的暴发户,现在可能吗?如果要想有大的发展,不仅要读书,而且要读好书才行。
Arthur_Fong:上大学跟赚多少钱没关系,为什么这么浮躁要着急去赚钱?大学是一个能有时间自我学习、自我增值和增加修养的地方,充分利用好这四年,以后的回报绝对不只那16万元。
彭嘉男:知识不是用金钱衡量的,它改变的不止是生活,还是人内心的世界。
Re遗迹:把学知识看作挣钱的工具,这也是中国式教育下许多人的想法,中国教育的问题也包括家长的观念问题。
观点二:与其瞎混不如做生意
专治各种不服:读大学练就怎么谈恋爱玩游戏!
波波手机:大实话,中国的大学生不是拼爹就是拼人脉!拼学历?没听说啊!
119ddd:如果孩子没有超强的克制力,读大学就是去鬼混。与其拿着钱去鬼混,不如找个生意让他去打理。
悲催de:我只想说,至今没挣回读书的所有花费,而老家初中都没读的表弟现在是工厂老板。
记忆1233:在这个现实的社会里,上不上大学都只是人生中的一段历程一段记忆,仅此而已!
木水目夕:如果真给16万元,那就付首付买套房吧。
小编手记:
“读书无用” 非书之罪
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小编也常听说这类奇事:开摩的的月入上万,卖水果的买房买车,乃至乞讨的都能在老家盖起几层小洋楼……而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也曾流传过“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一说。
在市场经济中,供求关系的铁律决定了读书的未必比搬砖的能赚到更多钱。事实上,在发达国家,也存在着蓝领工人工资待遇高于白领的现象。本来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本应该理性看待。但由于我们素来有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读书被赋予某种神圣的色彩。这样一来,一旦读书的收入过低,“读书无用”引来的愤懑就更加强烈。
“书”以及它承载的知识,是工具而非目的,读书能不能赚钱,要看你读的是什么书,以及你是否真的读进去了。如果你一开始就没有明白这个问题,大学四年忙着玩游戏,对书有着相当的仇恨,那么,当你毕业又失业时,想说“书误我”,就要先想想你是否“真爱书”,可不要怪错对象了。
[新华网-成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