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4-06-20
好的语文教材应该让学生爱上学语文——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就修改语文教材答记者问
新华网北京6月20日电(记者王思北、吴晶)近日,在语文出版社最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材里,台湾歌手周杰伦的歌曲《蜗牛》收录到三年级的延伸阅读中,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对于中小学生影响意义深远的语文教材,在选择课文上应遵从哪些原则?如何让语文回归真语文本质?教材修订时怎样做才是给学生“减负”?记者日前针对这些问题对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进行了专访。
语文应该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记者:当时是如何考虑将《蜗牛》收录进教材作为延伸阅读的?
王旭明:这件事在网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我看到大部分的声音还是赞同的。我认为,《蜗牛》本身是一首很好的歌,歌曲的演唱者周杰伦的励志经历也值得去学习,另外他很多作品的歌词都是非常雅风古韵的,文化意味十足。我们这次选择《蜗牛》,除了歌词本身积极向上的意味外,主要是考虑配合原有的一篇课文《蜗牛》,作为这篇课文的延伸阅读,来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对课文本身的理解。
记者:现在的语文教材存在哪些问题?
王旭明: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选文要贴近现实生活,亲近大自然,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关注人生,要理解并且尊重多元文化。再高层次的要求是“文质兼美”。就我看到的一些版本的语文教材,选文过于陈旧是个主要问题。这些课文不仅没有达到课标的标准,不贴近现实生活,离“文质兼美”的要求也仍有差距。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老课文都不好,比如说朱自清的《春》,这就是一篇课文的典范。
记者:语文版教材这次更注重对哪方面进行修订?
王旭明: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要求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现在的课文,有时片面强调工具性,有时又片面强调人文性,在统一上做得不够。我们这次对教材进行修订,就是在努力调整、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包括对课文、课后练习、单元设计三方面。
比如说,打开小学一年级的语文书,第一页的课文原来是《我爱上学》。经过讨论,我们认为《我爱上学》没有问题,但《我爱上学》并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任务,语文课要解决的是我爱学语文的问题。我们就把《我爱上学》这个课文改成了《我爱学语文》,同时也调整了相应的内容,把我爱校园、我爱操场,我爱同学和老师,相应调整为现在的我爱图书馆、我爱词典、我爱语文书等。通过《我爱学语文》,让学生把爱学语文作为语文的一个特点来了解,这样一来自然也会爱学数学和其他课,最终也就达到了我爱上学的目的。
通过修订教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和积极性也是种“减负”
记者:如何能保证新修订的教材真正符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和需求?
王旭明:这次修订是在前人之功的基础上,抓住修订之机来进行的,每一处修改都是通过反复筛选、对比、讨论,以避免出现好的文章选掉了、好的练习改坏了、好的单元弄错了,这种最糟糕的情况出现。
具体说来,我们这次修订主要采取以社内人员为主,广泛征求一线老师和各界专家意见为辅的方式。在修订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课文的时代性及与现实生活的紧密性,还要考虑学生年龄段的特点,所选文章是否符合教材要求、知识点等技术方面的要求。并不断听取老师的意见,把意见作为对课文调整、设计课后练习、设计口语交际和写作题等的重要参考,就是为了最大程度符合小学生的真正需求。
记者:新教材是如何给学生“减负”的?
王旭明:我认为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两个方面,一是课业量大,另一方面是练习题出得不好,老师不知所云、学生不知所答。练习题存在指向不明、对象不清、内容大而空、激发不起学生兴趣等问题,这些题目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负担。我们这次修订,一个是数量减少,包括课文和练习题数量基本都减少了15%——20%左右。更重要的是我们精心设计了练习题,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贴近学生实际、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这其实也是一种“减负”。
教材的统一修订是应时之举
记者:这次教材的修订工作进展情况如何?
王旭明:这次修订教材是基于教育部在2013年9月正式下发的通知,要求各家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统一进行修订,上一次统一修订是在2001年。
目前,我们一、二、七、八年级的教材已完成修订工作,正在等待最后的通过。现正进行三、四、五、六和九年级,共10本书的修订工作,按计划今年12月31日前要完成修订送交到教育部去审核。
记者:您如何看待这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教材修订?
王旭明:我认为,这次修订很有必要。目前,社会上对现有语文教材还有些不满。但按照我国教材修订的相关政策,每一次修订通过审定后就不能再做原则上的变更。这次统一修订之前,我们只能对教材进行一些技术性修改。这次教育部组织大范围的、面向所有版本教材的修订,是应时之举,我们也应该抓住这次时机,针对社会上对学校语文教育和语文教材的意见,把教材进一步做好。
[新华网]
小学语文教材修订收《天路》歌词 追访·何时使用?
昨日(6月16日),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证实,该出版社修订的一、二年级和七、八年级语文教材已于近日接到审定通过的通知。下一步,语文出版社将修订其他年级语文教材。
已修订的教材有一些有意思的变化,如二年级上学期第二课,将歌曲《天路》以诗歌形式录入教材;三年级的延伸阅读中,暂时还收录了台湾歌手周杰伦的歌曲《蜗牛》。
内容变化
增加中华传统文化单元
王旭明向新京报记者介绍,新修订的教材,修订、换掉了约30%的选文。其中一、二年级四册共减少15篇课文,约占原课文总量的10%,更换课文28篇,占全部课文24%。
同时,大量改动、调换和撤销原来练习题中远离语文学科规律和特点的内容,改进教材语言使其更准确、规范和适宜学习。听说读写整体推进,增加了中华传统文化单元。
修订方向
进一步强调语文性
“中国教育问题之多,语文为最,语文问题之多,教材为最。”王旭明曾表示,语文教材最大的问题是脱离语和文本身,片面强调价值观,选文粗糙、练习空泛、知识割裂、衔接脱节,淡化语文的学科特点。
为此,在一次讨论中,他不赞成删除教材中鲁迅作品的数量,相反,应该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增加鲁迅文章,以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
有媒体称此次修订为“脱胎换骨”。王旭明认为,在现行教材制度、政策和多种因素制约下,“教材没有脱胎,也没有换骨,只是在更接近语文教材的语文性方面,做了些努力。”
王旭明称,新修订教材进一步强调了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定位,并进一步强调语文性,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据了解,该版本语文教材主要在广东、湖南等地使用,而北京主要使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回应
周杰伦《蜗牛》进教材未确定
就我个人认为,周杰伦其人其事其词完全应该进入教材,且可讲深讲透。但是,语文版教材毕竟不是一个人的教材,这套教材还要受许多因素制约。选周杰伦《蜗牛》作为链接延伸阅读,主要因为该单元有一篇同题课文,作为对该课文的辅助而选用,还未最后确定。 —王旭明
追访
修订版教材何时使用还未定
昨日,王旭明介绍,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原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是2001年,在国家“一纲多本”教材政策出台、经教育部审定通过后正式推出的。自推出以来,共在广东、湖南、福建、广西、云南、河南等部分地区、2000多万学生中使用。
此次修订于去年正式启动。王旭明称,去年9月,按照教育部部署,语文出版社修订了一、二年级和七、八年级语文教材,近日已接到审定通过的通知,“至于什么时候使用,要等教育部通知。”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今年5月底下发的2014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通知,鉴于义务教育德育、语文、历史学科教材尚在编写、修订中,上述学科仍沿用原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不得更换其他版本。
背景
2011年新课标出炉 教材随之修订
新中国成立后,前50多年的中小学教材都是全国统一编写的,直到2001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启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通知》,正式放开了教材的编写权。
此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材启动实施“一纲多本”制,即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由一些出版社组织编写义务教育学科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后,即可发行。
在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义务教育教学用书目录中,共有10种小学语文教材及8种初中语文教材,涉及的出版社包括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其中,语文出版社经批准出版了2种小学版和1种初中版语文教材。
各地或各学校可选用不同的教材教学。如北京、山西、辽宁、浙江等地,主要使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上海则主要使用上教版教材。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业内人士发现,“一纲多本”造成了不同学段教学衔接不够连贯等问题。教育部也发现,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
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在2011年,正式印发了新版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
语文新课标要求,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从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语文出版社此次组织修订,便是根据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进行的。((记者许路阳))
[新华网-新京报]
相关报道
语文学科地位举足轻重 语文教材也是德育蓝本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近日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工作委员会会议上表示,要认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要求,把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立德树人的切入点和基础工程。
语文教材不仅是母语文化的载体,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所以,语文教材的任何微小调整总是牵动人心。不论是之前“人教版教材的30多处错误”引发争议、“鲁迅退出语文教材”,还是最近“高考语文分值增加”“对民国教材的追捧”,都证明了语文学科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版本有很多,单纯地热捧或是批评,难免有所偏颇。
编写权放开后
教材版本百花齐放,仅初中就有8套教材
紧随时代的变化,语文教材也得到不断修订,2001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启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通知》,国家放开了教材的编写权,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开始实行“一纲多本”制,一改过去人教版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多个出版社都可以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中小学教材,学校也开始选用不同的教材教学。
据了解,目前我国七至九年级(初中)实验教材有8套通过教育部审查,其出版者分别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河北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正在使用的小学教材有人教版、语文S版、语文A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浙教版、西师大版、湘教版等十多个版本。各地区也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性地使用,如山西省、辽宁省、浙江省等地区主要使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上海市主要使用上教版教材,福建省、湖南省、黑龙江省等地区则根据需要选择了多个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教材。
“一纲多本”制度保证了在国家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点都能够覆盖的前提下,使各种版本的教材因地制宜,各尽其优。同时各个出版社也可以处于竞争的状态,相互借鉴,发现不足,推动教科书出版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顾之川表示,“一纲多本”的实施,在教材编写领域引入竞争机制,无疑会大大提高教材研发人员的质量意识,有利于提高教材编写质量。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教材只有在统一基本要求、统一审定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多样化,才能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和学校的需要。
由中国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S版在我国的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湖南、湖北、河南、辽宁、山西、宁夏等11个省、自治区39个地市241个县的课改实验区推广使用十多年,效果明显,受到教材专家、各地教育部门、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好评。语文S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编辑李新说:“语文S版在编写时注重拼音、识字方面的基础教学,梯度适宜,十分适合二、三线城市的学生使用。”广东省韶关市田家炳中学的张迎新老师认为本套教材“难度适宜,有规律可循,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教学体系,更好地开展教学”。
改进空间仍很大
贴近生活有趣味性,循序渐进含阶梯性
语文出版社教材编写委员会副主任李守业说:“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标准和现实需求互相妥协的产物,我们的教材在多次修订后依旧不够理想,改革和进步空间仍然很大。”语文教材的修订是一个需要非常慎重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增加或者删去某些篇目。
义务教育阶段教材实施“一纲多本”制,在丰富中小学阶段教学的同时也弱化了课标与教材的系统设计,不同学段教学衔接不够连贯。河南省郑州市某重点初中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王老师表示,“目前我们使用的人教版初中教材存在着内容编排难度深浅不一,比如在八年级上册引入了难度很大的议论文文体,但是在八年级下册没有承接内容,直到九年级才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语文教材编写缺少“梯度”。教材在编排时,每一学段、年级,甚至一个学期的前、中、后期,课文、知识点和练习的安排,没有严格依照深浅程度形成一条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线索。
文以载道,语文学习不仅是为了识字读书,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明理。但是,现在的语文教材议论性、思辨性的选文较少。而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往往直奔“应试”的主题,侧重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忽略了语文思维在生活中的运用。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语文教材主要是以音、字、词、句、篇章这样的固态文本呈现,趣味性相对不足。近些年来,大家对民国语文教材的热捧是不是也从一定角度上反映了语文教材的不足?
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
语文教材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这样定性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以看出,语文教材要在教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得到思想文化的修养。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此次修订工作中担任该出版社教材编写委员会主任,他说:“我们修订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增加了质疑单元,选入了当代作家《换个角度看问题》一文,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思辨能力。”他认为,学生的品质道德、理想信念、价值观的树立和培养都应该融入语文教学中。语文教材在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语用能力的同时,还肩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
语文与德育的有机结合在语文教材中有所体现。从事语文教学将近20年的北京市朝阳实验小学教师王新宇说:“现在我们使用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主要按照情感体系编排单元,选文注重人文性,多为经典名篇,文质兼美。在传统美德、革命精神、民主法治等方面都有安排,学生在学习中能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现在,大家经常抱怨部分国人素质低,有效的改变办法之一就是读书明理。北京大学中文系曾做过一次调查,发现中国人读书的峰值阶段是初中二年级,之后读书率就一路下滑。语文的工具性是教我们认字阅读,而多读书是提升国民素质、提升中国软实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温儒敏说,语文教材可以培育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中小学语文教育是打好阅读基础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学要充分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的魅力去更深刻地领悟生活。语文教材只是打开这个世界的一把钥匙,通过广博的阅读,他们对话古今中西那些鲜活的人物,与其中一些灵魂产生强烈的共鸣,并自然而然地思慕和反省。在读书的过程中,生命和自然的奥义向他们层层敞开。
贵州省遵义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潘泽远认为,语文教材按文体组织单元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如果进一步既按文体、又以主题或话题组织单元,把读写听说与综合学习内容加以优化整合,语文教学可以更具综合性。
国外教材编排时普遍比较重视栏目设计、版式设计、语言表达、教材插图、内容组织的趣味性,教材编写意图和教学思想也非常清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易于教师把握和处理。“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主要以识字课为主,识字卡、儿歌是提高学习兴趣的好办法,如果课后能增加一些具体的情景活动,比如游戏、绘画、表演等,可以更好地引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北京市朝阳实验小学计时光老师说。
王旭明认为,教材修订应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选文要更具思想性和前沿性。(董洪亮 徐荷清)
[新华网-人民日报]
相关评论
语文教材不需承载过多重任
日前,语文出版社修订的语文教材出炉,有了很多新鲜变化,比如减少课文篇目,比如收入贴近时代的诗歌,比如换上文质兼美、儿童喜爱的课文,语文出版社社长、该教材修订版主编王旭明用“真语文”概括新教材的追求。何为“真语文”?笔者认为,需要在教材、教法、教学三个方面去把握。
教材要回归本位,忌喧宾夺主。语文姓“语”名“文”,选编教材固然要体现思想性、知识性等,但不可让其承载过多重任。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是社会课、自然课、科学课,但就不是语文。
教法要回归本真,忌越俎代庖。语文培养的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读高尔基的《海燕》,100个孩子心中有100个海燕,但如果用视频展示,那就只剩下1个海燕了。为此,有专家呼吁,语文课少用声光电,这些东西破坏了学生对语文的感受,使本应由大脑想象的东西变成了视觉和听觉,这是代替孩子去思维甚至剥夺孩子的自主思维,会削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
教学要回归本能,忌缘木求鱼。语文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主要表现为听、说、读、写。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解剖”式的划分文章段落、归纳段落大意,让一篇篇美文支离破碎;对文章立意过度拔高,甚至揣摩出出乎作者本人意料的“深刻含义”,失去了朴实的表达和真性情;“三段论”式的作文模板,“万金油”式的名人事迹、名言,生编硬造的“有意义的事”……看似读书写作的捷径,实则不知不觉走上了歧途,让语文与其最基本的功能渐行渐远。
更重要的,让考试评价发挥指挥棒作用,倒逼语文改革。返璞可以归真,这一系列综合改革,来不得半点浮躁,我们不妨重新审视语文课,迎接“真语文”的到来。张 烁
[新华网-人民日报]
语文教学回归比教材选文更重要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语文出版社最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材有了很多有趣的变化。比如选文,二年级上学期第二课,歌曲《天路》以诗歌的形式入选教材,三年级的延伸阅读中居然收录了台湾歌手周杰伦的歌曲《蜗牛》。此事件的最新消息是,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透露,选周杰伦《蜗牛》作为链接延伸阅读,主要因为该单元有一篇同题课文,作为对该课文的辅助而选用,还未最后确定。
就如之前的“鲁迅文章大撤退”、“莫言文章入选教材”等传言或现实一样,这次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的变化,同样引起热议。有人认为周杰伦的歌曲充满了正能量、也富有时代性;但同时也有人认为是“俗文化的代表”。教材主编王旭明认为,“必须按照真语文的思路彻底打破以前的内容,让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然而,在缺乏标准的情况下,究竟怎么样才是“真语文”,“正确的语文观”是什么,注定不会有统一的答案。
而且,什么样的语文教材选文标准才是最好的,恐怕也没有定论。实际上,就目前的语文建设来说,选文只是一个方面,更严重的是语文教学的异化,不是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体验出发,而是为了考试而教语文;解读作品不是从作品本身出发,而是机械地沉溺于对“中心思想”的提炼与解读;看待作家,不是从作家的时代背景和完整人生出发,而是在只言片语中随社会思潮而摇摆。语文教育成败的关键,教材很重要,但教学更重要,因为教材是死的,而教学是活的。
因此,当务之急,是抛弃教材选文的争议,把语文教学从“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乐学、会学、学会、善用语文中潜移默化地完成“语言行为、能力和习惯的培育”。郭文婧
[新华网-中新网]
金庸周杰伦首先均属流行文化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语文课本的增删修改都会引起一番讨论。这其中有几个标志性人物,首先是鲁迅,近几年鲁迅的文章从语文教材中大幅减少;其次是金庸,前几年《射雕英雄传》进入语文课本引起争议;接着就是最新的周杰伦,刚刚修订的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延伸阅读收进了他的歌曲《蜗牛》,招来不少非议。
无论争议如何,共同点是,这是成年人世界的争论。相比较其他学科,语文课本与时代联系最紧密。对于语文课本的修订者来说,他们的视野、文学水准以及偏好又非常具有个性和时代特色。这就是语文课本为什么屡屡成为成年人世界争论话题的原因。
以鲁迅为例,很难想象有哪个国家的大文豪在语文教材的删减上有这样的争论。英国的莎士比亚,俄国的托尔斯泰,法国的伏尔泰,日本的川端康成,想来这些国家的语文教材在选取这些文豪的文章时增删一两篇,恐怕不至于像鲁迅这样引起争议。这是为什么?因为支持者和反对者各自对鲁迅的认知不同,反馈到对其文学的评价也不同,从而构成他们在鲁迅文章增删上的公共讨论源头。
与鲁迅类似的是另一个宏大话题:民国。近几年,一些出版机构将民国国文课本拿出来售卖,得到部分追捧。许多人惊叹于民国老课本对于传统文化的诠释与对生活的融汇。这一股民国课本热其实正是回应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传统中国文化的亲近。近年来,新儒家思潮抬头,也是基于社会的这种心态回流。
某种程度上,当下中国正处于众声喧哗的年代。在所有的教材中,唯有语文课本以它选入的文章反映了这种众声喧哗。所以,语文教材将会长期成为争论的重点。如果说语文课本对鲁迅的敏感和民国老课本的流行反映了整个社会思想史观的意见分歧,那么对金庸和周杰伦的非议则反映了精英主义文化对流行文化的缓慢接受度。
金庸和周杰伦无疑首先都属于流行文化。即使金学早已经成为一门学问,但主流文学界对金庸的态度一直褒贬不一。有趣的是,无论学院派多么不情愿,他们都必须正视金庸的巨大影响力。周杰伦同样妇孺皆知,如果撰写港台流行音乐史,周董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问题的关键出在流行文化是否可登语文教科书的“大雅之堂”。熟悉文学史的都知道,今天的很多文学经典历史上都曾经是流行文化,比如四大名著,比如宋词元曲。换个角度看,周杰伦可能类似于宋代柳永。柳三变在世时,史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周杰伦的歌能否传唱如柳词当然另说,但是又怎能轻易就以流行文化否定了呢?流行文化极可能泥沙俱下,但其中可能藏有宝藏。武侠小说流行至今,能在文学史上大书特书的唯金庸而已,港台流行音乐,焉知其中不会有歌曲传唱后世数代?朱迅垚
[新华网-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