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5-06-29
抢生源引“舌战” 北大清华互揭花钱买考生
6月25日,广州执信中学,清华北大招生老师争相与高考全省理科前十的叶彤商谈录取问题,一度将她逼到墙角。图/CFP
北大清华两校招生组因抢生源,引发一场“舌战”。微博截图
互揭双方招生时存在欺骗、拿钱诱惑考生等行为;回应称反对招生不文明行为,重申招生纪律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招生季,不过昨天上午,网民却“有幸”围观了一场招生引起的骂战,主角是百年学府北大和清华,两所大学的四川招生组在微博上互相指责,称对方进行欺骗、花钱买考生等不正当行为。
昨天中午,双方均删除了骂战微博。下午,北大和清华先后表态,北大方面表示坚决反对个别招生人员招生中不文明行为,望每个孩子进入适合自己的大学。清华则称,已重申招生相关纪律,要求有关人员删除微博,希望各招生组充分了解考生意向,服务好考生和家长。
北大招生组:某校欺骗报考北大的考生
昨天上午8时13分,北大四川招生组通过其官方微博发消息称,“这两天,微信、微博上关于招生大战的讨论极多,某校输红眼之后的做法让人哭笑不得”。同时写下倡议,称“1、真诚为考生服务,不撒谎不抹黑;2、尊重考生本人的选择,不通过学校、家长施加压力,不用弟弟绑架哥哥、女友绑架男友;3、遵守规矩,公平对待每一位考生,也抵制漫天要价者”。
8时25分,北大四川招生组再次发文,称某校招生组给文理科前十选择北大的考生挨个电话,称北大欺骗了他们,不会满足他们的专业志愿。同时附上3点意见进行了否认,并要求对方“不要继续骚扰北大准新生”。
清华招生组:北大招生拿钱诱惑考生
很快,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转发回应该微博,指责北大骚扰已填报清华的考生:“兄弟,从昨天上午开始,你们就在不断地骚扰已填报清华的某文科2-5名考生,并许以重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道理很简单吧”!“兄弟,给考生介绍北大情况,让学生更好地选择,你夸张一点也没问题,但非要超越政策,拿钱诱惑考生,就不怕教坏小孩子吗”?
北大四川招生组不甘落后,很快回应,并且明确指责对方花钱“买”考生:兄弟,过去五年你们砸钱买走的唐某、郭某,需要我讲吗?我们也再次说明,拿分来跟北大谈钱的,门儿都没有!
大约3小时后,双方均删除了相关微博。
■ 回应
反对个别招生人员不文明不礼貌行为
对于微博骂战,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一名老师向新京报记者表示,依其个人看法,这件事就像“两朋友在底下喝点酒,随便说点什么,互相骂一骂,不值得关注”。
如他们所说,北大四川招生组是否拿钱“诱惑”考生?昨日,北大四川招生组组长任羽中向新京报记者回应称,“从来没有给过谁一分钱,也没有这个钱给人,这个肯定是没有的,我们有什么钱给人呢?”
2013年,北大招办也曾表示,在高考志愿填报咨询阶段,北大明确拒绝了少数企图向北大索要巨额奖金、进行讨价还价的所谓“状元”,“用实际行动切实坚守教育工作者的良知、责任和诚信,使教育回归本质。”
昨日,北大新闻发言人蒋朗朗表示,已注意到某些在招生过程中不当行为的网上报道,“对于个别招生人员在招生过程中存在的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我们予以坚决反对。”
清华方面也在昨天傍晚表态,表示已重申招生相关纪律,要求有关人员删除微博,希望各招生组继续做好咨询工作,充分了解考生意向,服务好考生和家长。
■ 专家
预录取、重金许诺等招生方式属违规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若存在重金许诺、超越政策等行为,则两所高校这种招生方式涉嫌违规。
“这种事情其实多年前就有,两个学校各地招生组在出成绩那一刻,就争先按照分数高低对考生进行逐一登记、拜访。”熊丙奇说,以往的这种现象,多为明争暗斗,不在台面上进行。
熊丙奇指出,为了遏制这种现象,教育部今年年初的时候就已经颁布了26条招生禁令,其中一条就是高校在招生过程中,不得承诺预录取,或者跟新生承诺高额奖金的方式,来吸引学生。
而对于这两个顶尖学府的做法,熊丙奇指出,最大的弊端还是整个高考制度。
“现在只有高考一个统一的方式,因此分数不仅是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也是大学关注的焦点,录取人数实际上就是按照分数来排的,所以这就导致名校招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直到今年彻底爆发”,他说。
熊丙奇强调,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如今我们的自主招生制度很不完善,好的学校有这方面的需求,但是在操作上学校受到限制较多,这也导致名校只能用这种抢生源的方式来获得高分学生,“所以高考以及录取制度还得继续推进改革才行。”
■ 高校“抢生”往事
专车接送、争抢状元
在今年高招季,通过部分媒体报道,公众也看到了一些清华、北大争夺状元的手法。
据重庆晚报报道,重庆今年高考文科状元刘楠枫在高考查分系统尚未开启前,就接到北京大学重庆招生人员的“报喜”电话。
当时接到电话的刘楠枫还在成都游玩,本可以坐动车回重庆。但为表达诚意,北大方面执意派专车去成都接刘楠枫,导致刘回重庆的时间,被多耽搁了4个多小时。
不仅仅是专车接送,据羊城晚报报道,在广州执信中学,为“争抢”该校全省高考理科前十的学生叶彤,北京大学的两名招生人员与清华大学的招生人员还理论起来。
报道称,双方一直争执到楼梯处,最终,北大招生人员与叶彤面谈了15分钟,而在面谈结束后,清华招生人员才如愿领走叶彤。
签订预录取协议
据媒体报道,2011年,复旦大学方面在网上发表声明称,有人冒充复旦老师致电考生,称复旦取消了之前与其签订的预录取协议,并“怂恿”考生修改志愿。
有人认为是上海交通大学在背后“挖”复旦的“墙脚”,对此,上海交大也连发微博回应称,该校招生工程是“阳光工程”,无人冒充其他院校老师通知考生取消其与该校所签协议。此事也是当年的一场招生“口水战”。
招录状元人数“打架”
2010年,北大公布录取高考状元数后,清华也公布了状元数,但两校在招录状元数据上存在“打架”。
北大透露,全国各省市文理科第一名中,除两成报考香港高校外,六成以上被北大收入囊中。
也就是说,清华最多录取剩下的不到两成状元,但清华当时提供给媒体的数据是,当年全国九成的理科第一名和近三成的文科第一名报考清华。
针对公众对数据真实性的质疑,时任清华大学招办主任孟芊又透露了关于当年清华录取的各省文理实考分、投档分第一名的初步统计数据。
孟芊当时表示,这是清华近年第一次公布录取状元具体数据,也希望是最后一次这样公布。2011年,清华就承诺不对外公布状元数。
采写/新京报记者 林野 许路阳
[新京报]
相关报道
北大清华招生骂战的无聊和无奈
和有的二三本院校拼命抢生源的目的是不一样的,二三本院校抢生源是为生存,而名校抢高分生源,是捍卫“江湖地位”,都具有很强的功利性。
2015年高校招生工作正在进行,作为中国最顶尖的两所大学,清华和北大的招生组使出了“浑身解数”抢夺高分考生。前两天,在广东执信中学,为“争抢”该校全省高考理科前十的学生叶彤,北大招生老师与清华招生老师发生了拉扯。而6月28日,北大和清华的四川招生组在微博上掀起了骂战,互指对方砸钱抢自己的新生。随后,相关微博被删除。
这样的招生骂战,实在太无聊,也令斯文扫地。大学间招生的竞争,是用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而不是用各种手段。大学在诋毁另一所大学时,也在贬低自己,更整体伤害教育形象。
对于高考高分学生,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学校,早已意识到,高分并不能反映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并在自主招生中,探索多元评价体系,可在高考集中录取阶段,大学却为了抢状元,不择手段,这不是很分裂吗?
当然,大学采取这些手段,背后也有无奈,对于一线招生人员来说,更是如此。在目前的集中录取制度之下,大学并无多大自主权力,因此,不可能承诺学生录取,而自主招生权本是学校办学的核心权力。在一些发达国家,大学发给学生录取通知书,并承诺给多少奖学金,一名学生可获多张录取通知书再根据录取学校、专业、奖学金做出选择,是学校的正常招生模式,但在我国,大学发给学生所谓预录取通知书,和承诺给多少奖学金,是违规的。
另外,虽然明知分数并不能全面评价一名学生,但是,我国高考集中录取阶段,就是按学生分数评价、录取学生。近年来,还有一些机构对大学录取分数进行排行。在这样的录取制度和评价体系中,有多少大学不把录取分数放在眼里?近年来,我国在推进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可是,由于目前的自主招生名额有限,且和集中录取嫁接在一起,因此,就连自主招生也没有摆脱分数标准,所有大学都特别在意集中录取阶段的学生志愿填报,以及大学最终录取的高分段人数、录取分数线。在一些大学办学者眼里,录取分数是重要的办学政绩,如果分数线下降,就无法向师生、校友交代,因此,大学对一线招生人员是下了任务书的,为提升分数线,招生人员也就拼了。
录取分数线竞争,让招生人员不敢怠慢,按照现在的录取制度,北大、清华要确保录取分数领先,必须盯住每一个学生,万一有一名学生被挖走,录取分数就可能拉低,因此,学校会互相指责挖自己的人,而在未被录取前何来挖自己的学生一说?在焦虑的人盯人招生中,失态也就难以避免。要高的录取分,学校无法自主录取,拼命说服并确保高分学生报考本校,防止他校“策反”,招生暗战就这样上演。
这和有的二三本院校拼命抢生源的目的是不一样的,二三本院校抢生源是为生存,而名校抢高分生源,是捍卫“江湖地位”,都具有很强的功利性。有舆论认为,大学抢高分生源,也是为提高办学质量,但进一步分析大学的教育教学,就不难发现,大学的招生和培养并不衔接,招生的分数,和教学中的名师数一样,都是为学校的办学政绩服务。
大学招生骂战背后,暴露出目前高等教育中的一些不健康生态,这其实比骂战本身更值得关注和反思。
□冰启(学者)
[新京报]
“理”上往来]北大清华招生“互掐”,还暴露了什么?
每年高招,各大名校争取优秀生源都是常态,但6月28日清晨,北大、清华四川招生组公然在微博开撕,互相指责对方不正当抢生源,包括电话“骚扰”文理科前十报考学生、称对方“欺骗”,以及“拿钱诱惑”等等,引来网友围观。然而不到三个小时,双方上述微博悉数删除。微博虽然删除了,但此事引发的网民热议仍在继续。
“互掐”暴露信息管理乱象
我国高考考生成绩等信息管理乱象,才是北大和清华招生“互掐”背后暴露的最大问题。在此之前,就有两条新闻十分引人关注:一条是重庆高考查分系统尚未开启,正在成都游玩的文科第一名刘楠枫就接到了北京大学在渝招生负责人的报喜电话(6月25日《重庆晚报》);另一条是广东高考放榜前,全省文理科排名前10名的高分生就已经陆续收到了报喜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素不相识的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招生办负责人的声音( 6月26日《 羊城晚报》)。按理说,在高考成绩发榜前,考生成绩等信息应该保密。而北大和清华却均在发榜前就已取得高分考生成绩等信息,这不能不让人感到蹊跷。
另外,考生成绩优劣暂且不论,他们的住址、电话等信息也应当属于个人隐私的范畴。事实上,近些年呼吁将高考考生成绩等信息作为个人隐私保护的声音不绝于耳。而教育部印发的《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务工作规定》,只是规定“考生情况等考试信息以及未授权公布的考试信息按国家秘密级事项管理”,但此“秘密事项”能向谁公布,《 规定》语焉不详。北大和清华之所以在发榜前获得各地高分考生成绩和电话等信息,问题就出在信息管理上。
因此,要加强对考生隐私的保护,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既可从根本上杜绝高校招生过程中的“互掐”, 保障考生自主选择高校的权利;也防止了炒作“状元”,单纯依据高考升学率来评价学校、教师之弊,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纪卓瑶)
“掐尖”让高校露出功利嘴脸
其实“掐尖”早已成为每年生源大战的关键词。形形色色的大手笔,比如巨额奖学金之类,让人见惯不怪。当然,学校也不会做赔本的买卖,因为羊毛终究还是出在羊身上的。
或许,重奖以及优惠录取政策固然能挖来尖子生,甚至有可能把所有的状元“一网打尽”。但是,尖子生就真的值这个价么?高分考生乃至高考状元才中学毕业,只是在一场考试中拔尖而已。过分的“优惠”,会让他们失去平常心,乃至有可能对他们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反而不利于成长。这已有许多前车之鉴。显然,给高分考生一个正常的教育和培养环境,才能让他们的潜能得到更好发挥。
舆论抨击高校人文精神缺失,称如今已经很难感受到昔日骄人傲世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氛围。确实,当你与享受重奖和优惠的学子同为校友,时时感受着金钱与考分如此赤裸裸的密切挂钩,又会生发出怎样的思想与精神?
固然,开出种种诱人的优惠与奖励,争抢优质生源,可以借此大大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可能在保证办学质量上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实际上,在很多高中、初中、小学招生中此类做法早已屡见不鲜。但是,无论如何,掐尖应该适可而止了,如此“优惠”上的拼比,显然将更加放大其负面效应。且不说“掐尖”引发的“掐架”让高校斯文扫地,问题更在于如此“掐尖”将干扰公平的招生秩序,而引向无序竞争。说到底,所谓“掐尖”,有辱斯文,有损形象,而更让人忧虑的是,自己如此功利,又会将学生引向何方?(钱夙伟)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