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5-08-07
纪录片中,Jun Yang-Williams在教学生们做早操。
BBC纪录片讲述英国学生遭遇中国老师,接受中国教育方式一个月,师生彼此不适应
■ 对话动机
8月4日,英国广播公司二台播出今年上半年拍摄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教学》纪录片选拔了5位具备全英文教学能力的资深中国老师,他们都在中国教育体制内工作超过5年;制片方让他们在英国博航特中学特设的50人“中国实验班”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教学。中国的教育方式与英国学生的个性发生了一系列碰撞,引起了热议。
■ 对话人物
Jun Yang-Williams。五位中国老师中的一员,现定居英国。中国教师组中,两位老师来自国内,三位老师已定居英国。Jun Yang-Williams在中国实验班中担任科学和课外活动老师。
口音重的中国老师
新京报:你是如何加入BBC的纪录片项目的?
Jun Yang-Williams:2014年夏天,我在伦敦一所大学读教育比较学硕士学位。一天上课,一个同学跟我说BBC在华人社区里面发广告,想找一位可以用中国方式给英国学生上课的老师。我是学教育比较学的,对中英文化的差异很感兴趣。2012年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ssessment)对全球学生的数学、科学和阅读能力做了一次排名,中国上海排名第1位,而英国排名第25位。我觉得中国在数学和自然方面的教学方式确实值得英国学习。
加上我个人到英国之后在当地一所Grammar School当了十年的科学课老师,出国前在中国也当了大约有十年相关课程的老师,我觉得自己非常合适。于是联系了BBC广告上留的邮箱,很快就得到了回复。
新京报:你在英国当老师这么久,还能用中国方式教学吗?
Jun Yang-Williams:制片人的顾虑也在于此,我已经在英国的学校里面待了很久,已经适应了英国的教育方式,他担心我不能用完全中国的方式去教学生。
我跟他说我自己从小在中国长大,31岁才到英国,一直受到的是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国的教育方式是骨子里的。他还是有些顾虑,我就开玩笑说,你听我的英语口音这么重,难道不中国化吗?他笑了。那次谈话很愉快。后来我接到了BBC的邮件,他们确定让我去当科学老师了。
曾想挂毛主席头像
新京报:这个中国老师“实验班”里充满了中国元素,例如做广播操、升国旗等,这些是谁出的主意?
Jun Yang-Williams:像广播体操、升国旗、眼保健操这些活动,第一次和BBC制片人见面的时候,她就跟我谈到了,还问我的意见怎么样,结果大家都笑了。而教室里挂的“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汉语横幅,教学生跳扇子舞和剪纸等,这些都是我提出的。
新京报:你怎么想到挂这些标语?
Jun Yang-Williams: BBC让老师们决定自己的教室要怎么布置,我提出挂“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的标语,我们上学的年代教室里还挂毛主席头像的。但是老师们一起商量时,他们觉得毛主席头像和“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的标语在如今的中国也不常见了,于是就挂了其他的警句标语。
新京报:课程表是怎么确定的?
Jun Yang-Williams:这是很有趣的一点,按照英国作息,学生们一般三点半就可以回家了,但是这一个月,他们必须上晚自习到七点,学生们都震惊了。
节目正式录制前我刚好在西安,就拜托朋友找了一张西安灞桥区一所中学的课表,翻译之后发给了制片人。后来实验班的课表就是参考那张课表制定的。
学生和老师捉迷藏
新京报:纪录片中,两位英国学生因为说话被你罚站,你在英国教学时也会这么做吗?
Jun Yang-Williams:不会的,我会按照英国的教育模式来从事日常工作。但在节目中,我不需要约束自己,就自然流露出受到的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前我们小时候上课就是这样的,我现在就这么去教这些学生。
新京报:实验班中,英国学生们不适应的同时,中国老师们也很抓狂,你最难以接受的是英国学生哪一点?
Jun Yang-Williams:课堂纪律。课堂很乱,晚自习更乱,有时候连人也找不到。晚自习是5点到7点,但是学生们根本就坐不住,纷纷借口上厕所,一去就不回来了。我们三个老师经常分工协作,一个人看着教室里的学生,一个人去厕所,一个人去楼道,但他们就和我们捉迷藏。
新京报:最终找到解决办法了吗?
Jun Yang-Williams:我们尝试过让班长记录学生自习的情况,按违纪的严重程度来决定是警告、私下谈话还是叫家长。还试着去树立榜样,以小组的方式,让表现好的同学去影响其他人。但什么办法都想尽了,都不管用。我觉得是英国学生的天性决定的吧。
新京报:其他的几位中国老师的感受和你一样吗?
Jun Yang-Williams:差不多,对英国学生很多做法很无奈。比如穿校服,英国学生刚拿到校服时有的把裤腿卷起来,跟农民插秧一样,有的把袜子套在裤子外面,拉到膝盖那儿。还有升国旗,升中国国旗的时候,他们吵吵嚷嚷,我以为是因为中国国旗,但换了英国国旗也是一样。他们崇尚个性表达,没办法。
新京报:英国学生还有哪些给你印象深刻的行为?
Jun Yang-Williams:实验课上,有个男孩居然拿烧水壶到实验室泡茶喝。我发现后,教育他实验室有酸碱各类试剂,误服可能会有危险。他当时态度很好,但第二次他又在实验课上烧水泡茶,还跟我说,喝英式茶是我们英国的传统,是我的人权。
新京报:你怎么反驳他的?
Jun Yang-Williams:教育无效,我就只能请家长来了,家长把他的水壶没收了。
有学生认同中式教育
新京报:这一个月的中式教育,学生们有变化吗?
Jun Yang-Williams:这么短时间,让他们去适应中国的教学方法是不现实的。但是我很欣慰的是,到后期的时候,有学生开始认同我的教学方式,有几个给我发邮件说,很喜欢我的教学方式,并表示在学校待得时间长有利于学习,不然回家时间都浪费了;此外他们觉得抄笔记的方法比自己做试验探索效率高很多,笔记之后还能拿来复习。
新京报:最终中国实验班的成绩战胜了英国班级了吗?
Jun Yang-Williams:这个要保密,暂时不能说,等着看吧。
新京报:你教过英国学生,也教过中国学生。他们主要区别在哪里?
Jun Yang-Williams:英国学生就是有什么说什么,敢于挑战权威。中国学生就不一样了,中国文化一直倡导的是尊老爱幼。在学习方面的话,英国学生思维能力特别强,但中国学生是基础知识扎实。
新京报:中式教育更有利于基础教育?
Jun Yang-Williams:也不完全是中式教育的作用,中国的家长和学校历来比较重视教育,学生的基础知识就特别扎实。英国的有些家长不怎么重视,学生们也很有个性,学校也鼓励个性发展,但是后果就是基础知识不牢。
新京报记者 张维 实习生 徐慧冬
[新京报]
相关评论
中国老师“骂哭”英国学生,别瞎起哄
近日,一则“中国教师赴英国进行中国式教学将学生训哭”的消息成为热门话题。英国广播公司(BBC)今年费大力气拍了一部纪录片,邀请5名中国中学老师到英国一所顶级中学,对该校的“中国实验班”里50位学生进行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结果中国老师明显“水土不服”,并吐槽英国学生缺乏进取心、懒散无纪律;而英国学生也无法适应高强度教学,被中国老师训哭,并抨击听中国老师讲课基本是“机器人模式”。
说实话,乍一看到这则夺人眼球的消息之时,确实颇受触动,但总觉得有些不妥。首先,从宏观层面分析,在中英两国截然不同的国情之下,仅仅一个月的教育实验,无论怎样逼真模拟,都不足以说明“中国式教学”或“英国式教学”的优劣。这种通过中国教师和英国学生简单“嫁接”来探寻中国的基础教育能否教好英国学生,本身就是一座空中楼阁。
有媒体引用“中国实验班”的班主任、杭外80后数学老师邹海连之前的采访细节内容,揭示了真相:除了原味复制中国式教学和追求个性与自由的英国学生课堂纪律的确让老师有些头痛是真的之外,其他所谓“英国学生都很懒散不努力”之类的说法统统都是浮云。而且,师生之间还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临走时还收到许多祝福卡片,师生告别的场面相当温馨感人。
这固然有被误导的因素在内,但关键还在于,大家在潜意识里对中西两种教育模式相互关系的定位问题。一言以蔽之:中西教育是互补而不是对立排斥。
然而,现实中恰恰不乏有人将两者对立起来,要么自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世界领先并以此嘲讽英国学生的“不行”,要么认为“中国式教学”不适应时代潮流应该完全淘汰。众所周知,现行的教育模式的确存在着诸如应试化、严重束缚扼杀人性等问题,要想有效破解僵化的教育模式,有必要向崇尚个性化、人性化、多元化的西式教育学习。但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学习都不是照搬照抄,应该结合自身特点有选择地借鉴汲取,切莫罔顾国情陷入理想化误区。
喧嚣虽然很快就会过去,但其所暴露出来的一有风吹草动就瞎起哄,还是说明了当下社会对待教育议题的浮躁。
□胡欣红(职员)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