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的马克·费尔特潇洒迷人。
干练执着 喜欢冒险
1913年,马克·费尔特出生在爱达荷州。在他渐渐长大成人的上个世纪中叶,联邦调查局是正义和爱国精神的化身:千疮百孔的美国刚刚经历了大萧条、黑帮肆虐和战争的洗礼,调查局无疑成为一切社会罪恶的死对头,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大批如费尔特一样的有志青年为其效忠。
从爱达荷州立大学及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院毕业后,费尔特于1942年步入联邦调查局(FBI),整个二战期间都在FBI的间谍部门工作。他后来成为“纳粹猎人”,专门负责追踪逃亡的纳粹嫌犯。
在FBI里,费尔特在上级和下属中间都颇受欢迎。费尔特不是很高大,但给人的印象是迷人潇洒,衣着永远一丝不苟。费尔特的一大爱好是喝酒,对苏格兰或波旁威士忌来者不拒,但他不会忘记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费尔特一心扑在工作上。据他的儿子马克回忆,他到首都华盛顿以后,每星期工作6天,每天到家后,用过晚餐即上床睡觉。“他对联邦调查局的执着信念,胜过生活中任何事。”上世纪60年代,费尔特还义务为电视剧“FBI”担任技术顾问,剧中的一个角色与费尔特的情况十分相似,“喜欢冒险,爱打破常规以期成功完成任务”。
脱颖而出步步高升
在埃德加·胡佛领导的FBI“辉煌时代”,费尔特在职业生涯中获得一次次晋升。
费尔特在任堪萨斯城特工首脑时崭露头角,他运用新颖而富于攻击性的战略,成功地瓦解了当地黑帮组织,并于1962年被任命为FBI培训处的二把手。由于深谙简洁扼要的报告精髓,费尔特得到了小心谨慎的胡佛的赏识,逐渐成为其心腹红人。1971年,胡佛为了防范野心勃勃的国内情报部首脑威廉·萨利文,为费尔特特设了一个高级职位以监督萨利文,从而将费尔特推到了一个异常显赫的位置。
诚实直率棱角凸显
费尔特的“棱角”在上世纪70年代初日益凸显。费尔特的昔日同僚哈里·布兰登评价其为人时说,“非常诚实,非常直率”。
1972年3月,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一份备忘录曝光,称向尼克松的总统连任选举班底“进贡”40万美元就能帮自己了结一桩公案。尼克松政府被此事搞得灰头土脸。尼克松特别顾问查尔斯·科尔森立即责令下属“求助”FBI断定这份备忘录为伪造,但负责此事的费尔特却给出了与预期相反的结论。
1972年5月,费尔特与《华盛顿邮报》记者伍德沃德偶然相识并在日后成为朋友。当时伍德沃德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记者,时任副局长费尔特则被视为继承胡佛之位的不二人选。1972年5月15日,美国总统候选人乔治·华莱士在劳雷尔市的停车场遭到刺客亚瑟·布莱默的枪击,为了抢独家新闻的伍德沃德和负责调查此案的费尔特取得了联系,费尔特向伍德沃德提供了一系列的头条新闻,尽管上面没有提到他的名字。
巧合的是,布莱默枪击案发生在胡佛去世后两周,当时FBI可谓“群龙无首”,而身为FBI二把手的费尔特很想获得局长宝座。然而,尼克松却指定司法部官员帕特里克·格雷担任FBI执行局长,费尔特被晾在了一边。
1978年,费尔特受到指控,罪名是指使手下在没有法官许可的情况下非法闯入地下激进组织嫌疑人及其亲友的住所,搜查制造炸弹的证据。在这位传奇的特工到法庭聆讯时,数百名FBI同事在法庭外示威表示支持。费尔特为自己辩护道,他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在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遵循FBI的既定规章搜集证据。同时,他的律师声称陪审团成员受到了不当的暗示。尽管如此,两年后他仍然被判有罪。然而,好运却接踵而至,里根于1981年上台后,费尔特得到了赦免。(徐冰川)
相关诸多疑似版“深喉”
30多年来,“深喉”成了美国政坛和新闻界保守最严的秘密。高深莫测的“深喉”究竟是何许人?美国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和白宫及有关专家曾给出了他们所猜测的疑似人物。
FBI“深喉”
当年,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对“水门事件”的追踪报道步步紧跟事情发展,与FBI调查的进展十分吻合,这使FBI不由得怀疑“深喉”是其内部一员。
FBI推出的疑似“深喉”是帕特里克·格雷。1972年,FBI第一任局长胡佛去世,尼克松指定司法部官员格雷担任执行局长。没过一个月,曝出“水门事件”。一年后,参议院考虑提名格雷为FBI正式局长,但他自动退出竞争,于1973年4月27日辞职。
哥伦比亚新闻频道和《华盛顿邮报》曾在1992年联合推出纪实片《水门事件:秘密故事》,把格雷称为首要告密嫌疑人,因为他不仅符合伍德沃德在书中的描述,而且能够在“接头时间”出现。更巧的是,格雷和伍德沃德的住所很近,见面十分方便。
竞选班底“深喉”
尼克松竞选班底中的弗雷德·拉吕一度被认为是“深喉”的重大嫌疑人,他在“水门事件”中被称为“皮包人”。拉吕是前司法部长约翰·米歇尔的特别助理,而米歇尔1972年正指挥尼克松竞选总统连任的工作。
虽然拉吕坚持声称自己不是“深喉”,但他参与“水门事件”的事实使其无法逃脱人们质疑的目光。2004年7月28日,拉吕去世,人们曾经期待伍德沃德揭开当年的惊天秘密。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拉吕并非“深喉”。
中情局“深喉”
许多学者都认为,“深喉”也很可能是一名中情局官员,因为中情局也有机会接近“水门事件”相关的高级机密情报。可疑人物集中在两人身上:科德·迈耶和威廉姆·科尔比。
迈耶和伍德沃德是同门师兄弟,都毕业于耶鲁大学,而且他在政界和传媒界都很吃得开。更巧的是,迈耶的妻子是《华盛顿邮报》主编布拉德利第二任妻子的姐姐。这些无疑是他可能是“深喉”的重要原因。
而科尔比则被誉为“残存的伟大绅士间谍之一”,他于1973年至1976年担任中情局局长。有传言称,有人看到科尔比多次在地下停车场秘密会见一个男人。
白宫的“深喉”
伍德沃德能够获得如此多的内幕消息,“深喉”很可能就埋伏在尼克松总统身边。在排除了众多可疑对象后,人们把视线瞄准了在“水门事件”中全身而退的两个人:尼克松政府的白宫幕僚长黑格和国务卿基辛格。
一直以来,人们都猜测黑格就是“深喉”。1991年的一本名为《默声政变:一位总统的下台》中分析指出,伍德沃德1969年至1970年间在海军担任通讯官,有机会接触到当时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任职的黑格准将。但黑格在1992年的回忆录中坚决否认自己是“深喉”。
基辛格也被作为可疑对象其实很牵强,人们再三猜测他为“深喉”,不过是因为他与尼克松的亲近程度以及频频的上镜率。老布什就在2005年年初,美国专家哈维尔提出惊人论调:多种线索让他相信,神秘“深喉”就是现任美国总统布什的父亲:老布什。
哈维尔的线索之一是,2003年,一向讨厌媒体的小布什竟然破例接受“水门事件”记者伍德沃德长达7小时独家采访。
线索之二是“水门事件”发生时,老布什有足够理由不喜欢尼克松,尼克松曾向老布什许诺,他有望在1972年大选中取代尼克松副手阿格纽的位置担任副总统。但尼克松食言了。
最有力的一条线索是,从1971年到1973年,老布什一直是美驻联合国大使,工作地点在纽约,却经常在周末返回华盛顿家中。惊人巧合的是,“深喉”和伍德沃德的7到8次秘密会面都发生在周末。而且老布什后来当上了中情局局长,熟悉华盛顿所有政坛内幕。
哈维尔还称,老布什和伍德沃德具有非常相似背景,两人都曾在美海军服过役,都是耶鲁大学毕业生等。(张春燕)
链接“深喉”深刻影响美国
神秘的“深喉”在“水门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最终导致尼克松总统下台。但“深喉”的影响远远不止这些。
美国政治得益于内线“深喉”的信息,“水门事件”的内幕大白于天下,这使尼克松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迫辞职的总统,民众对总统的看法和印象开始发生某些改变,总统权力从此开始受到更多限制和约束。
美国新闻界不管是在当时还是长远来看,神秘的“深喉”对美国新闻界产生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
当时,与“深喉”联系、报道出“水门事件”的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都很年轻,但他们因此一举闻名世界,并获得了1973年的普利策奖。他们的经历给无数年轻记者以信心和激励,鼓舞记者们勇敢、执着地追踪事实真相。声名远播的伍德沃德则成了《华盛顿邮报》的招牌,1981年荣升该报助理总编,被誉为“新闻记者之王”。
《华盛顿邮报》也因揭开“水门事件”的黑幕而名声大噪,开始与知名老报《纽约时报》平起平坐。
“水门事件”后,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还撰写了有关“水门事件”的书籍,《总统班底》(又译《惊天大阴谋》)和《最后的日子》,分别于1974年和1976年出版。
由于在“水门事件”中新闻界敢于直面事实,追究当权者的责任,在其后的几十年里,记者这一职业享有极高的信誉,美国报考新闻专业的学生数量也显著增加。
而且,“深喉”事件也改变了美国的新闻报道,使那些秘密的消息从此开始更多地登上“大雅之堂”,《华盛顿邮报》许多有关“水门事件”的报道中都使用了匿名的消息源。自那之后,“深喉”逐渐成为这种秘密报道的代名词。
美国电影1976年,根据《总统班底》一书改编的同名电影《总统班底》轰动美国。这部影片由罗伯特·雷德福和达斯汀·霍夫曼主演,以半纪录片手法,将《华盛顿邮报》的两名记者如何从蛛丝马迹中查出事件的曲折经过全盘道出。影片节奏把握得当,张弛有度,被誉为政治影片中的佼佼者,曾获奥斯卡4项大奖。
[京华时报]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