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郑和下西洋的异国风物 海上见闻大观(组图)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5-07-17
本报记者 李砚洪 郑和统帅着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特混舰队”,在15世纪最初的30年间,航程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青花瓷、拔火罐、织造术、中国历法……郑和船队所及,不仅带去了和平、友谊,更带去先进的中国文化、技术以及中华民族的文明。至今,当地人民还在感念郑和这位“天朝”的使者。而郑和船队带回的很多异国风物,如今我们的生活里依然可见。 把中国带向世界 办私塾 播礼教 据泰国郑和研究专家陈闻考证,泰文史籍中有郑和随员在泰国大城京都华人社区首创私塾教学,传播民俗文化的记载。华文书籍报章记载则更多:“有城池宫室、田畜市列,与江淮风俗不异。”郑和留在泰国的文人学士,大都来自江浙一带,他们通过歌谣、顺口溜等方式,在华人社区传播中国民俗文化,当地泰人也深受影响。泰文书中有“林姑娘万里寻兄”等动人史实,这些郑和时代的文人墨客对当时泰国民俗文化确实起到了孕育作用。 郑和下西洋使西洋国家无法逃脱中国语言文化巨大的同化魔力,“国语颇似广东乡谈音韵。”这种语言文化的同化,促进了其它民俗文化的变迁。琉球国民“能习读中国书,好古画铜器,作诗效唐体”。安南国“常有文学之人,则往习学艺,编买经传诸书,并抄取礼仪官制内外文武职与其刑律制度,将回本国,一一仿行。因此,风俗文章字样书写衣裳制度,并科举学校官制朝仪礼乐教化,翕然可观”。 青花瓷 郑和钱 郑和时代,青花瓷制作工艺已登峰造极,纹饰精细,发色明艳,料色直透釉骨,永不脱落。郑和船队满载的出口货物中,青花瓷是主要的贸易货物之一。资料显示,土耳其、巴基斯坦、印度、菲律宾、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斯里兰卡、非洲东海岸到处都发现大量青花古瓷。 马六甲历史博物馆(荷兰红屋)内,珍藏着一批古孔币,被考证确认为“郑和钱”。此外,该博物馆还有一批造型独特的“动物锡钱”,这些钱币以锡为原料,形制以动物为主,如鳄、鸡、鱼等,上面刻有吉祥汉字如:旺财、宝、福、吉、缘等。这些锡钱,显然是远在海外的中国商人为便利贸易流通而就地取材所铸造的。 拔火罐 洗药浴 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马利章教授在其所著《郑和朝觐见闻》中讲到他在亚丁工作时的一段见闻:有一天,邻居家一位正在读大学的年轻人兴致勃勃地跑来找他,这位大学生对马教授说,我带你去看看古代中国人在我们国家传下的神奇医疗技术,当地人称为“哈贾麦·撒尔宝”。马利章一看,原来竟是地道的中国民间流传的拔火罐! 正在给人治病的也门人说,此法是由率领中国船队到达亚丁的一位名叫撒尔宝的头领教给我们祖先的。这里的撒尔宝就是郑和的小名“三宝”,也就是说,撒尔宝是三宝的另一种说法。 郑和下西洋的庞大船队中有医生队伍,泰国天气暴热,瘟疫流行,乡民又缺医少药,死亡严重。百姓听说三宝大人的船队来了,都去迎接,患病者纷纷向三宝大人求医求药,郑和亲自了解病情,并将船上的药投入溪流河水之中,叫患者跳入水中洗澡,凡是经过药浴的病人,个个瘟病全消。这种治病的习惯,现在还在当地流行。 教渔桑 传织造 印度科钦地区的显著标志是“中国渔网”。据说郑和船队来到科钦后,把这种捕鱼方法传授给了当地人,故称为“中国渔网”。这种捕鱼方法是用四根木棍的一端绷住渔网,沉入水中,四根木棍的另一端收拢起来,然后用长棍固定在木架上,渔民用杠杆原理来收网和放网。这种捕鱼方法在中国云南的水乡依然流行。 郑和使团所到之处,给当时一些相对落后的亚非国家带来了先进的物质文明与生产方式。占成国(今越南归仁)地处亚热带,过去庄稼只能每年一熟,郑和去后,派人教他们凿井,取水灌溉,指导他们改进耕耘技术,一年收三熟,从此占城国以产米出名,逐步走向富庶。 在巴厘岛民族村,中国的藤编工艺颇受年轻人青睐。据当地工匠们介绍,藤编工艺技术也是当年郑和下西洋时传授给当地的。 郑和船队的水手来到肯尼亚帕泰岛后,带来了中国的缫丝和织布工艺。帕泰岛西游村71岁的老人姆温耶·奥马尔说:“40至50年前,我还听村里的老人讲,西游村以前曾经有过缫丝业和织布业,也就是养蚕并用蚕茧缫丝,种棉花并用棉絮织布,或者用蚕丝织布。在中国人到此之前,岛上没有这类手工艺,它们是中国人带来的。” 把世界带向中国 当亚非各国陶醉于郑和带给他们的金银、钱币、丝绸、瓷器、铁器、铜器以及生活技能和文明礼仪的同时,郑和也把奇花异草、奇珍异兽与和平友谊带回了中国。《明会典》和《明史》记载,郑和带回的贡物和市易之物计有:五金类17种,香类29种,珍宝类23种,动物类21种,布类51种,一般用品类8种(不含金属品),药品类22种(不含香类),颜料类8种,食品类3种(番盐、糖霜、胡椒),木料类3种。 22年来使318次 郑和的仁义之旅极大地带动了明朝与海外各邻邦的友好往来,北京也因此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开放、最繁荣的城市之一。因为倾慕和学习中华古国的灿烂文化,亚非各国派来的使节络绎不绝。为了做好接待外宾工作,明成祖专门在北京设立四夷馆,统属管理海外各国外交事务,并培养大量翻译通事,方便语言交流。皇宫附近设有设施齐全,豪华舒适的国宾馆——会同馆,向外国使者提供饮食起居。 据统计,明成祖在位22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最多一次有18个国家使团同时来华。东南亚文莱、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国4个国家中,先后有10来位国王来华访问,他们之中,有3位国王因病不幸去世,将“体魄托葬中华”,作为世代友好的象征。 麒麟就是长颈鹿 肯尼亚马林迪博物馆馆长阿布达拉·阿里·阿劳西日前表示,马林迪希望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开展一系列庆祝活动,其中最主要的计划便是再现“麒麟送中国”的历史场景。 据记载,1419年,郑和船队带着非洲麻林国(即现在肯尼亚的马林迪)进贡的麒麟回到中国,当时南京城万人空巷争睹麒麟,可谓盛况空前。而这麒麟便是长颈鹿。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幅名为麒麟图的明朝古画,画的就是长颈鹿。 麒麟原本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祥瑞之兽。长颈鹿在明代传入之时,国人都从未见过这种动物,但因长颈鹿的形态、习性与中国古籍描述的麒麟相当吻合,加上麒麟出现是太平盛世的祥兆,朝中大臣便认为这种动物便是麒麟。当时的皇帝明成祖也龙颜大悦,命令画师作麒麟图,还有大臣写出《瑞应麒麟颂并序》一文来表示祝贺。 除此之外,很多国家向明廷朝贡的珍禽异兽还有被称为“花福禄”的斑马,以及非洲骆驼、非洲狮子、鸵鸟等。 压舱带回红木 郑和下西洋还带回来大量木材,主要是红木,因为红木分量重,正好做压舱之用。 中国林业科学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家驹说,东南亚地区产的红木最好。随着郑和下西洋及海运的开放,红木从海外大量涌入中国,一些能工巧匠用木质坚硬、细腻、纹理漂亮的红木,竞相制造出在坚固程度和美观实用等方面都超越了前代的家具、工艺品,并用于园林建筑,从而促进了明及清代前期家具制造业的空前繁荣。 郑和二十世孙郑宽涛说,郑和下西洋还给中国带来了许多珍稀动植物,南京静海寺内种有五 树、海棠等从海外移植的珍稀植物,以及许多珍贵的药用植物。后来李时珍为撰《本草纲目》,还特地到静海寺居住了很长时间。 苦瓜与燕窝 《星槎胜览·苏门答剌国》中有一段说:“其有一等瓜,皮若荔枝,如瓜大。未剖之时,其臭如烂蒜;剖开如囊,味如酥油,香甜可口。”这种瓜就是由郑和带回中国的,即今天我们日常吃的苦瓜。此外,郑和还带回很多名贵物产,如燕窝、鱼翅,爪哇的水果——榴莲等。 马六甲出生的华人林局绅,是研究郑和的资深专家,他说,中国第一个吃燕窝的人是明朝航海家郑和。 林局绅说,郑和的远洋船队在海上遇到了大风暴,停泊在马来群岛的一个荒岛处,食物紧缺,无意中发现断石峭壁上的燕窝。于是郑和就命令部属采集,洗净后用清水炖煮,用以充饥。数日后,船员个个脸色红润,中气颇足。回国时,郑和带了一些燕窝献给明成祖。从此,燕窝成了朝拜皇帝重臣的贡品。 “郑和记忆”深植东南亚 历经600年来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积淀,在中国和当年郑和下西洋远航船队主要经过的东南亚地区,已经形成了两个“郑和”。一个是中国历史范畴的郑和,一个是存在于东南亚各族群历史记忆中的文化范畴的郑和。 而东南亚视野中的郑和,虽然是以中国明代郑和为基础,但却是由包括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等在内的东南亚各族群以当地文献、宗教仪式、神话传说和社会民俗等方式诠释出的郑和。 郑和船队访问过的不少国家和地方,至今都保存着有关郑和的各种纪念物、遗迹和传说。如泰国的三宝公庙、三宝塔寺、三宝港,马来西亚有三宝镇、三宝山、三宝庙、三宝井、三宝宫、三宝城,新加坡有三宝山,苏门答腊有三宝公庙,印度尼西亚有三宝洞、三宝船,菲律宾有三宝颜,印度有郑和像,非洲索马里有郑和屯,肯尼亚有郑和村等。 在东南亚地区,关于郑和的资料,除中文外,大多以马来文、英文、印尼文、荷兰文等写成。成书于1615年《马来纪年》,记载了郑和护送明朝汉宝丽公主和亲马六甲王的史实。直到今天,这个美好的故事还一再被马来人和华人艺术家当成创作的素材,搬上戏剧和歌剧舞台。 中外学者的研究显示,目前,从中国东南沿海到东南亚各国的环南中国海区域,存在着一个以华人社会为依托、大体相同的郑和崇拜现象。它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异地生根的文化象征。 [北京日报]
相关报道 南京郑和二十世孙透露祖先墓志铭上海人撰写 “郑和与上海有缘,他父亲———云南郑和公园内马哈只墓的墓志铭就是上海人所写,当年航海,还有指示灯塔竖在上海境内。”郑和二十世孙郑宽涛说,目前,一本记录郑和后裔相关情况的宗谱已出版,这是郑和家世研究最权威、最完整的资料。 郑和后裔世代低调 “这么多年,郑和后裔们一直很低调。”郑宽涛说。 几经努力,这位郑和二十世孙答应接受采访,采访地点定在南京一个红茶坊里。 身形微胖的郑宽涛说,南京郑和后裔的命名顺序是:大尚存忠孝,积厚流自宽,藩衍更万代,家道泰而昌。“其中,‘流’字辈是郑和第十八世孙,南京的‘自’字辈后人有一百余人,如我的父亲郑自海。” “其实,我们家族世代都知道自己是郑和的后人,长辈们说,我们原先住在南京马府街———郑和府邸所在地。”在郑林坝战役中,郑和立下大功。燕王登基后,他被赐姓为郑,并得到信赖和重用。郑和的哥哥过继给郑和一个儿子,郑和后裔由此在南京马府街聚居繁衍。 郑宽涛说,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我们才表明身份,因为当时传言说要拆郑和墓,南京后人们才写信,出示自己族谱的复印本等,这样终于保住先人的葬身之所。 现在,每年春季,南京郑和后人都去牛首山祭扫郑和墓。祭扫当日清晨,这些后人们会备好祭祀用品,过石子岗赶往江宁谷里乡郑和墓。 “我们从没有组织,都是自愿,有时骑着自行车就过去了。”郑宽涛笑笑说。 郑和航海结缘上海 “郑和还有他的航海事业,和上海挺有缘。”郑宽涛说,航海时,上海和太仓是郑和行船的重要港口,给郑和父亲写墓志铭的还是一个上海人。 他说,当时,上海还叫松江府,和江苏太仓一样,同为航海重要港口,棉布商品贸易发达,粮食充足,为郑和航海提供了物质保证。“那时,吴淞一带专门设立灯塔,为郑和出海指示沙石位置,让船队绕开,得以安全行驶,目前,纪念碑可能还在上海一所中学内。”郑宽涛说。 他说,此外,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前,曾请礼部尚书李至刚为父亲撰写墓志铭,“李至刚正是华亭人,也就是你们上海人啊。” 李至刚祖籍浙江宁海,自幼随父到华亭。碑现立于云南昆明郑和公园内的马哈只墓前,高1.6米,宽0.93米,额呈半月形,碑额篆书“故马公墓志铭”字迹间有剥蚀。《马公墓志铭》提供了郑氏的籍贯、身世、任职、赐姓等确切的资料。 郑和世孙寻找家谱 郑宽涛现在的职业是一名普通会计。可是,他和他父亲等人一直在研究郑和,还编写了一本记录郑和后裔相关情况的宗谱。“书快要出来了,由云南一家出版社出版。”郑宽涛说,这是郑和家世研究最权威、最完整的资料。他说,南京郑和家谱的原名应为《咸阳世家宗谱》,郑和的先祖是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后者在元朝时坐镇云南,得到当地百姓拥护。 郑和是赛典赤的六世孙,原名马三宝,在明朝大军进攻云南时被俘,后随燕王朱棣南征北战,朱棣即位后,赐其姓为郑。因此,南京郑和家谱称《咸阳世家宗谱》。 “上世纪50年代末至今,南京4本家谱都相继遗失。”郑宽涛说,自上世纪80年代起,他们一直在寻找丢失的家谱。1983年,他们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找到一份“抄郑氏家谱首序”抄件复印件。后者明确披露了郑和为何被赐姓郑、身后归葬牛首山等重大历史事件。 由此,中断多年的血脉、文脉、人脉重又续上。 上午消息 中国民船鸣笛1分钟 据杭州日报今天报道 今天,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也是中国首个航海日。郑和作为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一位杰出人物,开创了中国的大航海时代。 600年前,强大的中国热爱和平。600年郑和,始终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从凝聚的中华文化积淀中折射出爱国———开放———交流———和平的时代精神,奏响最绚丽的时代强音。 据了解,今天上午9时,中国籍民用船舶和由中国航运公司经营管理的非中国籍船舶将鸣笛1分钟,以此纪念航海日。 郑和后人希望再团聚 □实习生 陶捷 记者徐哲 记者在南京采访郑宽涛前一天,他正在太仓参加纪念郑和的一个活动。活动上,他见到了那个“中国女孩”———遥远非洲肯尼亚的郑氏水手后裔夏瑞福。“是的,我在现场,看到了她,注视着她,不过没有打招呼。”郑宽涛说,身边记者太多了,要是自己上去说是郑和后人,和她相认,恐怕要被围追堵截。 郑宽涛只是递上一个郑和下西洋的纪念信封,信封上还有两张邮票,“没什么,只要知道有后人在全世界就够了,信封是一个留念。” 结束采访,郑宽涛走出红茶坊,转头说,希望有一天,我们郑氏后人能在一个地方、一个时间,平静地相聚一次。 73岁的郑恩良是云南郑和第十八世孙,早年在云南省晋宁县委统战部工作,退休后担任云南省郑和研究会的理事。“现在在郑和故里云南昆阳,郑和的直系后裔还有25人左右,旁系后裔有40余人。在云南玉溪还有100多人,我的堂弟、同是郑和第十八代孙的郑云良就在玉溪。”郑恩良说。 早些年云南晋宁县昆阳镇是郑和的故里,当时郑氏在云南晋宁是个大族。“底下人都要叫老爷的。”郑恩良说。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郑恩良老人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对郑氏后人在云南一脉的点滴,“我的年纪大了,很希望和远在南京的亲友再次团聚,还有那个肯尼亚女孩。” 1993年,分离了数十年的昆阳、南京两地郑和后人重又相聚。提及此事,郑老先生一改一贯平缓的语调,情绪显得十分激动,“当时见到阔别了数十年的亲人,大家都热泪盈眶。” 今年恰逢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南京方面本来邀请郑先生赴南京参加南京龙江宝船厂遗址公园的开园仪式和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各项活动,并与在南京的亲友重聚,无奈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背景资料 郑和七次下西洋 郑和(1371-1433)原姓马,名和,小字三保(或称三宝)。 1405年7月11日,明朝皇帝明成祖颁下诏书,让郑和率领一支船队,出使南洋和西洋。 经过近半年的准备,1405年冬,一支由200余艘船组成的舰队和2万余人,开始了一个属于中国人的大航海时代。这支浩浩荡荡的舰队,漫天云海一般饱满的风帆,在热带骄阳的渲染下耀眼如火,就像是一座随着季风在海上漂移的城市,将中国的声音带到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天文航海技术牵星术把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也称“牵星术”。 用“牵星板”观测定位的方法是通过测定天体的高度来判断船舶的位置方向、确定航线,这项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针路图航行时确定航行的线路 地文航海技术以航海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依据,运用了航海罗盘、记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照航海图、针路簿记载来确保船舶的航行路线。 作者:□特派记者 徐哲南京报道 [新闻晚报]
|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Tel:010-62063238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