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导弹发展史中,1966年仿制成功并定型生产的我国第一批海防导弹“上游一号”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这种犀利的舰对舰导弹对有效遏制敌对势力对我国海域的封锁起到了极大的威慑作用。
1958年谈判引进,1960年因国民经济调整而暂缓上马,1963年重新上马研制,直到1966年最终仿制定型成功,海防导弹的研制工作克服了重重困难。因为保密的原因,直到现在,很多当年导弹研制的过程仍鲜为人知。
6日,当年全程参与新中国第一枚海防导弹研制工作的南昌洪都集团退休工程师彭历生老人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揭开了新中国第一枚海防导弹诞生与试射的神秘面纱。
为对抗美国舰队封锁,我国决心造导弹
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近海海域受到美国舰队的封锁,而对抗这种封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发展我国的海防舰对舰导弹。1958年,造导弹被提上议事日程。当时,我国政府特派代表团前往前苏联与之协商,最终两国签订了一份“关于苏联向中国提供国防新技术援助”的协议,协议中除了其他国防武器外,有三种导弹的合作协议最特别:一种是潜射型,一种是地对地型,还有一种就是(П-15)“冥河”型舰对舰飞航式海防导弹。
由于飞航式导弹与飞机制造在技术和工艺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中央决定“冥河”型导弹的仿制任务由航空工业部门承担,并且定名为“上游一号”。
1960年3月24日,二机部四局以密字文件正式把仿制“上游一号”的任务交给三二○厂(对外称为洪都机械厂,也就是现在的洪都集团),并要求1961年二季度要完成试制。然而,因国民经济计划调整,后来仿制进度不得不推迟。
当年担任强度组负责工作的彭历生老先生参加了“上游一号”的全程仿制工作,他向记者详细讲述了当年仿制“上游一号”的过程。据彭老回忆,洪都机械厂承担了仿制任务后,1959年底他们就到北京接收资料看了样机。1960年3月正式成立了承担仿制“上游一号”任务的单位,出于保密的考虑,因为办公地点的楼上是当时洪都机械厂的四车间,所以这个单位被称为“四零”办公室。
研制工作属于绝密
由于涉及导弹研制,“四零”办公室的保密工作极其严格。彭历生介绍说:“那个时候我们的研制工作是绝密级别的,你看的资料别人不能看,别人借出来的资料你也不能看,还不定时会有保卫人员来检查。保卫人员如果看到你把资料随便乱放,或者资料在桌上而人不在,就要受处分。曾经有个来实习的大学生去上厕所时把资料放在桌上,被保卫人员发现后就受了处分。”
第一批导弹技术人才大多是中专生
受当时国民经济调整的影响,1961年“上游一号”很快被列入暂缓上马的项目,仿制工作缓下来,直到1963年才重新上马。据彭老介绍,在暂缓上马的那几年里,因为没有正式投入生产,所以研制人员一直在做仿制准备,消化资料掌握技术。当时有一个很明确的指导思想,包括部里的领导也提出,仿制不是目的,仿制只是手段,自行设计才是目的。
当时,中国学导弹的技术人员很少,参加“上游一号”研制工作的人员是从各个技术岗位上抽调而来的。彭老回忆说:“一开始研制人员里只有主任、副主任以及一个设计方面的主管是大学生,没有人懂导弹。因为导弹内部有自动驾驶仪,涉及无线电方面的设计,因此成立了一个雷达班,把所有的中专生,不管你原来学的是什么,全部分在这个班,进行互教互学,就是这样培养出了第一批导弹技术人才。”
研制导弹尾翼历经上千次实验
彭老说:“‘四零’办公室下面有很多分室,当时我是在设计室强度组负责工作。导弹在海上飞行过程中,要做出各种定位动作,前后摇摆幅度很大,受力也就大,那么材料的强度就需要计算出来。当时只有两台计算机,一台是解放前美国留下的老式电动计算机,不太好用,还有一台是‘飞鱼牌’手摇计算机。我们就靠这两台计算机,整整算了一年,硬是算出几十本多达一千多页的强度计算报告。”
1963年,“上游一号”开始进入生产零部件阶段。然而,这时生产工艺上还有很多关键问题没有解决,比如弹头罩,既要能够发出雷达波,飞行过程中还要能够承受空气的压力,而前苏联提供的图纸上只写着“玻璃缸、泡沫塑料”以及几个数据,技术人员根本搞不懂是什么意思,只好到处调研,请教专家。
彭老告诉记者:“在采用各种材料进行实验、反复做了几百个实验品后,1963年项目重新上马时才基本上把弹头罩做出来。还有就是导弹的尾翼也没有相关数据,很难制作,于是‘四零’办公室又专门成立了专案组,干部、技术员、工人、翻译一起加班加点,到处找资料,最后从国外的一本杂志上看到相关资料,就借鉴着进行设计、试制。但是一直都解决得不太好,经过上千次的实验,到1966年前夕才基本符合要求。”
远赴西北打实验弹,首次试射大获成功
1964年底,第一批模拟弹终于生产出来了。然而,样弹出来并不代表仿制就已经成功,还需要经过多次的试射,只有试射成功后才能最终定型。
对于第一次试射,彭老记忆犹新:“我记得当时是专门从军用运输部门调度来的车厢,通过火车运输到甘肃和内蒙古交界的一个靶场去打实验弹。沿途武装押运,路上各地的铁路公安负责保卫工作,我们自己也有军警人员押运。”
第一次试射的模拟弹外形和真弹一模一样,因为第一次试射不知道会出现什么状况,所以除了外壳和火箭助推器之外,其他都是假的,内部的各种零件、战斗部件等等全部是等量的配重。
导弹是在舰艇模型上发射的,发射过程中需要经过驾驶舱,距离驾驶舱只有三四十厘米,会不会对驾驶舱内的人员产生危险?导弹刚刚离开发射筒的时候,速度只有30多米/秒,噪音也非常大,产生的气流也很强,尾焰温度超过2000℃,这些会不会对艇上的人员产生伤害?在没有经过实验的情况下谁也不敢确定。舰艇上还有桅杆、雷达等设备,导弹发射时会不会撞到,因此试射时,舰艇上的驾驶舱、雷达、天线也都按照实际比例做成模型按真实位置摆放,另外在驾驶舱内和发射架旁都放了几只羊,观察导弹发射后会不会对它们造成伤害。
试射以后,发现发射架旁边的羊有的被吹跑摔死了,有的被震死了,但是驾驶舱内的羊没有异常。通过第一次实验发现,导弹发射时没有碰到舰艇上的部件,对驾驶舱内人员没有伤害,证明试射是成功的。
1965年8月至11月,在海面舰艇上试射了两次,6发模拟弹发射试验告捷。1966年4月至7月,又成功地进行了岸对舰及舰对舰的“上游一号”遥测弹试验,取得了六发五中的好成绩,为国产弹正式定型创造了有利条件。
1966年11月,“四零”办公室仿制的我国第一批“上游一号”海防导弹以9发8中的好成绩,顺利通过鉴定试验,完全满足了国防科委规定的九发六中的定型要求。海防导弹定型委员会认为导弹飞行正常,战术技术性能符合要求。1966年12月9日,海防导弹定型委员会批准“上游一号”舰对舰导弹仿制定型。从此,新中国第一枚海防导弹开始为我国国防事业建功立业。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