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6-05-17
赵教授复原的吴承恩容貌(图)
“当我打开尘封了二十几年装有吴承恩及其大小夫人头颅骨塑料袋之时,我感到既荣幸又责任重大……”素有中国神探之称的中国刑警学院首席教授赵成文,日前让生活在500年前、举世闻名的《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及其大小夫人“复活”了。那么,吴承恩及其夫人的头颅骨是如何找到的,赵教授又是如何将他们“复活”的?昨日,赵成文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道出了这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揭秘篇·吴翁身高1.72米 吴翁是高鼻梁蒜头鼻
赵教授告诉记者,从2003年8月15日到去年年底,他曾先后三次应吴承恩故居研究会和江苏省淮安市吴承恩研究会的邀请,到江苏淮安对吴承恩及其大、小两位夫人的头颅骨进行复原。
“这三个头颅骨都不完整,因此‘复活’的难度比较大。但当时我想我要尽我最大的努力让世人早日见到吴翁的容貌。”回想起当初看到这三个大约30年前出土,距今已经500多年,且已有石化趋势的吴翁及两位夫人头颅骨的情景,赵教授的心情仍久久不能平静。
带着“复活”吴翁及其大小夫人的使命,赵教授小心翼翼地捧着他们的头颅骨回到了自己的研究室,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复活”工作。
“第一次看到这三个头颅骨后我通过对现场情况的了解和对头颅骨的现状的分析就已推断出,吴承恩去世年龄为70余岁,身高为1.72米左右,其大夫人叶氏和小夫人牛氏的死亡年龄分别在55岁、33岁左右。”赵教授肯定地说。据了解,科学认证的结果和赵教授初次推断出的年龄差距不超过2—5岁。
赵教授表示,吴承恩是高鼻梁蒜头鼻子。“这话我可不是胡说,是有科学根据的。”赵教授肯定地说。看到记者质疑的表情后,赵教授笑着向记者道出了“复活”的过程和技巧。
拿到吴翁的头颅骨后,赵教授先从颅骨外观上进行研究,发现其颅骨很坚硬,牙床空洞比较细密,眼眶较大,鼻骨很直。接着,赵教授把吴翁颅骨的x光片扫描进电脑,然后根据绘画中的“三庭五眼”理论,随后在吴翁的颅骨上画出眼内侧线、眼外侧线、鼻翼线、鼻底线、发际线、眉功线、口裂线、下额线、中心线。然后,用4横5纵的9条直线确定五官位置和大小。
“说吴承恩是高鼻梁是根据他鼻骨很直,以及他梨状口根部的倾向及倾斜度判断的,这回你该相信我的话了吧?”赵教授笑着问记者。
“‘三庭’能确定脸的长度,‘五眼’确定宽度。”赵教授补充道。
用“杏核眼”看世界
那么,吴承恩的鼻子确定后他的眼睛、眉毛等部位又是如何确定的呢?
赵教授告诉记者,通过对颅骨外观的研究就可以推断出吴承恩的眼睛比较大,牙齿比较细密,下颚有些外凸。
此外,赵教授还告诉记者,发际线是人的额头到头发之间的一个标志,眉弓线确定眉毛的位置,鼻底线指鼻下段的位置、下额线表示头像的最底线的位置。“只要根据这9条线,基本就可以确定五官的位置、长度、宽度、大小。根据吴翁颅骨中眼孔的形状,推断他是杏核眼。”说到这,赵教授十分兴奋。
眼神最难琢磨
据了解“恢复”了吴承恩的鼻子眼睛后,赵教授又通过对颅骨的进一步分析、测量、划线等工作选配出吴承恩的其他部位。“点击吴翁全图那一刻,我几乎摒住了呼吸”。弯月长寿眉,杏核眼,高直蒜头鼻,朴实的厚唇,一位可敬可爱的老人在朦胧中孕育而生。
据赵教授介绍,在吴承恩“复活”过程中,难度最大的是吴翁的牙齿和眼神。由于某种原因,吴翁的牙齿只留下了一颗。“如果没有牙齿,下额会变短,自然就会影响颜面长度的计算。”为此,赵教授根据这仅有的一颗牙,从人类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按照上下颚、牙槽、牙孔形状分别进行人工“镶牙”。“最后完成‘镶牙’还得在上下牙填补后进行时间上的磨耗,这样才能咬合完成。”赵教授对记者说。
吴翁“复活”后,赵教授总觉得少些什么,经过许久的观察他发现,吴翁的眼神不对。“为了找到吴翁当年的感觉,我除了重新拜读了吴翁的著作,还自费三次回到他的故居。最后终于把‘复活’后的吴翁交给世人。”赵教授骄傲地说。
过程篇·异常艰辛曲折 父亲的墓志铭是重要线索
向记者讲述完吴承恩“复活”的经过及技巧后,赵教授又津津乐道地向记者讲述了如何发现、确定吴承恩及其大小夫人头颅骨的经过。
赵教授告诉记者,找到吴承恩墓地的所在地,是让吴承恩研究会一直头疼的问题,因为对于吴翁墓地的位置一无文字记载,二无故老传言,调查从何处入手让人颇费心思。研究会只能根据吴承恩的诗文和淮安的风俗习惯入手,为此调查组认为其墓地在江苏淮安城南至平桥沿运河一线的可能性较大,其中江苏淮安二堡村是个重点。
“调查组推断二堡村是重点是有根据的,因为调查组之所以能发现吴翁的墓地是因为吴翁父亲的墓志铭是在那发现的,也是这个重要线索让人们找到了吴翁的墓地。”赵成文教授说。
原来,调查组通过调查发现吴承恩父亲吴菊翁葬在江苏淮安二堡,1975年1月吴菊翁的墓志铭也在那里被发现。在这块墓志铭上人们通过碑文上的内容再加上调查组对吴承恩七律诗《平河桥》的分析,断定吴承恩的墓地很可能就在附近。
但遗憾的是,当地许多百姓反映吴承恩的墓地的确在江苏淮安二堡村,但吴翁的棺材已被挖掉。
一块棺木确定头颅骨身份
在“寻找”过程中,赵教授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找到了当初发现带有“荆府纪善”四字棺木的木匠吴顺来,得知了这块普通棺木之所以不普通的“秘密”。
据了解,1974年冬天,离二堡村不远一所名为马涵洞中学为了做桌椅门窗,从二堡村大队买了一口棺材,这个把棺材板改制成门窗的木匠就是吴顺来。
木匠告诉赵教授,棺材长约六、七尺,为“四五六”的棺材。全棺为六块整板用榫拼合,没用一根铁钉子。木质很好,劈开后木色发黄,有辣味,无节疤,外涂深荸荠色漆。式样不像当时当地的棺材。帮子、档板的拱度都不大,盖子前头顶部中间有一明显脊线,向盖尾延伸约一尺左右,即渐平滑而看不出来了。盖头比盖尾宽有限,约二、三寸,头部比尾部高约三寸。
棺材前挡板有从上到下一行大字,其中有“荆”字,还有“吴”字,洗刷以后看出,就是半截棺材挡板,上面竖写四字:“荆府纪善”,断处为第五字的字头,似为“射”字的起笔,后经过对比发现极类似吴承恩本人的书法。
“通过再次回忆,吴木匠告诉我,下面四字为‘射阳吴公’,末尾好像是‘之柩’二字。”说到这,赵教授拿出了木匠所说的那快棺木的照片。
现所发现的小半截棺材挡板,上口宽48.5厘米,下口宽52.5厘米,高27.5厘米。据考古专家分析,如果按比例复原的话,该挡饭的高应为67厘米,除去上下入榫槽的部分,应为60厘米。现有四字,每字占6厘米,那末整行字应为十个。这样看来,全文应为:“荆府纪善射阳吴公之柩。”
此外,“纪善”这一官职似为明代独有,而明代淮安人任过纪善一职者有四人:芮镐、潘蔓、蔡翰臣、吴承恩。但惟吴承恩于长兴解任后有荆府纪善之补。至此,可以断言,这口棺材是吴承恩的棺材。
“葬于吴菊翁墓的右侧下首,姓吴,号射阳,生前任过荆府纪善,不是吴承恩还能是谁呢?”确定头颅骨身份后赵激动地说。
复活篇·一家三人再聚会 在墓地发现三个头颅骨
“这就是当时发现吴承恩及大小两位夫人头颅骨的位置,”当调查组的工作人员带赵教授来到吴翁墓地的时候,赵教授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让才子“复活”。
据了解,调查组的工作人员经过不断的努力工作,最后在发现吴翁父亲碑文不到100米处,挖出三个头颅骨。据相关部门鉴定,这三个头颅骨一个是吴承恩,另外两个正是他的大小夫人。“多亏盗墓者把吴翁及其夫人的头颅骨又埋回了原处,否则后人恐怕很难再让吴翁‘复活’啊!”赵教授风趣而感慨地说。
吴承恩夫妇再“重逢”
此外,赵教授还依照人类学规律,将吴承恩50岁、30岁时期的头像还原。根据相同的方法,吴承恩的大夫人叶氏、牛氏也相继“复活”了。
目前,吴承恩的故居已被当地政府重新修复,吴承恩“复活”后的图像也已作成了邮票。“我想,吴翁的‘照片’及他两位夫人的‘照片’也会成为一笔无形的资产留给后人。去年年底让吴翁及其夫人‘复活’、重逢。是我这生最大的欣慰。”拿着才子的“全家福”赵教授的眼圈红了。(张海涛)
[时代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