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6-05-23
纪念哥伦布逝世500周年特辑
伟大而又迷惘的发现
——写在哥伦布逝世500周年之际
《文化星空》一直关注海洋文化,热心于蓝色文明。继去年推出本报记者梁二平的“重走郑和路”和“大航海与古代世界地图之谜”等大型系列专题报道之后,我们在哥伦布逝世500周年之际,再次推出这期哥伦布与大发现的专题,与读者一起凝望古代与近代在海涛之中挥手作别,感受“现代”与“全球化”的遥远建构,掂量历史的宽大与无情,思索我们的历史与未来。——编者
2006,西方世界仿佛进入了怀旧年:莫扎特年、易卜生年、塞万提斯年……不知为什么西方人这一次没有提到那个更加伟大的人物——克里斯托弗·哥伦布——2006年5月20日是他逝世500周年。没有哥伦布就没有西方人引以为傲的新大陆、就没有让西方暴发的新财富、就没有西方文化的传播与扩张……
500年对于人类的历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大数目。
在巴塞罗纳高大的哥伦布念纪碑下,想到哥伦布已经不在这个世界500年了,我匪夷所思地想起《康熙王朝》那句豪情万丈的唱词——“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我不明白,祈望康熙再活五百年,我们能干什么呢,还不是趴在地上喊万岁?哥伦布仅仅活了55岁,在他辞别人世的时候,这个世界已经沿着他的航路走向全球化了。
谁都别想再活五百年,在时间深处,生命如泥,价值永恒。
高高在上的流浪者
“现在,日记可以结束了,不过,我还得从海上去巴塞罗纳,据说国王和王后正在那里,要向国王和王后汇报上帝指引并一路保佑我航行取得的一切成果。”——这是《哥伦布日记》的最后一段话。它让我相信,巴塞罗纳是拜访哥伦布的好地方。
游客如织、小偷如鲫的国王广场,如果不是有辆警车像流动派出所似的泊在广场中央,稍加想像我就能在完好的中世纪风貌中,看到哥伦布踏着十四个文艺复兴时修建的弧形台阶,走到国王和女王的宝座前,汇报他已经找到了通往印度的商路的热烈场面。
1493年,整个巴塞罗纳,整个西班牙,都在为哥伦布欢呼。一个外国人,一个无根的流浪者,能得到荣耀,哥伦布全得到了。他被赐予高贵的“唐”姓,授予海军元帅和占领地的总督。即使是五百年过去后,他依然是高不可及。
兰布朗大街俗称流浪者大街,这里聚集了世界各地的流浪艺人。他们最拿手的表演就是装扮成各式雕塑,有的扮埃及法老,有的扮希腊石雕,有的扮达利画中人物。整条街只有一尊雕像不是流浪艺人装扮的,那就是199英尺高的纪念塔上的世界级流浪者——哥伦布。
哥伦布站在海边最耀眼的位置上,凝神远望,手指东方。国王和女王的雕像则在哥伦布的脚下,保持低调的坐姿。我不想描述国王,端详女王更意味深长。女王的脸庞,有着美女的所有要素,只是三围超出了现代女性的标准。总体上讲,她与我们的大英雄还算般配。野史说,哥伦布远航美洲的前一个夜晚,就呆在与自己同岁的女王房中。有人猜想,那是一夜欢情;也有人说,两人通宵谈论的是如何分赃。或许,我更应当注意女王右手紧握的权杖,它才是哥伦布更感兴趣的。人们说没有女王,哥伦布就发现不了新大陆。人们为什么很少提及国王呢?
两个开明的国君
从巴塞罗纳机场一出来,就能看到一片有不少古墓的小山。据说,这里是公元前4年古罗马科罗诺人的城邦遗址,罗马人叫它“巴喜罗”。巴塞罗纳人认为这就是他们的历史源头。中世纪的港口城市巴塞罗纳是地中海的明星城,也是阿拉贡王国的中心城。说到阿拉贡就要提到卡斯蒂利亚。现代西班牙的版图,基本上是由这两个王国构成的。
将联姻作为一种政治手段,中外王朝都是一样。15世纪中晚期,四分之三的西班牙国土归卡斯蒂利亚管辖。这个王国为扩大联盟建立统一的西班牙,在公主伊莎贝拉17岁时,选中了比公主小一岁的阿拉贡王国的费迪南王子,两人于1469年结婚。1474年伊莎贝拉继承了王位成为卡斯蒂利亚女王,五年之后,费迪南德也继承王位成为阿拉贡国王。两个王国正式联合称为西班牙。
国土面积决定了话语权,所以,婚约规定费迪南不得干涉卡斯蒂利亚朝政,卡斯蒂利亚的军队与城市只对女王效忠。因此,由女王支持的哥伦布探险计划,国王只是象征性地签名。而西班牙致中国大汗的信,其落款也都是卡斯蒂利亚国在前,阿拉贡王国在后。船队也是属于卡斯蒂利亚王国所有,船员中甚至没有一个阿拉贡王国的船员。
费迪南国王没有介入哥伦布计划,但有一点是不言自明的,黄金对于统一西班牙、对于与葡萄牙争夺海上霸权、对于建立欧洲最强大的国家都是至关重要。所以,我们不仅看到了西班牙王室连续四次支持哥伦布远航新大陆,而且,在西班牙塞维利亚的哥伦布墓前,我们还可以看到那尊“二王抬棺”的著名雕像。费迪南德与伊莎贝拉步调一致,是因为利益相通。
热那亚,永远的出走
花2欧元,再排10分钟队,即可乘电梯登临1888年修建的纪念塔顶层——即哥伦布雕像脚下踏着的地球内室,而真正的“顶”——哥伦布的头顶——除了喜欢在上面大便的鸽子与海鸥,谁也上不去。
鸽子在哥伦布头顶造次,也不是没有一点来由的。“哥伦布”这个姓,即是“鸽子”的意思。其名“克里斯托弗”则是一个圣徒的名字,曾经背上帝过河的圣徒,后来被尊为旅行者的保护神,转意含有“拓居者”的意思。所以,哥伦布脚踏地球,也不是毫无道理的。
古语云,“英雄不问出处”。而今时代变了,英雄的“出处”已是断不完的官司。从巴塞罗纳出来,我又去了科西嘉岛。没有拿破仑之前,科西嘉一直受热那亚控制,或者说热那亚与科西嘉是一家。后来,这里出了掌管整个欧洲的皇帝,它自然成了法国的土地。科西嘉人的胃口很大,已经有了一个征服世界的拿破仑还不满足,又考证出,发现世界的哥伦布也是科西嘉人。
在孕育了拿破仑的阿亚克肖小镇,我没有找到哥伦布出生于此的任何证明。当地人说,北面的小镇卡尔维,曾有一块刻有哥伦布名字的石头。仅凭一块石碑就宣称是哥伦布诞生地,这故事显然靠不住。有史可查的哥伦布与科西嘉的联系是1470年,这一年19岁的哥伦布进行了人生第一次远航,从热那亚来到科西嘉岛。
热那亚没为文艺复兴贡献出什么艺术大师,但它为另一类大师的诞生做好了准备。具有两千多年航海传统的热那亚,在14世纪时,已经有了三十多个行业协会,其中为航海服务的就有水手协会、制图协会、造船协会。不过,哥伦布家族与这些无关,这个家族一直是经营毛纺织作坊的。在热那亚档案中,人们找到了老哥伦布1429年做纺织童工的合同。当然,也由此证明了小哥伦布确实生在此地。但是什么邪念钻入使这个织布人的孩子迷上了大航海,甚至走出了地中海,连他的父亲也不清楚。
人们从哥伦布次子著名藏书家费迪南德收藏的哥伦布读过的诸多书籍中找到了答案,至少有三本书,《世界的形象》、《自然史》、《马可·波罗游记》改变了他的人生。在这三本书上,哥伦布做了2125条批注——哥伦布在发现世界之前,首先发现了自己。
利益也不是个坏名词
船过热那亚湾,这个神奇的海湾,让我想起另一位影响了世界的人物,正是他以夸张的方式把东方介绍给西方。
1295年从中国回来的马可·波罗,本该呆在家乡,和父亲叔叔一起做生意,但他却带着自家的商船加入威尼斯对热那亚的远征,结果成了热那亚的血本无归的阶下囚。热那亚对于马可·波罗来说,是一个不幸的终点;但却给哥伦布,送来一个伟大的开端。
“该岛(日本)之王有座宏伟的宫殿,其屋顶全用上等的黄金覆盖……大厅和众多房间的地板都用金砖铺成,每块金砖都有两指厚,它的珍珠也十分丰富”——这是哥伦布抄录的《马可·波罗游记》片断,也是他寻求新航路赞助时,反复向各国君主阐明的一个重要内容。
欧洲的地理学比亚洲先进,但14世纪末,亚洲在欧洲人眼里仍是个模糊概念,或者是中国,或者是日本,甚至,笼而统之地称为印度。不过,有一点似乎是明确的:东方对于西方就是阿里巴巴的宝库。
当年对哥伦布的方案最感兴趣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为什么这两个国家选择了哥伦布?或者说,哥伦布为什么特别看重这两个国家?这还得从当时的商贸格局说起。1453年,东罗马灭亡,通往东方的商路被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所控制,而地中海的贸易业已被意大利人垄断。西欧国家要想扩张,唯有向北非、西非,或者,向不可知的彼岸寻找新的空间。
在十多年的时间里,葡萄牙和西班牙不断给哥伦布以希望,也不断地令他失望。1488年,当哥伦布再次到里斯本谈西航计划时,迪亚士的船队刚好从好望角归来。葡萄牙已经找到绕过非洲去印度的新航路,对哥伦布西航印度的兴趣自然减弱了。哥伦布只好重返西班牙再度游说,人生也在最后一搏中出现了转机。
1492年4月,西班牙王室和哥伦布签订了著名的《圣大菲协定》,决定对西航探险给予200万马拉维迪(约合今天的1.4万美元)的赞助,并封他为新发现土地的世袭总督,他有权把新土地上总收入的二十分之一留为己有,但新发现的土地主权属于西班牙。
利益,也不是个坏名词。它使一个王国与一个冒险家签下君子协定,使新航路的开拓得到了有力的支撑,最终,完成了两个半球的历史性相逢。
不知有汉,却发现了新世界
导游图上说,巴塞罗纳哥伦布纪念塔东边的码头,停泊着供游客参观的仿古船“圣·玛丽娅”号,但我看它不很像。不过,关于哥伦布的那三条船,也没有任何当年的图画留存下来,后人都是根据片断文字记载来勾画它们。
实在不敢想像,哥伦布当年横渡大西洋,用的竟是二十多米长的三桅小帆船。我以为,仅凭这小小的船队,哥伦布就称得上伟大的冒险家——冒险就是要用超乎寻常的胆识,去挑战未知。
其实,中世纪后,地圆说已不新鲜,新鲜的是只有哥伦布敢于实践这一理论。
1492年8月3日拂晓,哥伦布从巴罗士港起航,怀揣着西班牙王室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向西,向着大西洋的深处驶去。似乎应当承认:无知才无畏。此时的哥伦布,根本不知道西班牙要问候的元朝和“大汗”,早在一百多年就被朱元璋打垮了。哥伦布不仅“不知有明”。还错误地估计了东方的距离,将印度安到了今天美洲的位置,整整差出一个太平洋来。但“无知”给了哥伦布巨大的勇气和运气。在《哥伦布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了不让水手感到路程太远,他每天都将虚报路程。“行21里格,报13里格”。即使这样,航行近七十天的时候,久盼陆地而不见的船员怨声四起,即将暴动,就在船队几乎就要崩溃的时候,上天保佑,哥伦布在船头发现了陆地——新世界向我们走来。
真实的存在与迷惘的发现
在巴塞罗纳旅行时,刚好是10月初。西班牙人说,几天后他们就要过节——10月12日是西班牙节——纪念哥伦布在这一天发现了新大陆。
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登上了盼望已久的陆地,他宣布这里是西班牙的土地,并命名为“圣萨尔瓦多”(神圣的救世主之意),即今天的巴哈马的华特林岛。不过,哥伦布并不知道他来到的是新大陆,硬将这里称为印度群岛,称这里的土著为印度人。这个错误为后人制造了不少麻烦。为了与东方的印度和印度人相区别,人们只好将南美诸岛称为西印度群岛,将这里的土著统称为“印第安人”。
世界因为哥伦布的伟大实践—首次实证了地球是圆的—打破了东西半球封闭的状态—世界由此走向了全球化的道路—正如伏尔泰所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再伟大的事也显得微不足道了”。
但是,站在美洲原著民的立场上看,大发现与大灾难是共生的,其种族的末日从西班牙人登陆的那一刻就开始倒计时了。据统计,1492年以来,殖民主义者在美洲杀害了约9000万土著人,几乎将土著人赶尽杀绝了。而被掠走的财富更是多得难以统计,仅在最初的三个世纪,西班牙从拉丁美洲,就掠取了255万公斤黄金和1亿公斤白银。而这之外,仅蔗糖一项,殖民者所取得的利润就是金银的十几倍。
很难论定大发现的功过。一种文明胜利了,另一种文明消失了,我们却要为之欢呼?这就是我们的近代史,也是几千年来的文明史。在纪念哥伦布逝世500周年的日子里,我只能这样阐述自己的观点:功,是哥伦布的;过,不能他一人担。 (作者:梁二平)
[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