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6-05-23
2005年7月,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时,我终于完成了“重走郑和路”的考察。
2006年5月,在哥伦布逝世500年之际,整理半年前在欧洲寻访哥伦布的文字,自然有了一种东西对比的念头。
“下西洋”与“大发现”都是伟大的壮举,但开花与结果却各有不同。
两个伟大的远航在不同的背景中展开:一个是高度专制下的封建帝国;一个是正处在“瓦解中的封建君主制和萌芽中的资产阶级君主制”的历史变革之中。文艺复兴不仅是文艺的人文复兴,更有重新认识世界的伟大激情。
两个伟大远航的历史驱动力也完全两样:一个是走向已知领地,教化四夷;一个是走向未知领域,寻求扩张。一个是沉醉于厚往薄来的长颈鹿之类的朝贡贸易之中;一个则在寻找黄金的狂热中推进资本的货币形式的运动。
国度的不同,两个航海家的权利与主张也不同。两位航海家都被皇家封为海军元帅,但各自的目标与利益却不相同。一个直接参与财富分配,用实践论证了地圆学说,使人类从此有资格用上“世界”一词。一个是秉承帝国意志,恩威四海,个人却无何学理追求和财富主张。
国家经济实力的不同,造成两个远航的实力悬殊,东强西弱。哥伦布仅有三条20多米长的三桅小帆船,船队只有88人;而郑和的宝船有九桅十二帆,近140米长,船队有200多条船,计2·7万人。
两次远航的学术成果的命运也不一样。郑和的航海史料几乎全部遗失或被人为毁掉,大明王朝仅存下马欢的《瀛崖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巩珍的《西洋番国志》等三部重要的历史文献;而西班牙仅哥伦布儿孙建立的哥伦布图书馆,就有保留至今的两千多种有关大航海的珍贵史料。
东西文化的不同,使两个航海家的民间形象也大异其趣。一个成为神像,一个成为偶像。郑和在亚洲国家,已然是海外华人的保护神,到处都有他的庙宇,天天有人进香。而在欧洲和美洲,哥伦布一直是站在广场上的偶像,他是“发现”的代名词,是探险者学习的榜样。
郑和不可能知道哥伦布,但大明王朝可已了解哥伦布。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百多年后,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在1623年写的《职方外记》中,第一次向中国介绍了哥伦布。斯时,中国人早没了下西洋的勇气。甚至,没人注意到这个西方家喻户晓的发现者。等到康有为认识到:近世300年欧洲人勃兴,全赖哥伦布寻得美洲,中国当航海兴国时,为时已晚。
最后,我们不得不面对两个远航的结果:一个成为海上强国,推动了大发现和近代殖民,最终改变了世界格局;一个闭关锁国封闭自己(大明王朝,此间也完成了两个伟大的工程:长城和故宫),最终是落后挨打。
这样的对比是一种治学的方法,但却不是光大我族的好路数。无奈,历史留下的就是这些具有认识价值的惨痛史实。历史是无法更改的,也不接受后人的假设,它对未来的唯一用处就是:仅供参考。 (作者:二平)
[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