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9-07-25
罗布泊,一个意味着“多水汇聚之地”的名字,一个现实中飞鸟难渡的死亡绝地。生存与梦想,死亡与绝望,共同演绎在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
纵观共和国的崛起史,罗布泊承载了太多难以忘怀的记忆。原子弹、氢弹的相继爆炸,一批批元勋、先烈的勇于牺牲,罗布泊这个美丽的名字如同一方相册记录着共和国强大的轨迹,它在历史中干涸,却又在历史中繁衍着生生不息的中华精神。面对困阻的不屈,不怕牺牲的执着,这是绝望的罗布泊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梦想始于罗布泊。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随着一声震天巨响,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升腾在罗布泊的天空中———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原子弹的“靶场”,原子弹的试验基地,在寸草不生的戈壁荒野,这可能是唯一的现代“痕迹”。正是这点痕迹宣告了中国成为第五个有核国家,宣告了中国不再是任人欺凌的弱小民族。
为了这点痕迹,一穷二白的中国付出了太多。
“脱裤子当了,也要搞导弹、原子弹。”
“头顶烈日,明月作营帐,饥餐砂砾饭,笑谈渴饮枯水浆。”
曾经的豪言壮语见证了“两弹一星”梦想背后的艰辛。
还记得,当时设备资金跟不上,中国的铀提取甚至采用“土法制铀”,紧急时队员自愿裸露接触,为了那么几克、十几克的核材料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也还记得,“两弹”元勋邓稼先在一次核爆试验失败后,勇于担起总指挥的职责,单身进入基地抱起未爆炸的核弹。
这一切都是为了祖国的强盛。正如邓小平后来所评价的那样:“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人造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两弹一星”代表着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从这个时代中升腾而出的不屈和执着一直在激励着共和国的成长。而后,我们有了洲际导弹,有了核潜艇;而后,我们实现了载人航天,实现了嫦娥奔月,实现了从“两弹一星”到“进军太空”的跨越。
今天,我们将载人航天精神看作“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它生动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的不屈与执着是一脉相承的。
为了上天的梦想,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一次又一次划破苍穹,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为之付出了青春、家庭乃至生命。当载人航天成功后,我们看到“两弹一星”元勋们的悲喜交加、泪流满面。
为了上天的梦想,杨利伟等航天员的魔鬼训练常常要以五年、十年来计。在离心机中,每个航天员都无数次去经历高重力加速度下的面部变形、泪水横飞。他们中有的上天了,成了英雄;但更多人默默无闻,低头鏖战。
“两弹一星”传承下来的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载人航天集中体现的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从一穷二白到国力昌盛,从绝地走来向太空奔去。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在美国人登上月球40周年之际,我们再次聚焦罗布泊。还是这个美丽的名字,还是这块荒芜的土地。在不屈与执着的精神鼓舞下,我们在绝地中看到了中国的崛起,看到了共和国国防科技的日益强大、综合国力的极大提升。
这是一股将中国人拧成一股绳的精神实质,传承,发扬,生生不息。
[南方日报 2009-07-24]
相关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