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9-11-07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人们一读到这首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想到的是天野相接,是阴山巍峨,是草原辽阔,是牛羊成群,是古代北方牧民浪漫祥和的悠哉生活,是一幅幅令人神怡、催人遐想的壮美画卷。而鲜为人知的是,这支《敕勒歌》的背后却有着一场极其惨烈、极其悲壮的玉壁(今山西稷山)攻坚战,交战双方的核心人物就是南北朝时期东魏丞相高欢和西魏守将韦孝宽。
玉壁城,始建于西魏大统四年(538),位于峨嵋原北缘的台地,地处暖带,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盛产粮麻,一向是民给军需之理想所在。同时,玉壁城北临汾河,西界黄河,东、南为涑水河所环绕,形势突兀,位置险要,进可长驱突击,退可守险无虞,是西魏抵御东魏的军事前沿重镇,是西魏保关中、攻并州、灭东魏的桥头堡,也是西魏插进东魏统治区的一把利刃。对此,高欢鲠骨在喉,定要拔掉这颗阻碍东魏向西扩张的钉子。
东魏武定四年(546)九月,高欢倾全国之兵,亲率十万余众围攻玉壁城,志图西入;而玉壁的守将韦孝宽则率不足万人,负隅顽抗。在历史上,高欢和韦孝宽是同代豪杰,他们一个是东魏权臣,一个是西魏名将;一个勇猛强悍,一个多谋善防;一个持矛,一个拿盾,一个势在必得,一个严防死守。所以,这场围攻战之精彩指数和惨烈程度,可以说是绝冠于史。《北齐书》和《周书》都用了大篇幅,详细记述了这场空前绝后的著名战役。
据史籍记载,在两个月“昼夜不息”的围攻中,高欢采用了堆砌土山、射手狙击、声东击西、截断水源、凿挖地道、战车冲撞、涂油点火等多种战术,整个军事进攻涉及高空、地面、地道三个方位,可谓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其战略思想和围攻措施可以说是达到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但在韦孝宽“人在城在”般的誓死防守下,高欢采用的所有战术均被一一化解,即“城外尽其攻击之术,孝宽咸拒破之。”
无奈之下,高欢又派人往城中射入书信道:“能斩城主降者,拜太尉,封开国郡公,邑万户,赏帛万匹”,企图以重赏来瓦解西魏军心。韦孝宽得到书信后,在背面写道:“若有斩高欢者,一依此赏”,以此来回敬了高欢。一计不成,高欢又把韦孝宽的的侄儿押至城下,刀放在他的脖子上,向城内高喊若不投降,就要杀死他。韦孝宽“慷慨激扬,略无顾意。士卒莫不感励,人有死难之心”,从而更加坚定不移了西魏士卒与城共存亡的信念。
高欢苦战了近六十天,丝毫不能撼动玉壁城。由于伤亡惨重,一筹莫展,加上天气寒冷,给养不足,消耗惨重。高欢“智力俱困”,只得班师晋阳。想到七万将士命丧城下,“聚为一冢”;想到原本凯旋后的庆功酒,将被讥讽声所替代;这种视觉上的血腥冲击和精神上的高压态势,使高欢愤恚成疾,一病不起。这时,韦孝宽又制造了高欢中箭身亡的谣言。为了稳定军心,高欢不得不带病“勉坐见诸贵,使斛律金作《敕勒歌》,神武自和之,哀感流涕。”这就是《敕勒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一个多月后,一代枭雄高欢在窝火和重病中与世长辞。
关于《敕勒歌》,《乐府广题》认为不是由斛律金所作,斛律金只是翻唱者。“北齐神武攻周玉壁。……神武恚愤疾发。……勉坐以安士众。悉引诸贵。使斛律金唱敕勒。神武自和之。其歌本鲜卑语。”据《资治通鉴》记载,“十二月,……欢闻云,勉坐见诸贵,使斛律金作《敕勒歌》,欢自和之”,这一记述与《北齐书》是一致的。宋朝诗人黄庭坚也认为作者是斛律金,并以“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来称赞斛律金在词曲创作方面的天才。笔者认为,《敕勒歌》的作者就是斛律金,这是他在兵败后更加思念家乡所致。
据《北齐书》记载,“斛律金,字阿六敦,朔州敕勒部人。”敕勒族,秦汉时称丁零,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最初在贝加尔湖一带驻牧,后来多次下到漠南,与鲜卑等民族相互间发生冲突和战争。北魏时,拓跋焘将其击败,并强行迁徙其于漠南千里之地,其中就包括现在的土默川,即南北朝时朔州治下的敕勒川。斛律金从小生活在这片草原上,虽然跟随高欢从戎沙场,但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仍然记忆犹新,所以能够信手拈来。在溃败之际,在窘迫之余,在仓促之间,斛律金回想起家乡的高山、草原、天空、牛羊,合情合理,至真至切。
正是因为斛律金熟悉牧民的生活,所以才能一下子抓住了草原的特点,不必用力雕饰,就很自然地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效果。斛律金和高欢都是“北方六镇”人,属于比较近的同乡,他们都参加过北方六镇起义,又都归顺了尔朱荣,后一起征战多年。浓厚的乡情,共同的经历、相似的命运,使他们二人的心灵也变得相通。斛律金是鲜卑化的敕勒人,高欢是鲜卑化的汉人,他们在玉壁之战后,用鲜卑语一唱一和,使这支描绘北国草原辽阔无垠、气势恢宏的游牧民歌,得以创作并流传下来。《敕勒歌》,既是高欢用来鼓舞士气的一通号角,也是东魏军队在狼狈撤退后的一曲悲歌,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以斛律金为代表的将士对和平的思念和憧憬。(刘秉光)
【凯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