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9-11-25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精锐部队2万余人,在陈昌浩、徐向前指挥下,奉命西渡黄河,组成西路军,经河西走廊向新疆方向进军,面对青海二马的围剿,红军将士英勇无畏奋力搏杀,终究由于敌众我寡,指挥失当,敌情判断不明,后勤无保障,最终遭到了彻底的失败。约有近一万名红军牺牲,几千人被俘,其它部队多被打散。
但是,西路军中,有400多人的一支部队,突破重重突围,到达了新疆交界处星星陕,和党中央取得了联系,被成功营救,这一举动不仅保存了革命队伍,留下了星星火种,体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顽强精神,而且极大地振奋了人心,鼓舞了士气,可是说是西路军中唯一的好消息。那么,这支红军残部最重要、最核心的指挥者、领导人是谁?
根据现在的党史、军史记载,李先念是这支部队的领导人、指挥者,就在前天的《中国青年报》上,李先念的乘龙快婿刘亚洲中将撰文《星汉灿烂 光耀历史》,该文在谈到毛泽东、邓小平之后,即举岳父李先念为例,大加称颂“西路军失败后,李先念率700多残余的火种,九死一生,先到新疆,后回延安”。
笔者以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至少是相当不准确。李先念并不是西路军新疆残部的核心领导人,这支部队的领导人应当是西路军工作委员会书记李卓然。李卓然,1923年入党,早期留学法国,后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莫斯科中山大学和列宁格勒军政大学学习,回国后,李卓然被派往中央苏区,担任过很多重要职务,1934年10月担任红五军团政委,参加长征,出席了遵义会议。一、四方面军会师以后,李卓然作为交流干部,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1936年10月,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西路军成立后,任红军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1937年3月,西路军连续遭受惨败,陈昌浩、徐向前决定离开部队,回延安汇报。临走之前陈昌浩主持召开会议,史称“石窝山会议”,成立了“西路军工作委员会”,由李卓然、王树声、李特、李先念、曾传六、程世才、黄超、熊国炳等七人任委员,李卓然任书记。仅从这个组织架构来看,西路军剩余部队的领导人就是李卓然,事实上,李卓然也带领这支部队走到了新疆。
西路军虽然是陈徐二人并驾齐驱,但组织架构很明确,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书记、政委陈昌浩,副书记、总指挥徐向前,陈一把手,徐二把手,陈的位置明显高于徐,陈昌浩具有最后决策权和决定权。最后中央追究兵败责任,陈是一掳到底,徐当时只是降一职使用,任129师副师长,解放后凛凛站在元帅之列,基本未受影响。当然,这其中还有其它原因,但陈昌浩为兵败负主要责任是肯定的。这样来看,陈徐脱队之后,作为西路军军政委员会的延续,成立了西路军工作委员会,统辖剩余部队,书记李卓然,当然是西路军余部的一把手,李先念只是三十军的军政委,八名委员中,至少有李卓然(西路军政治部主任),王树声(西路军副总指挥),李特(西路军参谋长)等三人的地位高于李先念,曾传六、黄超等人的资历也比李先念老得多,剩余几人至少与他平起平坐。怎么轮得到他率领余部呢?他仅仅是成员之一。
而在李先念的回忆中,只笼统的这样说,“决定成立西路军工作委员会,由李卓然、李特、曾传六、王树声、程世才、黄超、熊国炳和我共八人组成,军事上由我统一指挥,卓然同志负责政治领导”,这个“由李先念负责军事统一指挥,李卓然负责政治领导”以及“、、、和我”的说法,刻意回避了书记一职的设立,刻意忽略了工作会的实际排名,是很巧妙的写法。既然我负责统一军事指挥,那我率部队就顺理成章了嘛。李先念位高权重,这个说法似乎就成为了定论。实际上,只要仔细分析就可知,红军部队中有苏联红军的影子,也有自己长期征战形成的特点,政治工作和军事工作同样重要,政委和军事主官同时对政治工作和军事指挥负责,政委如果担任党委书记,地位更高于军事主官,对军事和政治大事都有定夺权,军事指挥和政治工作是不可能完全割裂的,这不符合党指挥枪的原则,红军中许多政委,都是优秀军事指挥员,李先念本人也一直担任政委,从事政治工作,同时参与军事指挥。在西路军艰难困苦陷入绝境的情况下,陈昌浩徐向前不可能指定所谓军事领导人,工作委员会也不可能让李先念越过诸多将领,统一指挥军事,而让书记、总负责人李卓然只从事政治领导,这不符合组织原则和常理。
根据参加西路军幸存的同志回忆,在西往新疆的过程中,李卓然一直坚持正确的方向和路线,他意志坚定并鼓舞士志,关心爱护身边的同志、战士,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和军事指挥员。李先念,只是西路军工作委员会成员,左支队的负责人之一,他的实际地位并没有提高,西路军工作委员会的大部分委员,都随左支队行动,左支队的任何行动,都要接受工作委员会的指挥领导,至少要得到李卓然为首的工作委员会同意,这怎么是李先念率部呢?如果要提,也是李卓然率部,至少也是李卓然、李特、李先念等率部,不能贪他人之功。其中,西路军参谋长李特的资历地位也远高于李先念,但李先念回忆说,李特曾经不同意西去,要求东返,因其他人反对,才不得不跟队到了新疆,这就彻底抹杀掉了李特。即使这种说法是真实的,也很正常,当时就是逃命要紧,打的仗都是被动仗,从没有主动出击过,逃脱的路线也没有正确错误与否,只要逃出去就是成功,批判李特没有道理。后来,李特被看作是张国焘的人,托派分子,错杀在新疆。李先念对他的回忆,成了他意志不坚定的最好例证。
据说,李先念带残余部队到达新疆,回到陕北后,受到毛泽东的赞誉“不下马的将军”。现在所能见的文献,都是李先念率余部到达新疆,大加褒扬,即使个别比较客气的说法,也是李先念、李卓然带余部到达新疆,李卓然被自然排到了后面。李卓然的党内地位和威望,在西路军中的位置,当时来讲,远远超过李先念,而且西走的情况也很清楚,为什么扬此李而贬彼李呢?这得从二李的经历谈起。
李卓然是红一方面军的干部,毛泽东任苏维埃主席时,曾经担任毛泽东办公室主任,此后一路做到军团政委,又是留苏知识分子,根正苗红,和毛泽东关系非同一般。所以,两个方面军会师后,毛泽东遂派李卓然去了四方面军,担任政治部副主任,去掺沙子,意在打破张国焘对四方面军的绝对控制,让中央的势力进入四方面军。“密电事件”以后,毛泽东率两个军团单独北上,张国焘率一、四方面军数万之众浩荡南下,开大会另立临时中央,和党中央分庭抗礼。张国焘这场闹剧中,任命提拨了一批干部,李卓然被升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对于这场风波,绝大多数红军,包括李卓然这一级别的高级将领,都不明就里,搞不清怎么回事,被裹挟南下也属正常。后来很多同志都证明,李卓然在南下问题上,
受到冤枉的。但是,毛泽东对其他四方面军干部都不计此嫌,唯独对李卓然有了看法,你是我派去的人,不仅没有反对张国焘的错误路线,还接受拉拢,升任政治部主任,毛泽东认为这是对他的背叛,对张国焘的投靠。李卓然受这一事件的影响,虽然带队有功,但自返回延安之后,率队的功劳被巧妙掩盖,他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受到了很多同志的肯定,自此再无升迁,最高职务仅仅是□□部副部长,和他同资历甚至资历远不如他的同志,很多人位列元帅、大将、副总理以上。毛泽东的不信任和疏远,就是李卓然被贬低的原因。
再看李先念,他是红四方面军的干部,回到延安之后,有种说法,毛泽东和他彻夜长谈,取得了主席的信任,被派到新四军,颇有功勋,此后一路升迁,直到国家主席。上世纪80年代初,毛泽东去世华国锋下台,李先念重提西路军问题,并找到徐向前,得到了徐的支持。李先念关于西路军残部“我负责统一军事指挥,李卓然负责政治领导”的说法,也得到了徐向前的背书,从而大书特书,开始见诸于党史军史小说野史。徐向前在回忆录《历史的回顾》一书中写道,“成立西路军工作委员会,由李先念、李卓然、李特、曾传六、王树声、程世才、黄超、熊国炳等同志参加,统一指挥部队。李先念负责军事领导,李卓然负责政治领导。”,直接了当地把李先念排到第一位,省略了李卓然为书记的事实,证实了“李先念负责军事领导,李卓然负责政治领导”这一完全背离组织原则的说法,把军事和政治完全分割开,这是罔顾历史事实的。
而徐向前正好也有一件事,李先念投桃报李,给他作了证明。那是西路军失败之际,陈昌浩、徐向前离队,根据徐的说法,这是陈昌浩召集会议作的决定,他本人是坚决不同意的,他是要和大家战斗在一起的,只是由于组织决定难违,才违心地背着黄金走上了东返之路。在《历史的回顾》中,徐向前说,“我说,我不能走,部队打了败仗,我们回去干什么?大家都是同生死、共患难过来的,要死也死到一块嘛!”,多么大义凛然!“散会后,我还想动员陈昌浩,不要回陕北。我拉着他的手,恳切地说:昌浩同志,我们的部队都垮了,孤家寡人回陕北去干什么,我们留下来,至少能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我看还是不要走吧!陈昌浩很激动地说:不行,我们回去要和中央斗争去!”,徐帅被迫无奈啊,同生死共患难的牺牲精神服从了组织大局,多么高风亮节!这里,红军将领眼中英勇无畏的那个陈昌浩,成了急于逃生贪生怕死不负责任的胆小鬼。李先念的回忆,给徐向前证明说,“徐帅当时不愿意离开部队,他说要和我们一起打游击,可是会上已经决定了,他也不能不服从”。40多年之后,其它当事人都死得差不多了,两个老战友互相证明,一个说,你不是贪生怕死,是服从组织决定。一个说,你是统一军事指挥负责人,保存了革命火种。一个是开国元帅,一个是国家主席,他们两个互相证明,编史的、修史的秀才们再心领神会妙笔生花,当然可以形成定论。
李先念是开国元勋,劳苦功高,此文没有贬低他老人家的意思。但历史绝不是刻意随意更改的。上世纪80年代初,李先念曾经组织班子,调查西路军的若干问题,目的是将一些历史问题弄清楚,后90年代初,他对于《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中西路军奉命西渡黄河的提法大为光火,愤怒了,给有关同志写信,他指出,“竟用如此含糊不清的春秋笔法,对得起壮烈牺牲的一万多名西路军将士吗!? ”笔者以为,摈弃春秋笔法,还原历史真实,也该给李卓然同志一个公道,不是吗?
[凯迪网]
相关报道
李卓然简历
李卓然,1899年生,湖南省湘乡人。曾用名李俊杰。1917年进湘乡县立中学就读。1920年初赴法国巴黎勤工俭学,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22年夏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192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入党后任旅欧支部训练干事。1926年赴苏联,先后入莫斯科东方大学、莫斯科中山大学和列宁格勒军政大学学习。1929年回国。1930年春抵上海,在中共中央军委领导下从事兵运训练工作。同年秋被派往中央革命根据地,任红军司令部总直属队党总支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办公室主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代理秘书长。1931年5月至11月任红一方面军直属党委委员。6月起任中共赣南特别委员会委员。10月至11月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军党委委员。同年11月至1932年5月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兼中共赣县委员会书记,开展扩大红军及边界游击战的工作。1932年任红一军团党委委员,红三军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党委委员,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党委委员。1933年春至6月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同年6月至1934年9月任主任。1933年任红一军团代理政治委员。1934年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同年9月至1935年7月任红五军团政治委员、党委委员。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出席遵义会议。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1935年冬至1936年9月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1936年10月任政治部主任。1936年11月至1937年3月任红军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37年3月西路军余部成立西路军工作委员会,负责政治领导工作。与李先念等带领西路军余部到达新疆。1937年底到达延安。全国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月至12月任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39年4月至1941年7月任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委员。1939年11月至1940年9月任陕甘宁边区党委宣传部部长。1940年9月至1941年5月任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候补委员。1940年9月至1941年5月任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宣传部部长。1941年5月起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候补委员、委员、西北局宣传部部长(至1942年7月)。7月至12月任西北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12月起任西北局教育委员会委员。1942年6月起任西北局党务研究委员会成员。8月起任西北局精兵简政分委员会委员。1945年4月至6月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同年8月至1949年6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1947年2月至1948年1月任边区群众报社社长。1947年8月至1949年4月任西北局宣传部部长。1947年12月至1949年2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1948年3月改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1949年2月改为西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党委委员。1948年1月至1949年3月任群众日报社社长。1948年4月任西北局敌军工作委员会主任。1949年5月调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常委兼宣传部部长。7月兼任东北局党报委员会书记。8月起任东北人民政府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常委兼宣传部部长等职。1950年4月至1953年1月任东北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1950年11月至1951年9月兼任东北局妇女委员会书记。1953年1月至1954年8月任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1954年11月调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同月至1955年4月兼任中共中央马列学院院长。“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8年3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79年1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顾问。1982年9月在中共十二大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5年9月辞去中顾委委员职务。第二、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中共第八、第十二大代表,第十三大特邀代表。1989年11月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凯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