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04-21
本报记者 王波
汽车在国境线边的哨卡被拦下时,化学家利奥波德·卢齐卡(Leopold Ruzicka)以为这只是一次例行检查。阔别多年的祖国就在眼前,他难以掩饰内心的欣喜。
但是,这位42岁的科学家很快就发现自己错了,这次短期旅行恐怕难以继续。
卫兵验过入境签证和身份证明后,正准备放行,一名中士却叫停了他们。中士怀疑卢齐卡的身份。
此时是1929年,南斯拉夫王国刚刚成立,一些西欧商人乘机来做投机生意牟取暴利,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经济。而卢齐卡的证件显示,他既是瑞士苏黎世大学教授、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化学系主任,又是瑞士一家香水制造厂的厂长。正是厂长的身份,让他遭受怀疑。
其实,当局已经邀请卢齐卡回国效力,但他还是想先做一次短期旅行,来考察一下新政府的诚意。毕竟在此之前,卢齐卡曾有过非常不愉快的经历。
20多年前,制桶匠的儿子卢齐卡在中学毕业后,难以割舍对化学的兴趣,离开寡母,独自出国到瑞士苏黎世工业学院学习。在那里,这个原本不怎么用功学习的小伙子,开始没日没夜地做实验,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当他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这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便迫不及待地回到故土。然而,当时的贝尔格莱德尚在奥匈帝国的统治下,对学术研究等行为有种种限制。学有所成的卢齐卡博士尽管满怀报国热情,在政府那里并不受欢迎。他的才学不仅不被赏识,科学活动还被肆意阻挠。
“他们摧残科学人才,无疑是扼杀一个人宝贵的生命。我不得不离开我的故乡。”后来,卢齐卡回忆道。不过在当时,面对这一切,他毫无反击之力。一怒之下,卢奇卡回到了苏黎世。
他自筹资金,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建起香水制造厂,开始研究天然香味化合物。他发现麝香酮和香猫酮分子分别含15和17个碳环。这两种分子对香料业有重要意义。在此之前人们认为碳原子数大于8的碳环太不稳定,不可能存在。
卢齐卡的研究不仅彻底改变这种局面,为人工制作香料提供了可行性,也让他在科学界获得了一席之地。在同行们越来越重视卢卡奇时,新成立的南斯拉夫政府也注意到了这个流落他乡的科学家,并向他发出邀请。
收到祖国的邀请,这个背井离乡的人自然激动不已。然而,这颗火热的报国之心,迅速在边境哨卡里变得冰凉无比。
中士通过电话向贝尔格莱德方面请示时,卫兵们则把卢齐卡小汽车里的行李从头到尾彻查好几遍。整整3个小时后,仍未等来任何放行的消息。
备感屈辱的科学家,从卫兵手里要回自己的证件,然后收拾好行李,钻进车里,按原路返回,从此再未踏上祖国的土地。
回到苏黎世后,失望之极的卢齐卡随即加入瑞士国籍。
而他的科学研究,则看到了新的希望。卢齐卡开始致力于研究大环化合物和多萜烯化合物,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确定了异戊二烯规则,还发现并合成了许多释放香气的物质。同时,经过实验,卢齐卡确定了睾丸激素等几种雄性激素的分子结构。
这一系列的成绩,最终引起学界同行的注意。瑞典皇家科学院更是将193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卢齐卡,以表彰他对环状分子和萜烯的研究。
获奖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两年后,那个令卢齐卡十分伤心但又时常挂念的祖国,随着德军全面入侵而沦亡了。
不过,在失去祖国的日子里,这位诺贝尔奖得主并不孤独。他从出国读书开始便交游甚广。当初这位博士流落瑞士时,正是他在大学时结交的朋友向他伸出了援手。而现在,卢齐卡的朋友,既有来自梵蒂冈的神学家,也有来自莫斯科的科学家。
他们见证了卢齐卡的荣耀,也见证了这位大科学家的慷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卢齐卡陆续获得了很多荣誉,但每次他都公开声称,自己所得的一切荣誉都应归功于整个团队和合作者。这也让卢齐卡这一生赢得了尊重。
1976年,89岁的老人在对祖国的惦念中客死他乡。
尽管卢齐卡再也没有踏上过故乡的土地,人们依旧在他的出生地武科瓦尔市为他建起了卢齐卡博物馆。只可惜在1991年的战火中,整个城市几乎被炸成一片废墟,卢齐卡博物馆也只剩下残垣断壁。
临终前深深惦念的那个故国,卢齐卡是再也回不去了。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