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05-23
因天气缘故,原拟今日举行的两岸合祭太平轮遇难者仪式,或将推迟至明日。昨日,两岸四地30余人已抵达上海,其中两名生还者王兆兰和叶伦明,分别来自台湾和香港,是太平轮事件一甲子后首度会面,两人紧握双手表情激动,令旁观者相当动容。
太平轮事件千余人遇难
这将是两岸首度合祭太平轮遇难者。太平轮事件发生于1949年1月27日午夜,当时正值国共内战,太平轮严重超载,旅客中相当部分是准备逃到台湾的人。该船在舟山群岛海域的白节山附近与建元轮相撞,当时报道近千人遇难。但据张典婉考证,因船上超载严重,所以事实上死者达千余人。此次事件被称为“东方泰坦尼克号”事件。
两名生还者也将参与祭祀
此次参与海祭者除了两名生还者外,尚有遇难者家属:来自台湾的张昭雄、黄心坦等,来自大陆的李明芳、张汉明等及来自澳门的黄似兰。他们原拟昨日由上海乘船到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再于今晨8时出发,到当年太平轮遇难地点白节山附近,以鲜花与音乐的简单形式祭祀逝者。但因雾大且有风雨,昨日仍逗留在上海,未能成行。
据海祭发起人太平轮纪念协会秘书长、《太平轮1949:航向台湾的故事》一书作者张典婉介绍,因有些参与海祭者他日另有行程,故他们最迟将推延至明日,如天气仍未改善,则改海祭为陆地上祭祀。
带来千只千纸鹤祭祀父母
来自澳门的黄似兰特地带来1000只手叠的千纸鹤,她的父母亲均在1949年春天的太平轮事件中遇难。“看到王兆兰,我就想到妈妈,如果妈妈坐在这里多好。”时隔60余年,她仍忍不住眼眶泛红。台湾著名棒球评论员张昭雄也在那一次事故中失去父亲,作为太平轮纪念协会副理事长,他希望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子孙都能记得历史的悲剧,而这一次相聚,将可使大家感情联系得更紧密。
在台湾基隆港东十六码头内,有一座立于1951年的“太平轮遇难旅客纪念碑”。来自广东的遇难者家属李明芳说,希望自己能有机会到基隆祭拜,这是他一生心愿。
南都记者 韩福东
太平轮故事
[生还者叶伦明]
我被军舰救起
事故发生时,适值除夕前一天,刚刚27岁的叶伦明与朋友吃过晚饭不久,就听到一声巨响。待他冲到船舱上,发现甲板已经倾斜,海水涌了进来。混乱中,他也被海水冲进漩涡。在一片哭与惨叫声中,他侥幸摸到一个木桶,趴在上面在海上漂流。在他快要坚持不住的时候,“一抬头,一位白衣服的人在我头上向我吐口水,我就醒了。想再看看她,她已经到前面去了,我觉得这是观世音菩萨显灵了。她救了我。”叶伦明此后成为虔诚的佛教徒。
第二天一早,叶伦明被一艘外国军舰救起。他随后回到上海,在两岸对峙的情况下,与已去台湾的妻子、兄弟失去了联系。他的妻子在台再嫁,而他则一直单身。上世纪80年代,他到香港定居,因出色的马拉松成绩成为香港长跑代言人。(叶伦明故事参考张典婉《太平轮1949》)
[发起人张典婉]
母亲搭乘太平轮到台
太平轮事件前,张典婉的母亲司马秀媛就搭着这艘有些破旧的客船到了台湾。很小的时候,她就听母亲讲过当时的故事,“那时候,要上船了,我拎了一个随身箱,抱两条狗,我喜欢狗,不能把它丢下海呀。”这两只“太平狗”,与她的母亲在拥挤的太平轮船舱里,一起逃难,在其与建元轮相撞前,安全抵达台湾。
一同带到台湾的,还有一箱子的细软:几件上好的丝绒旗袍,外婆送的几件首饰,美丽的绣花桌巾,还有咖啡杯、怀表、银器、照相机与缝在小布袋里的几根金条。母亲的经历,构成张典婉对太平轮的最初印象。后来她参与了《寻找太平轮》纪录片的拍摄,并接着写了2009年的台湾畅销书《太平轮1949》。今年1月,发起成立太平轮纪念协会。
[遇难者家属李明芳]
哥哥嫂子是“替死鬼”
李明芳的二哥和二嫂,在搭乘太平轮赶往台湾前,曾从上海赶回到江苏常州老家。二哥李祚芳其时在上海盐业公司任财务科长,毕业于燕京大学的二嫂陈林英已从上海盐业公司离职,在家全职照看小孩。
“在常州的时候,二哥接到上海盐业公司的电话,让他们赶回去。”李明芳说,上海盐业公司已经决定搬到台湾去,赶到上海后,二哥二嫂又通过关系买了别人退下的太平轮船票,“那个时候,没有钱或没有权,船票是根本买不到的。结果却成了别人的替死鬼。”
李祚芳去上海时,以为很快会回来,就没有带自己的女儿。到上海后曾打电话回家,让家人送女儿到上海,但当时兵荒马乱,没有能送上火车,“留下一条命。”去世时,哥哥嫂子年龄分别为30岁和29岁
太平轮出事后,有亲朋看到报道,告诉李明芳的家人。李明芳的父亲和三个,还特地跑到上海去处理后事,在那里待了一个多月。此前空运到台湾的行李被发了回来,上海盐业公司后来也给了李家抚恤金,因当时货币贬值严重,抚恤金是以纱和银元计算的。李明芳说,家人将纱和银元变卖后,在常州买了1.8亩土地。
太平轮遇难时,李明芳刚刚9岁。1959年他来到广州,在此定居直至退休。
[南方都市报]